欢迎来到瑞文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6 14:40:54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42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4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这篇文章《鸟的天堂》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巴金先生《鸟的天堂》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我所知,诉自我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透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一样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透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齐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就应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潜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那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一、抓住特点、研读体会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阅读,促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选择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充分发挥小小组学习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研究,合作表达,让每一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训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师一导入课文,就组织学生观看录象,引导学生发现寻找“鸟的天堂”的特点。整体感知,激发兴趣。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鸟多的特点的?”由于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鸟多”的特点,学生可以不按句子的排列顺序交流,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谈对语句的理解。这样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教师不时地加以指导,便有“水到渠成”之感。而有感情地朗读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不言传”但能“意会”的效果,初步完成学习的浅层目标。

  二、疑读突破、深入体会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日国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习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习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研读学习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导向地把学生的思维焦点集中到描写画眉的这句话上。在质疑探疑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该句上下工夫。因此学生在对句词标点进行质疑并由同学帮助释疑后,有一些学生针对画眉的句子提出问题:写一只画眉和鸟多的特点有无矛盾?为什么会兴奋地唱着?等。这句话是对鸟的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学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适当作铺垫,既降低了难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见闻和联想的关系。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处。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见闻,又有联想。在此基础上,再以“联想内容写出了什么”和“写一只画眉用意何在?”两个穿插性问题引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体会到“一只画眉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所有的鸟生活快乐,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后通过朗读,巩固这种情感体会。

  最后一段内容采用开放式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通过朗读,特别针对结尾的重点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联系上文知识释疑。由于学生对全文已有足够的理解,因此,此时释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讲多学,又可趁机查漏补缺。用质疑探疑的方式学习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训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第二,通过质疑解决了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变“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学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变;此时尤百川归海,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分层训练、巩固体会

  按照语文思维培育学的理论观点,语文学科要不断加强形象直觉思维的培养,丰富表象,加强回想、联想和想象的训练,促成情感的生成。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感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大胆进行运用多形式想象,把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联想到实际,发挥学生自主想象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切实加强这个单元“分辨见闻和联想”目标的训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次想像学习,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最有创新性的环节。

  第一次是再造想像。文中,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只写了见闻。因此教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欣赏鸟鸣音乐启发学生想象“鸟在唱着赞美的歌,快乐的歌,幸福的歌”这样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伴着音乐,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想像画眉唱歌的.“歌词大意”,学生进入了情境,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和童心、爱心,在想像训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和谐美。

  第二次是创造想像。教师设计了补充想像的练习,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梯度式、分层次练习。学生通过大胆想像,书面练习,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单元教学目标的训练,还启发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四、实践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很大,关键看教师如何去调动和挖掘,如何引导和评价。

  从高要求角度看,学生自主的广度还有欠缺。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教师在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活动功能的同时,突出中间,兼顾两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的方式还应多样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也要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静下来思考的机会。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用心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一样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透过默读,透过思考,透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好处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透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好处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透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透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样做?透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状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我发现的东西才是自我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状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我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但是,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鸟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巴金先生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树独木成林的景象,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计数”这个重点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交流关于榕树的自然知识,认识气根 从主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习,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视频,展现的就是这棵500年大树的全貌,还有各种鸟儿嬉闹、栖息的镜头,直观地体现了“鸟的天堂”这一壮观景象。为下文体会“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认识,也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帮助。

  通过影视图文对照,学生无不感叹这伟大的自然奇观,带着真实感受朗读课文,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透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貌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貌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学生自我就带着疑问走进了文本。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课文资料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课文描述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美丽:景象榕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作者以朴实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动静比较手法,赞颂了这自然景观,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并能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描述大榕树和鸟多的段落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榕树的样貌以及鸟多的场面。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一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声色兼美。

  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往往是学文,而不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教学,感觉轻松多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接着细读课文,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大而茂盛的特点。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在教学第三大段鸟多、鸟欢时,我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开始我播放了群鸟在榕树上活动的录音,让学生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遗憾的是,班级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我们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大榕树的枝繁叶茂,鸟的嬉戏玩闹及众鸟翻飞的热闹场面。只能让学生在家看视频,让其感受,在课堂上让其叙述。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写了巴金先生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运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描写大榕树,突出它的静态之美;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百鸟欢闹的场景。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运用学校高端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体机,把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

  2、罗丹有一句经典而耐人寻味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及时捕捉文眼、亮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学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用得特别传神的词语。有的认为“堆”字用得好 ,写出了大榕树枝叶繁茂的样子;有的认为“明亮”用得好,说明大榕树的叶子色彩鲜明,有光泽;有的认为“颤动”用得妙,写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

  3、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贯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促使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例如,当学生朗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组的第一篇课文,而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学生明确了大榕树和众鸟的特点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的问题,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的。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把心放进具体的语境中,边想像画面边体会情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出感受,读出滋味,然后是师生评价,评价后结合体会再读再悟,使读的层次逐步提高,在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言语、情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在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特点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后,进行了迁移训练,学习作者的写法,口头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树木。在领悟作者动态描写群鸟欢腾的热闹场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见同学们的活动——这些训练队直到孩子的写作能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本课的拓展练习,虽然之设计了一项,但这次抛砖引玉,却体现了多元化的原则: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谈认识,也可用上本节积累的语言,也可学习本课的表达方式,因此呈现的果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再以读促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感情朗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2、由于这节课的目标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体会方法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点重了。

  3、拓展练习的开放性较大,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面面俱到,层面很浅,倒不如专门落实积累或学习表达一个方面更扎实。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这个信息渠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创新,首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仅渴望了解作者,更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其次,课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教学反思:

  ⑴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⑵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构能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因此,钻研教材要学会抓住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贯通全文的效果。”

  《鸟的天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篇幅较长,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

  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在这么繁复冗长的文本内容中,该选取哪些内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呢?教师迎难而上,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并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个重点: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以此为中心来选取能帮助理解这两个问题的段落来学习。重难点都解决了,其他内容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把最后一段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难理解的话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部分到整体再回到部分,既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又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重新编排,不正是教师对文本准确巧妙把握的体现吗?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语文具有重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习了巴金老先生的《鸟的天堂》,禁不住对全文描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节课的学习重在让学生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学生们通过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能找出描写静态和动态的句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真正地进行预习了,并且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交流,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们没有带着感情来读课文,如第一次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当时心情怎样呢?第二次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时,他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们只说出由失望到高兴,但在读时语气中还欠缺了许多,如果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理解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学生缺少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应接不暇这个词学生们只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忽视了回到课文中来理解这个词。

  三是回答问题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学生们只照搬书上的内容来读,缺少总结性的语言,如在叙过描写鸟多的热闹场面大多数学生只是在书上找到答案,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针对以上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以后教学语文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给学生创造出充足的读书时间,做到边读边画边理解。

  二是给学生们搭建课堂上展示自我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头表达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6

  今天,我带领六三班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课。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知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很好。我为课改以来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兴奋。

  就在这节课临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王勇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随即他的旨意令我惊讶、令我困惑,但更多的是令我欣喜:“老师,读完众鸟纷飞这段我有一点不明白,文中说,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第三只的后面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省略号?一般情况我们多是使用省略号的。”我随着他得质疑向书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号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脑子“嗡”的蒙了,“为什么?为什么?”我心中不断地问自己,并在脑子中拼命地想着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教了七年六年级,也就是这篇课文就教了七次了,但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用。无奈之下,我又把这个问题有抛给了学生:“王勇生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帮他解答一下?”听到我的问话,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我多么希望有人帮我解这个围,并且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收场。课堂静默了数分钟后,一只小手意意思思地举起来,又放下,又举了起来。

  我想赶紧抓住这根救命草,可定眼一看,这不是吴帅吗?顿时心中好大一片失落。他的语文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及过格,作业经常不完成,是令我头疼的学困生,难道他会有什么好的答案?但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我示意他来回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者他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想这三只鸟是一个一个的出现的,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数了出来。而后来他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紧接着第三只出现的不是第四只,第五只,而是好多只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眼中,这些鸟不是一只一只出现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用句号比用省略号更合适。”我的眼睛随着他的回答而睁大,我的神情由怀疑转为惊喜。我心中不禁暗叫道:多么精彩的解答呀!同学们也发出了赞叹声。

  下课了,我的心中相吃了冰凉薄荷一样清爽,那股痛快劲无与伦比。这精美的课堂尾声足足使我兴奋了一整天,并且逢人便讲。这节课成为本学期我最难忘的时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7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这堂课课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榕树,然后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寻找体现榕树美的句子,给学生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只要是你认为能够说明榕树美的句子,说出理由就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榕树的美,有一位学生说到了榕树美,为后面描写鸟多作了铺垫,因为榕树美,所以那么多的鸟都生活在这里。学习鸟的部分时,与学习树的部分一样,也是围绕作者发出的赞叹,去找能够充分说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句子。重点的句子学生都能够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鸟儿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快乐地歌唱,我顺口接引:因为这里是鸟的学生马上就接口:天堂!加深了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在学生找到描写画眉的句子时,采用了换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编写小诗念的、编歌词唱的、说一说的,令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描写榕树的段落中作者采用了见闻联想的写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让学生学一学。在朗读体会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了见闻联想,没有深入地挖掘,仅仅一笔带过。如果让学生划一划见闻和联想,然后分角色朗读见闻和联想部分,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没有利用好。

  在学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由于没有安排好写作的时机和形式,学生的仿写显的'有点呆板,有的学生干脆在鸟字旁边加上又,变成鸡字。现在回想起来,要是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鸟多、快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仿写这一整段话,那么效果会好的多。而且这个设计比较耗时间,应该放在课外来完成。

  虽然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的换位整合:如果你是这只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十分的精彩,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但是,花的时间过长。关键在于之前学生的体悟不够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那么表达的感受也许能够深刻的多。另外,也没有归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体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尝试过,失败过,才会有成功。初为人师,没有前辈们坐拥江山的悠然与惬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生的勇气。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进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8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是很多老师所头疼的,然而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班的学生学的特别投入。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学生稍平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一定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助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

  就这样,通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

  通过对这堂课学习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美好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习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积极投入、主动学习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通过阅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己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通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通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9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组的第一篇课文,而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学生明确了大榕树和众鸟的特点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的问题,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的。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把心放进具体的语境中,边想像画面边体会情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出感受,读出滋味,然后是师生评价,评价后结合体会再读再悟,使读的层次逐步提高,在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言语、情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在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特点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后,进行了迁移训练,学习作者的写法,口头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树木。在领悟作者动态描写群鸟欢腾的热闹场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见同学们的活动——这些训练队直到孩子的写作能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本课的拓展练习,虽然之设计了一项,但这次抛砖引玉,却体现了多元化的原则: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谈认识,也可用上本节积累的语言,也可学习本课的表达方式,因此呈现的果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再以读促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感情朗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2、由于这节课的目标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体会方法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点重了。

  3、拓展练习的开放性较大,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面面俱到,层面很浅,倒不如专门落实积累或学习表达一个方面更扎实。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0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三、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1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不足之处:

  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2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3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教学本文,我整个教学分三步进行: 1、整体感知、弄清课文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学生自学)2、精读描写大榕树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3、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习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习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习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习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习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画2幅“鸟的天堂”的画。一幅只有大榕树,一幅有鸟活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美。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4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现在四年级教材中,让我们执教者有一种欣喜和想教好它的冲动。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之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很好。

  传统的教法,可按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开,先学第一次只见到勃勃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见到一只鸟,再读第二次看到了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或者围绕“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两个因素展开教学。本课设计时以读、悟、说为基本思想,把“榕树”与“鸟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学设计重视语感的培养,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其教学过程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自主感悟,发展语感” 出发,主要以朗读感受、自主感悟、换位再读再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来展开。

  朗读感悟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研读二、三段,即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顾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挑选出描写榕树与鸟儿的段落来读。在读、评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有了整体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在描写榕树与鸟的段落中任选其一)、自主研读(品味描写榕树或鸟的语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称介绍榕树或鸟的魅力)的方法,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从中培养自尊、自爱、自信,使每个学生的聪慧、可爱、悟性和灵气都表露了出来,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让学生始终有积极的阅读心理,从读中感受到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从中获得了愉悦,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人文精神的升华。

  换位整和、再悟教学时,引导学生深究榕树与鸟的关系,进而互换角色,进行再读再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使学生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互相欣赏形成整体;我和你也互相欣赏,互助互励,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认识自我,欣赏别人。这里渗透了换位思考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习惯。这样处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为学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课文内容“一只小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引导学生想像。让他们围绕“如果你是小画眉,你会唱些什么?”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

  朗读训练这是本课另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5

  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直观感悟:

  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对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写一只鸟的特写镜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了,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6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文笔优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而茂盛的榕树以及多而快乐的鸟,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动静结合这一描写方法的妙处,并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人类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本文可抓的语用训练点颇多,如在第12、13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四个两字短词,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鸟多。尤其是13自然段中“应接不暇”一词,在教学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感受到眼睛应接不暇?”学生自然而然找到了“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在品词赏句中,在感悟朗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群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这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的表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此时,我趁势引导学生可以将这种点面结合的描写方式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如在写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时,可以先从整体上描写大课间跳绳的壮观场面,然后抓住某个学生的动作、神态等进行“点”上的细节刻画,点面相结合的写法,一定会让自己的习作更加出彩!

  本来的预设是教师点拨写法之后,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这一场景,真正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内化吸收,但课堂上因时间所限,在点拨写法之后,学生缺少了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只是方法的领会。课后静心反思,实践才是从方法到内化运用的桥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取舍、整合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7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文讲的是巴金先生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作者在写作上详细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同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本文讲解时,我选择了文章四步走:

  一、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认识作者

  “李尧棠”,笔名巴金,让学生初步认识、欣赏这位作家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在教授本本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把自己的想象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再现图中原景,绘制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小组交流讨论评优秀。

  二、重点放在阅读感悟上,结合稳重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三、分析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讨论。

  (一)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傍晚时的场景。

  太阳落下了山,我们带着灿烂的红霞路过“鸟的天堂”时,面对“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这样的情景时,作者的感慨是“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此句话中作者巧妙的运用拟人的修辞表达内心对榕树的喜爱之情,随之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以此继续升华对大榕树的赞美,虽然喜欢,可作者却依然感到了失望,因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可又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去。

  (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映入眼帘的是应接不暇的鸟飞鸟鸣景象,作者并详细介绍了鸟的形态、姿势,结尾处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生活的乐园”,再次强调了“鸟的天堂”之名得来之意。

  四、师讲解重点词、合作小组小结:

  在本文结构全部梳理之后,我采用了强调记忆法,把词语放在了最后来解决;文中的“数目不可计数”,两个生字让学生自己结合前后句理解“榕树树干之多”,“应接不暇”“应”这个多音字在此处的用意是突出“榕树上的鸟儿之多”,与第一次的“枝干之多”形成了鲜明的关系,正因为榕树的枝干之多才吸引来了更多的鸟儿,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其实就是因为有了大榕树才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茂盛的大榕树上吸引了无数的鸟儿来栖息,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在本篇课文授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分析、阅读、交流,结合自己绘制的图画意境,让他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鸟的天堂”不仅指“美丽的大榕树”“鸟生活的乐园”,还指那难得一见的“南国风光”,即使没有去过南方,也可以自己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静态、动态”的描写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好文章。最后我留了一样特别的作业:请你做一名小导游,来介绍一下自己心中的南国风景。让学生在边画画边想象中感受“南国风光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8

  《鸟的天堂》是作家巴金先生的优秀作品。文章写作者与朋友两次去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情景,体现了大榕树的枝繁叶茂,以及“鸟的天堂”的真实性,表达了作者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借助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学习这篇美文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求达到本篇课文教育教学目标。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洪亮的书声激活课堂,这也是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展望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科研必须不断更新。老师要发扬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有个性学习的天地。其自主参与,合作互动。

  二、在教学环节上注意质疑问难

  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质疑”为线索,以“思考”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释疑”的教学思路。在阅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何要用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为何又不用引号?这些问题,从中心句入手、引起学生注意,产生疑问。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以便解决问题,使析疑、释疑的过程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积极思考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学课文,这样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教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书水平。

  3.恰当地运用一体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课件,这样教学比较直观形象。例如,研读“群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教师播放群鸟纷飞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谈感受,然后回到文章中去感悟文中语句,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便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边探究,一边总结,最终打造好每一节课。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9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构成的原因,构成的时光,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资料,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我对“鸟的天堂”情感。透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资料,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0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潜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透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资料,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到达了必须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貌,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1

  《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声色兼美。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往往是学文,而不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轻松多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接着细读课文,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大而茂盛的特点。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能够了解到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句子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体会大榕树的美。再如在教学大榕树上鸟儿纷飞的场景时,我又借助课件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欢闹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你看到鸟儿们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再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

  拓展延伸时,我请学生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2

  相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变化。这是我在执教了《鸟的天堂》之后的感悟。

  因为接手新班,集体中的成员来自五年级各个班级,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不会读书,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批注式阅读法。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必须放慢脚步,带着孩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在进行略读课文《鸟的天堂》的学习时,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我首先检查了学生对《鸟的天堂》的预习情况,有了欣喜的发现。学生在引领下,已经有了文本写作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表达,关注作者如何有序地书写。在预习时,他们找到了表现时间顺序的词句,对文本的段落进行划分。知道了读书要从整体入手,关注内容,有了对文本脉络梳理的小尝试。在品词析句时,学会关注修辞的精妙与叠词的运用,写下读书发现。但是对于文本细微处的发掘,问题意识仍有待培养。

  有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发现语言美。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一同甄别。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了有些问题本身很浅显。如“为什么起初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拍掌?”这样的问题一读就懂,没有探究的价值。“为什么第一天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鸟?为什么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相比之下,这些问题更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提问题要提像这样值得探讨、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呢?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首先要沉下心读书,找到自己的疑惑处。不能流于表面,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其次要学会确立的重点句段,从中寻找问题点。最后,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文中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发现文中的精妙处。在学习“大榕树”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会从看似平常的字眼中寻找精彩。围绕“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卧”字欣赏,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对“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中“叫、飞、扑”展开想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据学情,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在问题意识的浸润中,伴随着思考前行,在读、悟、思中掌握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3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正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了《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学的精彩片断。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死记硬背,问一答一,我大概永远教不到“为什么用句号”这个问题,因为我的脑子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又如何会知道呢?而正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使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活了。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获得了老师教也教不到的更广阔的知识。

  二、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课堂教学更精彩。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生问题的提出正好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个性需求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生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尊重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天才。

  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和看待学生。以往,我们把成绩优秀、听老师的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真得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了:有些同学成绩不好,作业经常不完成,这只能是他某一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节课上他们的精彩表现难道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吗?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培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成为天才。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4

  今天上午,聆听了巩教师的《鸟的天堂》一课。老师严谨的备课、上课态度,扎实的语文功底,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让我眼前一亮。

  这堂课是巴金先生的名篇,其对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彩。教学时,巩老师恰恰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虽然在授课的呈现上还不是很突出,但是对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与老师极高的语文素养不无关系。巩老师对字词、课文关键词句的处理颇为用心,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初读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有字词的,有理解题目的,有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的,体现了课标中中年级教学的理念。对字词的处理上,教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找出易错的字,进行细节的指导,尤其是对多音字“不可计数”中“数”,“应接不暇”中“应”的指导,看得出来,老师进行了认真的字词备课。在学习“榕树”的部分,教师抓住了关键词“一株”,“簇”“堆”等,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既关注了课后题,又体现了课标的理念。非常好。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字词,充分感受这些词语的精妙,并用自己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名篇需要精细研读。

  虽然巩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些需要推敲的地方,但是老师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教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向校长推荐的小视频《永不放弃》中,展现的那样,如果坚持去做,一定会在语文教学之旅上收获最美的风景。

  评课时,也聆听了其他老师的智慧,比如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的方法上,对关键词句的标注上,对重点段落的指导朗读上,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关注上等等,也让我颇受启发。教学在互相学习中共赢。教无止境,喜欢每次聆听带给自己的意外惊喜,感谢上课的老师,感谢评课的老师。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5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的第三课《鸟的天堂》,这节课我重点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进行批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知道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应的板书,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这节课为了训练学生,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作者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看到榕树时,学生边默读边动笔画描写榕树的句子,从所画的句子中体会榕树有什么特点?大家进行批注,我进行巡视指导,我发现部分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已经能抓住句子写体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只知道画句子没有体会。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在体会榕树特点时,我就在学生已经画完句子后,指导学生怎样读句子写体会,大家一起动笔写,他们在书上写,我在黑板上写,这样学生知道今后学习应该怎样进行批注。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会会读书进行批注,学生在体会完榕树特点后,立刻跟随作者走进第二次鸟的天堂,运用刚刚老师教的方法学习,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我流动检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能进行批注,而且体会的内容很具体。相信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慢慢都能会学习。

  本节课由于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因此课文朗读指导少,读的训练没有落实,今后改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6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听了我的叙述,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么大的地方怎么会只有一棵树呢?那个岛在哪儿呢?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然后针对每个问题,我将采取不同的出示课题的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自己对大榕树的“枝上又生根”很不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了是榕树的生理功能──气生根在起作用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补充知识,设计了一个“你知道吗”教学环节,做在了课件上,打算在学习这个句子时由学生质疑得出。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很顺理成章地将小知识呈现出来,解决了疑问。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以一句:“说得真好”就搪塞过去了,因为我的脑子来不及对这个词作出反应。来不及反应那就不不反应了!这是我的一贯伎俩。

  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词语,在我的第二课时中,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字串6

  遗憾

  可是当时,我们都错过了。

  对于我,我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其实,在课堂上的一瞬间,我是想对这个词进行追问的,但是,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却让我忐忑不安。因为在我的预设中,现在还只是初读课文,我的顾虑是:万一她把我想讲的和盘托出那我这堂课可怎么上?还有,我知道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很多,我的教学进度本来就很紧,这些都不容许我对这个生成进行再追问、再生成。你看在这短暂的一个念头中,就有八个“我”字。看来,遗憾并不是偶然!

  思索

  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从各方面去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

  “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7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在本课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开始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体会,但是每个孩子在表述的时候总是不能把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说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飞速的思考之后,马上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我再次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到的场景说出来好吗?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边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边播放《高山流水》这首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有的孩子还说: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

  通过孩子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在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虽然说孩子们还不能够用语言明确地表述或者说从理性上表达那份宁静之美,但是他们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有这就足够了。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教学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再次想引导孩子们想象鸟的天堂里,百鸟起飞的热闹场面,但是在开始有序的活动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觉得这些鸟儿是想飞出来拉屎。”这句话无疑给课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孩子们哄堂大笑,我也被弄得晕头转向。课堂瞬间失去了控制。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虽然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就让本来很完美的课堂乱成了一锅粥。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要不断地向老教师请教,多学习他们的调控课堂经验,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8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9

  思言不讳地说,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一篇文章学得如此血肉鲜活?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文章的意境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文字深处的人性人情讲述得如此声情并茂?静心深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友善的师生关系。

  在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友善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和谐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多的是探讨语气,少的是话语霸权,师生在人格上、精神上都是平等的。民主是自主的温床,和谐的课堂是自主的天地。正因为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热情洋溢、激情四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一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因此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

  “青山正补墙头绿”,“熟读深思子自明”,在课堂上,学生既有充分的自主学习,也不乏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前,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明确了合作的任务;合作中,教师一以伙伴的身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在合作学习结束后给出展示成果的机会,给予总结和反馈。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三、新颖的教学策略。

  这节教学的课堂模式是开放的、生动的、变化的、。其中,既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单项对话,又有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立体对话;既有静止的图片观察,又有生动的录象欣赏;既有正面的鼓励,又有侧面的“激将”;既有教师对学生的由衷赞叹,又有学生对教师的真诚评价;既有教师的与生为善,又有学生的自以为非……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呢?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浸润着人文色彩,负载着精神的使命。但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方式却不是简单的传授和空洞的说教,而是教师用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思维与思维的摩擦,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是风格各异的人,是千姿百态的人,他们的灵魂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用各种方法被唤醒、被激发、被升华!为人师者,应该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带领学生至峰颠领略秀色,至波心触摸海魂;带领学生感悟阳春白雪的昭示,倾听高山流水的应和!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一定会重新审视教案,审视学生,审视自己,以求将课上得更好。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手捧新的《课程标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已如出征的号角吹响。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没有正确的答案,但相信一定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0

  《鸟的天堂》一课是原六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课文,新课标试验教材中把它安排在了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三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采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利用现代多媒体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让学生感悟榕树的美,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教学第三大段鸟多、鸟欢时,我又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作用,播放了群鸟在榕树上活动的真实景象,让学生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不但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3、在教学中我又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如果你就是那只画眉鸟,此刻会唱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些问题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4、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1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第7册第1单元的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文章写作者和其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想让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朗朗书声伴随课堂,这也是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必须不断创新。老师要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个性意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个性学习的天地。 其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是: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在速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这些问题,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几许的遗憾。古语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坚定这个信念。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2

  《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声色兼美。以前多次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往往是学文,而不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由于现在有“班班通”,借助多媒体来教学这篇文章就轻松多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采取了理清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体会写作方法、领悟作者感情,这一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教学第三大段鸟多、鸟欢时,我又充分

  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作用。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利用音乐的语言,使课文语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知识,并融合在一起。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因此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

  对于本单元所重点掌握的“见闻”和“联想”的教学,主要通过读、质疑、解答来完成。但由于这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视觉的欣赏上,对于“见闻”和“联想”的掌握不是很好,在教学时,还需要老师重点点拨。在具体学习中,要靠同学们读读悟悟。不过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2.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4.〈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5.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6.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7.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8.《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9.鸟的天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