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1 09:41: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绘本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7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绘本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欢迎大家分享。

绘本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7篇)

  绘本教学反思 篇1

  “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你拍几呀,我拍一呀……”

  这星期下午,我们看了绘本《拍花箩》,把传统的民间游戏以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孩子理解记忆;另外,让孩子们在拍手念唱中一问一答地学习儿歌,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游戏参与机会;而且这首儿歌还是一首有趣的数数歌,孩子们在念念、唱唱、拍拍中自然学习了数的概念;看着清晰的图画,在学习的时候我也用动作对每一句儿歌都作了形象化的处理,如: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前面两个孩子两两交叉拍手合作,等念完“一呀”,两个人各自自拍双掌一下,再左手握拳放在右手掌心上,做蜗牛爬动作。这样,孩子们玩起来兴趣比较高,因为它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以前在课间也和孩子们玩过类似的游戏,如“两只小蜜蜂”,能念又能做的形式非常好,而《拍花箩》是我们中国的经典民间游戏,我想对于这样的儿歌游戏在我们的教学中出现,更具传承性,因为它甚至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就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可不是吗?我们好动的小篆朋友也喜欢玩“拍花箩”游戏,为了能让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他使出了全身自我调节招数,和朋友拍手念儿歌时也能很好控制自己,遵守规则了。再来看看我们班平时难得张口说话的芸芸小朋友,她也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自如的和对面的好朋友积极念起了儿歌,也获得了同伴游戏、交流的快乐,变得开朗许多。

  在我们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晨间户外活动结束后、活动休息、午餐前后、离园前等各环节,因为这些时间较短,很难开展长时间的活动,如果不组织活动,让孩子坐着等待,会使孩子注意力分散,容易引起吵闹、争斗现象,形成管理的空挡。因此,这次学习的“拍花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也达到了对孩子的有序管理,无疑是有益的游戏,可以将无序转为有序。

  著名儿童语言教育专家周兢教授说过:我们把这些儿歌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文意吗?不是。我们之所以记得这些儿歌,其实是因为它们内容简单,节奏顺口,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配以游戏的动作表现,给孩子们带来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乐趣。

  绘本教学反思 篇2

  本次活动的设计由来,源于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既喜欢听故事又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特点,我选择设计了绘本教学《捉迷藏》。

  活动分为三部分:开始部分,主要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主动讲述自己玩捉迷藏的游戏过程,分享游戏乐趣和玩法从而进入故事;中间部分,主要是通过认真观察欣赏PPT课件,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快乐,并引导幼儿能根据动物显著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培养幼儿愿意大胆、清楚地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结束部分,利用特殊音效,让幼儿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活动在高潮中自然结束。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的兴奋和快乐,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大胆清楚的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而且可以很快的根据动物显著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孩子们观察的很认真也很仔细,表达的也很完整,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是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完美达到活动目标和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课件设计合理,画面丰富有趣,既有音效又又互动,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次的PPT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孩子们仿佛真的是身临其境,完全融入游戏当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绘本教学反思 篇3

  本篇故事选自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主题是“二胎”,通过介绍教师自己的家庭导入。故事中包含大量含有字母组合oi或oy的单词,如Leroy、boy、joy、toilet等,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情感的延续性,在故事教学前先进行语音教学,学生自读、尝试发现总结规律。

  通过观察绘本封面,整体感知故事。听音明确封面人物关系以及主人公的姓名。出示绘本人物图片,学生猜测人物关系。过程中设置悬念:Isheadestroyerallthetime?在明确他并不总是惹人生气后,明确他的可爱之处。练习环节学生跟读录音、同桌对读。教师出示绘本图片,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在语音环节,自读发现发音规律后可进行适当拓展,鼓励学生回忆更多含有字母组合oi或oy的单词。在录音跟读环节,可根据学生跟读的实际情况,多次跟读,充分学习。在板书设计上,人物与事情可一一对应,这样条例更加清晰明了。

  绘本教学反思 篇4

  《我的幸运一天》讲的是一只小肥猪找错了门,来到了狐狸家,当面对危险时,小猪沉着、镇定。积极想办法,动脑筋,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脱离了危险的故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并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每个幼儿的想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现对这个活动谈谈我的实施感悟及反思。

  首先,为了呈现更清晰的效果,我借用自制的PPT来辅助教学,想随着画面的出现,一步步引出故事情节。在逐步揭示情节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猜测情节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能积极阅读画面。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绘本特点是图片多文字少,甚至有的只有图片没有文字,这就意味着老师怎样引导孩子来阅读画面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中,幼儿都积极回应着我的问题,但在整体的把握上不够突出,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出示一幅画面,提问讲解,再出示一幅画面,再提问讲解的感觉,比较呆板,不够创新。

  在教学中老师能引导孩子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在看一本书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其他的文学作品,还会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作品中喜欢的角色。如孩子会通过观察小猪的表情、动作、姿势、说话,从中想象故事的发展,体会小猪的机智与可爱。这样孩子们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作品所引发的快乐。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只局限在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最后生活经验迁移。由故事中小猪的机智从而化危险为幸运,迁移到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冷静,想办法面对。这是自然而然想到的环节,也似乎是必然的。但也让我思考是否真的有这个必要,强行迁移会否显得牵强呢?

  总之,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老师要尽量通过自己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吸引孩子,尽量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乐于阅读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绘本教学反思 篇5

  在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主题式研训活动中,我执教了小班绘本阅读《鲁尼和小猪》。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主人公鲁尼和小猪都很可爱,故事中将吃饭、睡觉、喝水等用“呼噜呼噜”“啊呜啊呜”“咕咚咕咚”等象声词加以表现,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看看画面、听听故事、说说内容、做做动作的过程中让幼儿逐渐感受到“鲁尼和小猪”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的地方,并且在欣赏与讲述的过程中感受绘本故事的魅力所在。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绘本里的内容一张张的展现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使图象更加清晰、清楚,内容显示想象逼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其收益显著。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所以我设计这个活动时,注重提高孩子们的看图讲述画面内容,培养具有大胆表述与创意想象能力。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主动地猜想。孩子们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说话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此次活动还特别重视幼儿的自主性,能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充分的表达和表现,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整个活动也充满了童趣。

  绘本教学反思 篇6

  《爱心树》这个故事虽然不长,但却道出了“施”与“受”之间的真谛,充满了温馨,也略带一点忧伤,让我们深深地感动。爱心树就像我们的父母以及不断为我们付出的人们一样,因为对孩子的爱而不断地给予,也因为给予而感到真正地快乐。

  在本次绘本教学中我力图做到:

  1、发挥图画的张力让学生的想像插上翅膀。虽然绘本和传统的儿童读物有些不同,但孩子们喜爱故事的天性却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讲故事也就成了绘本永恒不变的主流。不过因为可以借助图画的表现力,绘本中所讲的故事往往想像飞扬,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场景和情节可以用画面轻松直观地表达出来,还能让学生发挥无穷的想像。如:在设计《爱心树》中一幅画,有一棵大树,小男孩紧紧地拥抱大树,树上还刻着一颗心。我问:“孩子们,你看懂了什么?”有的说:“看出小男孩很爱大树。”也有的说:“大树也爱男孩。”我抓住时机问:“从哪看出来的?”这样的阅读,不正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吗?同时习惯了阅读图画故事书的孩子,不但想像力能够得到培养,审美情趣也能慢慢地提升。

  2、在互动中交流情感。绘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小学生,这些孩子的表现及表达的欲望又是非常强烈的。看着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故事,孩子们的交流需要也变得强烈。而在课堂上,绘本也成为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整节课中,偶尔停下来与学生体会图中树与男孩的情感变化,或让孩子们猜测一下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更可以交流彼此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比如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孩子们,在生活中,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快乐,给你幸福,给你爱心呢?同时通过播放《感恩的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让学生在理解大树的同时,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绘本与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在流淌。绘本让孩子们和老师之间有了更亲密的交流,使孩子真正地走入阅读中,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本节课随着故事一点点的展开,孩子们会深深的被感染,让他们在淡淡的忧伤中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从而思考自己与父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种种关系。让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孩子们,会隐约地感受到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和男孩儿与大树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于是有关“索取”与“付出”、“获得”与“感恩”的话题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升华与凝炼,让孩子们通过本次阅读懂得“爱与被爱,索取与感恩”的道理。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之中。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让学生当堂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互相交流一下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读绘本中的文字,更是指导他们读懂插图,通过仔细观察插图,读懂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使绘本的内涵更丰富了。

  课堂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是由这本《爱心树》引出一系列作者的绘本读物,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期待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成为孩子们的享受。

  绘本教学反思 篇7

  这是一节参加园级“优质课”评选的教学活动课,刚拿到教材时,我觉得无从下手,再从网上收集这本图书匆匆一看,觉得简单但有很多动物出现有点乱。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尝试绘本教学,回家花了很多时间钻研教材。原来《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图画简单,文字重复,那几个红红的苹果是主人公鼠小弟渴望的目标。其特点是取材平凡朴实,构思别具匠心,生动又不失内涵。阅读这样的图画,相信孩子感同身受,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很喜欢,要反复去看、去模仿,然后就走进书里面。图画对孩子的这种直接的吸引,是再复杂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出示一棵苹果树和来了一只鼠小弟,通过对鼠小弟的打招呼,幼儿对主人公加深了印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猜想,引出故事名称,有利于培养幼儿仔细看,注意细节观察的良好阅读习惯。当我问到:鼠小弟站在高高的苹果树下,会想些什么呢?大部分小朋友都猜出鼠小弟想吃苹果,其中一小朋友说:它想吃掉树上所有的苹果,这样就能长大,人家不会再叫它鼠小弟了。(这样的回答确实很精彩)孩子的阅读首先是自由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先猜测各种动物能不能吃到苹果,(大班的孩子对各种动物的本领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都能大胆地说出动物们用自己的各种本领来吃到苹果)再从PPT图片观察来大胆表达,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看懂图意和体现一种自主阅读的价值。动物们都吃到苹果了,那鼠小弟到底有没有吃到苹果呢?(本来的教学设计是让孩子相互交流一下,结果看到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直接让个别幼儿回答了,没想到,孩子们的回答还是那么精彩,如:小猴用长尾巴钩住鼠小弟吃到了苹果;它爬到了长颈鹿的脖子上摘到了苹果等)接着,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仔细阅读电子绘本。鼠小弟模仿着各种动物的本领,飞、爬、跳等,还是没吃到苹果,这可怎么办呀?这时出现了海狮,海狮与其他动物有什么不一样,他会怎样做?在海狮和鼠小弟的合作下,终于拿到了苹果,真是太高兴了。幼儿在看看、猜猜、讲讲、动动中,享受阅读绘本的情趣,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幼儿的情感体验也在不断递进。(以上环节,我之所以没让幼儿翻看绘本,主要是考虑到我班部分孩子已经认识了字,如果先看绘本,会阻碍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就听不到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按顺序完整阅读。并留下一个讨论话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活动。

  这是一个令孩子们开心的绘本故事,在整个故事学习中,孩子们通过猜想、表达、想像和扮演鼠小弟的各种动作,享受了教学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情感体验这一方面,孩子们对鼠小弟模仿各种动物本领而吃不到苹果时,说出了鼠小弟伤心、无奈,甚至还体验出了鼠小弟的孤独。当海狮出来帮忙并摘到了苹果时是孩子们又是那么地高兴。在教学35分钟结束回教室后,我发现孩子们仍旧拿着这本绘本,认真翻阅着,讲述着,看着孩子们如此有兴致,我在下午的`艺术活动中,组织了幼儿一个讨论话题:如果你是小鸟、猴子、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会帮助鼠小弟吗?怎么帮呢?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凭着自己的想像能够大胆作画,效果还不错……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就如我的目标定位是:1、了解故事情节,看懂图意,在观察、想象、表达中,让幼儿享受阅读绘本的情趣。2、通过阅读交流把幼儿引进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故事的趣味性。课后觉得这样的目标其他的绘本阅读也可以定,其实在定目标的时候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如第2点的目标可以改为:通过阅读交流把幼儿引进鼠小弟的情感世界,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留给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等等。

  这样的一堂绘本教学活动,我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真好!

  绘本教学反思 篇8

  《彩虹色的花》是一本风格极其独特的作品。厚重的纹理,大块的色彩,都给这本书带来一种原始粗犷的美,但它叙述的却是一个极其温柔细腻的故事。彩虹色的花,用六片花瓣给朋友们提供了帮助,使朋友们获得了快乐,而自己也感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我将故事内容制作成PPT,配上优美的音乐,为孩子们创造了宽松的阅读环境,利用“猜”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多种形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动力。对于刚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阅读的氛围,体验故事的情境,理解故事的情节,便达到了一次教学活动的目的。我觉得在本次活动中,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做得成功的:

  1、我注重挖掘故事情节,结合故事的发展脉络,联系实际生活,适时引导幼儿思考,发散了思维。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创作背景,创作的深层次意思。教师要事先挖掘这个故事的内涵,课堂深入浅出,用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表达出来。借故事,让孩子学道理。本次活动内容从载体到形式,从意象到内涵等,都以贴近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幼儿始终以愉快的、主动的情绪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内容,并将自己融入情节中,迁移自己的情感体验,懂得帮助朋友和得到帮助都很快乐。

  2、在活动中我采取了ppt、情景表演、视听结合以及完整欣赏绘本等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幼儿在流畅、轻松的音乐声中自由地理解和猜想。孩子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绘本的画面让孩子从视觉上,听觉上都能受到刺激,为幼儿的创编提供有利的帮助,绘本中的蚂蚁、老鼠等亲切可爱的形象、相似的故事框架以及稚趣的对话、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童话故事内容。通过联系自我,充分的激起孩子乐于帮助朋友的情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升华情感。

  3、本次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了学说句式的环境,如:“xxx把……当作了……”,让幼儿进入故事情节,扮演小动物的角色,主动、积极的学习句型,并及时给予点拨、帮助,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幼儿对话的热情,培养孩子大胆讲述能力。在故事的结尾,出示了让幼儿意外的结局,引发幼儿思考,“又会有谁从彩虹色的花的面前走过?它又会帮助谁呢?”,引导幼儿根据之前的故事情节,创编故事,让幼儿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4、关注幼儿情感体验,我试着将自己、孩子都带入故事,让孩子就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人公,身临其境的想象如果是我,这种情况我该怎样做?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中,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对话,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制作彩虹色的花,带着花去帮助朋友,获得体验;尽量激发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使课堂变成一个活的,生动地课堂。

  绘本教学反思 篇9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个能让心灵温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古老的犹太社区,讲述了约瑟一家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他家房子下面老鼠一家的节约故事。约瑟有一位魔术师一般的爷爷。很小的时候,爷爷为约瑟缝制了一件神奇的毯子,这件毯子陪伴着约瑟,带给他温暖和爱,后来毯子旧了,妈妈劝约瑟丢弃毯子,可是约瑟舍不得,他跑去找爷爷,认为爷爷一定会有办法的。爷爷没有让小约瑟失望。他不断地将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到了最后,纽扣丢了,有办法的爷爷也没有办法了。可是长大的约瑟却将它变成了一个美妙的故事,流传到现在。

  这个绘本故事写得很不错,故事比较简单,很适合孩子阅读或者说听读。另外,这个故事循环往复,但在循环中又有变化,对孩子们的语感以及听说能力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首先,培养兴趣为抓手。《爷爷一定有办法》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爷爷,他又会有什么办法呢?开篇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索的激情。情动而辞发,为下面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地有条理地说做好准备。

  我声情并茂的讲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较强的吸引力。在课堂上的我是释放的,完全投入的。我的语言,我的神情能吸引孩子,孩子才会对我真心地赞叹:“高老师,你讲的故事真好听!”

  再次,在听读过程中,我并不是一味地自己讲,而是总会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幼儿去猜,去想,去大胆地表达,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想象力,激发说话的欲望,让全体幼儿参与进去,调动已有感知,融入课堂,毕竟幼儿才是课堂的主体。将绘本的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

  存在的问题:

  1.幼儿讨论时不是每个孩子都已经说得很好?如何让说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一些,增强一些趣味性?

  2.老师讲故事的语速在循环的阶段可适当变化,还有妈妈的话要尽显母亲的慈爱与温柔,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也避免单调。

  3.教师的语言还需要雕琢,还可以更美一些,就像这个美好的故事一样,更加协调,这需要挑战自己的能力哦。指导幼儿的表达也更要规范一些,让幼儿尽情模仿书中语言,以达到最后的“入格”到“出格”。

  4.故事要回归整体,老师带领学生听完故事,可以出示无字绘本,让孩子试着把故事重头到尾大略复述一遍,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更能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5.注意课件文字图片色彩的调配,细节决定成败。

  6.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渗透其中的思想教育要设计的更为合理,这种思想性的习得最好是自然而然,由幼儿自然阐发的。

  扬长避短,争取每次的展示都有收获与成长。

  绘本教学反思 篇10

  对于一年级来说,绘本如果就是粗粗的看一遍,可能根本没什么用,字少,图多。有时,他根本不会给你好好看字。所以,到了一年级,绘本就是要慢慢读的。图中往往会有精妙之处,而文字又是点睛之笔。所以,我们会用绘本来启发孩子。让孩子学会观察,比如《蚂蚁和西瓜》,里面的每一只蚂蚁都有分工,蚂蚁很小,西瓜很大。这么小的蚂蚁,是怎么运这么大的西瓜呢?蚂蚁都用了些什么办法?这些都适合孩子去观察。让孩子不要匆匆忙忙看书,学会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

  绘本教学反思 篇11

  当我拿到这本绘本的时候,我仔细的阅读了绘本中的故事,读完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有趣。故事里的每一个情节的设计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精美的图画更是引人入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更符合儿童的心理。

  下面我具体的说一说设计时自己一些浅显的想法:

  1、我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节课的内容到底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了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我把绘本从封面的开始到最后一页,仔仔细细的读了七遍,大脑才对这个绘本故事它的每一个情节的编排的目的有一些认识,在封面找到自己的要的教的内容:长度换算和测量。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换算和测量。

  2、教到什么呢?我带着自己的疑问去阅读课标,在课标中我找到了这一节内容对学生的应掌握的知识和教师应该怎样教的答案。《课标》中这杨写到:

  (1)结合生活的实际,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的单位换算,能敲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它们为我教学指明了方向。

  3、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带来的便利,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

  在这样认识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

  通过上课,我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故事的内容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以故事为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像平常的数学课那样枯燥,更多是感到有趣。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有效的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的欲望。

  这节课觉得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故事的有趣性,环节设置上应该更贴切故事的情节,我想这样应该更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没有处理好“当我们在测量时,不足一厘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绘本在故事中提出来了,我没有及时的引导给学生,觉得有点遗憾。

  3、小组活动的时候,我觉的应该让小组展示自己组最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用什么测量的?怎样测量的?如何得到它的长度?应该呈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有机会上这样的一节数学课,让我感到十分的高兴,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绘本教学反思 篇12

  学校开设了阅读课,学生每周得以有一节课时间读书,这实在是好事。

  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部分学生读书过快,囫囵吞枣,只是“读过了”,从不留下自己的思考。这个问题反映到语文课堂上就是课文读了好多遍,仍然汲取不到应得的营养。没有思考,没有想象,没有猜测,当然,也说不上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读书“读而不思”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必须及早改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寄托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基于此,我选择了用绘本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引领。

  绘本的主题多种多样,注意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一本美妙的绘本的作用,远远胜过长篇大论的道理。生命教育的主题通过绘本的演绎,变得简洁、轻松,并不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增加任何负担。

  猜猜看,就是我为学生设计的怎样掌握读书方法的一节课。

  有充分的观察,就有了对故事概况的大胆推理和想象。我借助对绘本故事的观察,和学生一起捕捉其间隐藏的故事信息的同时,引导孩子用观察到的细节来尝试探索未知的故事情节。当这种“已知”的观察为“未知”的内容作出了恰当的诠释和补充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已经悄悄向着理解故事发展的关键处迈进了一大步。绘本观察带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老师的引导又将故事与孩子的经验碰撞并在绘本处融合,由此,学生对故事本身的漫步已经拉开了帷幕。

  故事的观察和解读,让孩子徜徉在阅读的海洋里。

  观察、理解和表达,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互为铺垫的。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时机也是这样:前面的阅读指导(角色的名字、图的模式解读)为后者的理解表达建构了有力的支撑。而对于绘本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而言,你一言他一语的自说自话都既是自我表达也是对他人意见的补充与共享。阅读活动中,引导不是老师一相情愿的覆盖和灌输,而是及时敏锐地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前者让孩子扫兴,让阅读热情削减;后者为孩子的阅读助兴,增强阅读的自信心、成就感和继续阅读下去的热情。无论是绘本故事中潜藏的情感、习惯的渗透教育,还是绘本本身的阅读理解引导,都是如此。

  在长时间的自主观察和讲述中,教师主动的介入、夸张的表演带来了整个阅读活动的高潮。“介入”是让孩子在一连串捕捉理解的阅读间隙中,“退后”是放松享受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然而,孩子参与阅读的的情绪却这种“退后”中进一步“向前”,在情节发展峰回路转的关键当儿,我用自己的热情感召了孩子的热情,用自己的投入带动了孩子的投入。

  听说读写想讲画玩,这些,都可以是绘本的阅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要求义务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低中年级的阅读,不可不关注绘本。

  绘本教学反思 篇13

  绘本《咕咚》是我们教研组一起研究的一个绘本,采用一课多研的形式进行,从前面几次的活动到我的教学,已经是第四次教学了。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教学中的改变:

  在教学形式上,从故事教学的形式逐渐变成幼儿自主阅读。以往的绘本往往就是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观察画面了解故事情节,直到最后完整讲述时才给幼儿看绘本,幼儿阅读绘本的时间很少。现在,变成了自主阅读,在阅读前教师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次教学活动,给孩子三次阅读的机会,逐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绘本里的故事。

  在观察画面上,从一幅一幅观察到重点观察封面上的角色形象。由于之前教师在引导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引导他们观察每一张的画面,而观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了解小动物害怕的样子。因此,在我设计教学时,我发现绘本的封面很好地诠释了这些内容,所以我在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上花的时间较多,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如角色形象,角色表情,还有名称。

  经过这次活动,我对绘本有了更多的想法:

  一、针对幼儿的个性,选择贴近生活的绘本阅读材料。

  首先,要以幼儿为本,充分考虑阅读兴趣。比如,中班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更注意事物的表面属性,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强,因此,角色太多、背景较复杂的绘本就不太适合他们阅读。教师应选择那些画面清晰、形象突出、情节简单、内容健康的绘本供幼儿阅读。比如我们选择的《咕咚》它的画面就很清晰,采用了简笔画的形式,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角色形象。

  其次,充分考虑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要选择趣味性强的,情节比较紧张、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在《咕咚》这一绘本中,“咕咚”是什么一直是一个悬念,另外,在遇到大熊时也是情节的一个转折,大熊很大,它会害怕“咕咚”吗?

  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教育功能为主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绘本的选择,“板起脸来说教”是我们一贯的作风。但是绘本教学的本质不应该如此,选择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沉浸在幻想和快乐的天堂才是绘本应有的作用。因此,选择绘本,不是选择“大道理”,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不该是被端端正正地钉在教育里,而是在轻松愉悦的绘本故事中笑着成长。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明白道理的瞬间,但我们也没有去强化,而是作为一次活动的总结。

  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确实,良好的习惯不仅能让孩子懂得阅读,懂得关注书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感、故事内容,更能使阅读伴随他的终生,在阅读中获得最大、最多、最好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当他们对书产生了兴趣之后最迫切的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了解阅读习惯的要求和规则:如爱护图书,在阅读中要轻轻翻阅,不卷折书本弄皱撕破书页,知道爱护图书;阅读的方法和规则,阅读时从前往后翻阅,按照页码的顺序看书,观察画面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可以边看边说,阅读时应该安静并保持专注,不影响他人;阅读的姿势,身体要坐直,书放平,不要离眼太近。可能规则很多,但每一次活动我们可以提一个重点的引导幼儿强化,这样一次次幼儿就能逐步掌握阅读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在绘本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继续加油,争取更大的突破。

  绘本教学反思 篇14

  妈妈是每一个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是无可替代的角色。妈妈总是不计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去观察一个人,展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真的很难。孩子们只看到了不和自己心思的一面,如:粗暴的妈妈,唠叨的妈妈,甚至讨厌的妈妈。《我妈妈》这一个绘本就是描述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妈妈。它以有趣的内容,生动的画面,简单纯朴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急尽夸张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描绘了一位既强壮又温柔,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妈妈形象。在活动中体验“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的亲子情感。也借由家长开放日这个时机,让妈妈们也了解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本次活动中没有说教,所要反映的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妈妈爱我,我爱她”这样一个内涵,但是仔细分析这个绘本我们会发现,要让孩子在阅读中理解这样一个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整个活动我让“爱妈妈”这条情感主线贯穿,做到轻故事内容,重情感渗透。首先呈现了妈妈的本领,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妈妈的本领,让幼儿知道妈妈的辛勤付出,感受到妈妈对自己对这个家的爱,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始终在自己的身边。再让幼儿观察妈妈不断变化的图片:从狮子到犀牛;从舞蹈家到小丑。让孩子在感受到:不管妈妈妈妈变成什么样子,从事什么职业,她都是我的妈妈,无论是像小猫一样温柔,还是像狮子一样凶猛,她都是爱自己的宝宝的,有时候批评也是一种爱。最后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妈妈,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并去拥抱自己的妈妈。通过这个亲子互动环节,增进母子间的情感。

  整个活动下来各环节还是很流畅的,孩子们都能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旁听的家长也有一些感触。只是在最后介绍自己妈妈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说了,有个别幼儿没有说。但我觉得在情感方面挖掘的还不够深,还可以进行二次教学,带孩子走进绘本,在阅读中再次体验充满温暖的亲子情感。

  绘本教学反思 篇15

  本次活动的设计由来,源于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既喜欢听故事又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特点,我选择设计了绘本教学《捉迷藏》。

  活动分为三部分:开始部分,主要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主动讲述自己玩捉迷藏的游戏过程,分享游戏乐趣和玩法从而进入故事;中间部分,主要是通过认真观察欣赏PPT课件,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快乐,并引导幼儿能根据动物显著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培养幼儿愿意大胆、清楚地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结束部分,利用特殊音效,让幼儿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活动在高潮中自然结束。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的兴奋和快乐,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大胆清楚的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而且可以很快的根据动物显著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孩子们观察的很认真也很仔细,表达的也很完整,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是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完美达到活动目标和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课件设计合理,画面丰富有趣,既有音效又又互动,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次的PPT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孩子们仿佛真的是身临其境,完全融入游戏当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绘本教学反思 篇16

  近日我园开展了“幼儿原创文学研修活动”,我执教了中班的原创绘本《我的妈妈》。妈妈是幼儿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这个绘本的文稿我原先的设计讲述的是妈妈的头发,经过多次的思考我把它改编成了现在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内容简单、但富有丰富的情感。它以妈妈叫孩子起床,为孩子挡雨,为孩子做围巾手套等一些生活中的片段组成,通过故事情节让孩子们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并且能够用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在这个活动中,整个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孩子们表现的非常积极,回答提问时也很活跃,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但在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觉得我的回应方式简单,没有层层深入的思考。在幼儿回答“朵朵戴着妈妈给他做的围巾和手套感觉怎么样?”这个问题时,当幼儿回答“很好”、“很温暖”、“高兴”时,我的回应只有简单的“嗯,好的”、“你的回答真棒”等这些语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是欠缺的。其次,我觉得我的这个活动幼儿的情感没有得到升华。这个活动是让孩子们体会到母爱的温暖,虽然孩子们体会到了,但是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一个更深入的情感表现。最后,我觉得我的这个整个活动的设计比较适合大班的孩子,对于刚上中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育完全,在有些认知方面还有一些不足,活动下来孩子们很难完整的回答一些问题,比如“在生活中你的妈妈为你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大部分孩子们回答不出来,还有几个孩子愿意回答但是都是答非所问,说到了一些其他事情上。活动结束后我就思考了这一问题,如果在活动设计上就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活动就不会这样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次活动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我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以此改之。

  绘本教学反思 篇17

  绘本《小黑捉迷藏》语言活泼、形式新颖,从文本到绘图都非常具有趣味性,是一本让孩子们翻开第一页就会迫不及待地往下翻到最后一页的图书。绘本中的小黑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什么都想看一看?玩一玩?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像,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喜欢新鲜有趣又神秘的事物,活动中的“捉迷藏”就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对此充满着兴趣。

  活动开始的“找小黑”游戏,不仅让幼儿对神秘的小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能在找小黑的过程中了解到小黑躲在和他一样颜色的地方不容易找到,为后面的观察、讲述环节做好铺垫。活动结束前的“藏小黑”又是对幼儿知识的一种巩固和衔接。整个活动也都是引导幼儿在和小黑玩捉迷藏的游戏中,快乐寻找、快乐发现和快乐学习,整个活动轻松、愉悦和有趣,体现出“在玩中学”的旨意。

  活动中的课件设计和运用十分巧妙和有效,不仅符合了活动内容中一个“藏”的特点,而且操作性强。教师和幼儿可以通过拖动小黑到相应的地方,进行观察、比较,判断出最合适的位置,感知到物体与环境的关系,对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画面,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运用已有经验问问小朋友小黑往哪里藏,说说小黑藏在了什么地方的短句,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