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8 10:05: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能对当下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故事里藏着什么能给当下的学生以生活的启发呢?

  于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蜡烛一样被点燃了。这个启发就是“智慧”——半截蜡烛的智慧。

  首先,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就是一次智慧的结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伯诺德夫人是否一开始就想到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文本如是说: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此可见,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是反复比较思考的结果,是一次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但再绝妙的方法,都无法保证其绝对的安全。那个夜晚,绝妙方法藏起来的绝密情报突然处在了绝境之中:一个德军中尉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智慧受到了挑战,曾经的智慧结晶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怎么办?

  智慧在继续:伯诺德夫人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灭。当伯诺德夫人的主意失败后,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出,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当杰克的主意失败后,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最终,“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你看,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与敌人展开智慧的`周旋,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我们又何必去争论是谁保住了秘密呢,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吗?

  最后,可以让学生继续猜想: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还会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吗?

  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结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断延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认为学生读过几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我这样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了解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他们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个性得到了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伯诺德夫人说的话:“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时,引导学生应如何读,重读哪个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课堂中也创设了许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引导学生陷进自己的预设中。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准,容量过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环节,显得课堂不太完整。

  3、在课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够深,导语的设计也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认为在上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应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这个时侯孩子们肯定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在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这时候教师再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相信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会佩服起杰奎琳来,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同科头老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己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同。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角色,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后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剧本大家都听过,但是却不是很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我引入现在的演员是怎样通过银幕给观众呈现的逼真的生活状态。剧本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通过旁白,语言,舞台效果等等来充分展现人物特点与剧情发展。同学们的理解力很强,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剧幕。第一个剧幕讲的是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藏蜡烛和表决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了解杰奎琳和杰克,以及妈妈的的性格特点。同时体会旁白在剧本中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选择演员角色的时候,现场氛围有点太热情,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同学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把当时严肃的感觉演出来。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二个剧幕中,也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这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一次次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军展开的内急外稳的的战斗。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最可爱的杰奎琳,利用自己的聪明可爱,博得少校的喜爱,并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护住了情报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远是基于对剧本的透彻把握上了,为了能把剧本演好,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开始我就把课时安排告知,同学们喜爱表演,所以为了能够表演,他们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课的时候,很多人踊跃举手进行参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们都进行了表演,觉得这是挺失败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每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都有进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组的不足中得到弥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29

《半截蜡烛 》阅读答案09-14

《半截蜡烛》课件设计05-03

《半截蜡烛 》阅读答案09-14

半截蜡烛原文欣赏12-14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02-17

续写《半截蜡烛》作文(合集5篇)01-13

续写《半截蜡烛》作文(汇编5篇)01-13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说课稿12-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说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