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3 12:04: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篇1

  一、做得好的方面

  1.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朗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本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最后,拓展提升,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

  1.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2.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对花草树木的独特感受。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篇2

  《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很久了,但课堂上孩子们昂扬兴奋的学习状态;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舌灿莲花,文思敏捷、妙笔生花的精彩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觉得自己必须用笔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1、贴近学情,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学设计让难点的突破不再难。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于是再读。再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作为老师,我有这样的迷茫,想必学生一定比我还茫然。于是,教学设计时,我先从梳理文章内容入手,让学生梳理出本文写到的景物,然后抛出了本课的难题:这样写到底是离题还是扣题?但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解答此问题,而是宕开一笔,先让学生品读语言,在朴素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于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有了品读做基础,学生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我想念昆明的雨。”,同时也认识到了所写的景物其实都围绕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而展开。至此,文章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中心已经很明确,离题还是扣题的问题此时已经不是问题了。

  2、读中品悟,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兴味盎然,课堂高潮迭起。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节课,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作者平淡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在品味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句中的感情;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接着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这一环节我重点让学生赏读两个句子:

  (1)写到雨后的各种菌子时,那句“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教室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参与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段对卖杨梅的小女孩的吆喝声的文字,我特意让班里一个声音娇娇的女生读给大家,让她的声音来演绎昆明雨中空气的柔和。这娇娇的声音一出,也瞬间让课堂达到高潮。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对文中语言的品悟是本文的重点,除此之外,初步接触文本,以自主阅读开始,旨在了解内容,提取信息;对拓展材料《端午的鸭蛋》的默读,让学生静静地沉浸在文字中思考体会“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结课时,根据文章内容改写的小诗,我让男女生轮读。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一节课,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让课堂真正上出了语文味儿。

  《语文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阶段,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的读是能力的培养,也是检验,在此基础上字斟句酌,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做到了这一点。

  3、拓展材料,扩大了课堂容量,提升了阅读和写作素养。

  我的心里有一个很深的情结,那就是希望学生课堂上每学一篇文章,就对这个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始对该作者作品的阅读。所以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每学习一篇课文,我总是尽可能地准备各种资料,为课堂的学习和日后开始阅读而做足够的准备。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对作者及本文的创作有更多了解,我发给学生两篇文章:《汪曾祺的昆明情结》和《汪曾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品味语言结束,为了让学生对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我又适时引入《端午的鸭蛋》选段,以加深认识,也为仿照其语言风格写身边事物打下基础。后来的课外读物推荐,我分了两个部分,其一,可以短时间内实现的,阅读《自读课本》中的《翠湖心影》并按要求做读书笔记,“去发现和品味淡而有味,朴素典雅的语言,并写出读书笔记。”的具体要求,能够更有效地巩固课内所学。其二,我推荐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这是近年来各个出版社对汪曾祺之前作品的整合,其中《人间滋味》和《谈吃》有很多篇目是一样的。课外阅读推荐,让学生的阅读有方向,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有益延伸。这就打通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问题,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语文读写素养的目标也得以落实。

  4。读写结合,教学相长,学生的优秀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本节课我采用“三环六步”(预学—研学—固学)的课堂模式,预学环节的“精彩导语我展我秀”是学生预学成果的外化,学生只有反复读文章,揣摩文意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导语。而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设计导语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几乎每一节课都能出现让人惊叹的导语。

  拓展环节,在对汪曾祺语言特色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模仿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围绕峰峰的冬天或者峰峰的特产、名胜,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情感,100字左右。这个环节更是佳作连连,令人拍案叫绝。

  反思整节课,到了后半部分对于汪曾祺《端午鸭蛋》的处理还是显得杂冗,如果放在课下阅读是不是这个课堂就更顺畅了呢?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篇3

  《昆明的雨》对学生而言,兴趣不高,属于比较没意思的课文。针对这样的学情,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美文。是我思考的重点,借助公开课的经验,以问题来引导,以任务来驱动。

  主问题: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仅仅写雨吗,围绕昆明的雨写了那些事物,通过这些物表达作者什么情?学生早读读了三遍课文,还不知道答案,看来我的问题太笼统,细化不够,具体不明。我就引着学生,写雨的有几个自然段?学了昆明雨的什么特点?雨之后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独特作用?一路的问题推进,特别是菌类,设疑这几种蘑菇可以换位置吗?然后带入生活你吃过那些菌类?和文章比起来,哪个好?为什么文章写的好?品析句子“这东西这么好吃?!”加入感叹词品味。学生的兴趣很浓,顺带用同样方法品了另一句类似的话“这种东西也能吃?!”

  以此类推带着学生把课文梳理一遍,最后问这么多的事物人中,你最喜欢那一个。学生说:“卖杨梅的小女孩!”分析原因,小女孩美———穿着美,声音甜美,有分寸的距离美,有在这样的雨季中的和谐美。顺带问那另一个房东有什么特点?善良,惜花,人情美!昆明的雨中处处有感动,细处有体会,看这描写的如此之多的内容,却不感到凌乱,原因何在?学生讨论,原来每一处的景都融入了作者的情,对昆明的景喜爱,对昆明的事怀念,对昆明人的欣赏,总之对昆明的喜爱!就是这样深深情把这些事与物贯穿起来,显得紧凑。

  这节课以调动学生思维为主,设置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喜欢还差很远,不过先引起他们的注意力,重视起来,在从生动趣味入手。

  这节课的不足:条理性不强,备课时没有深入,问题设计还不到家,随意性太强,谋而后动,我的谋太差!语言是汪曾祺的特色,我也没有涉及到。下节课一定要多思考,多动脑。设计的问题紧凑而又合理,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篇4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修改、磨课,终于完成了《昆明的雨》录课活动。在整个打磨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刻而艰难的思考与琢磨,都说磨难使人成长,无关结果,仅此次录课活动我已提升不少,感谢这次录课,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说,本节课优点与缺点并存,收获与反思常在。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较以前的公开课有所进步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课堂环节完整,过渡自然。

  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检查预习情况,再到细读品味、小组探讨、仿写练习、课堂小结,整个过程较为完整,而且从前到后逐渐深入,符合认知规律。《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具有文学特色的散文,语言淡而有味,内容上形散神聚。在进行本节课时,考虑到文体以及本文特色,我将教学重难点设置为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理解形散神聚的文体,并能拓展迁移,学以致用。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按照逐层递进的方式,设置如下: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事及其特点,并据此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品味、小组研讨,感悟并谈谈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在目标一、二的基础上,仿写第八自然段。

  2、以读促讲,朗读形式多样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因此,本课先让学生默读,圈点勾画,再让学生细读品味,朗读展示,整堂课贯穿默读、跳读、自读、互读、朗读展示、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了从文本出发,以读促讲,把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一致。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展示、学生评价,运用了生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整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评价标准设置清晰合理,符合教学评的一致性。

  当然,本课有以下几点还值得反思改进:

  1、指导学生朗读不够细致。

  在学生起立展示朗读后,学生进行评价过后,教师应适当进行朗读指导总结,可以从重读词语、语调上扬与下降、语气欢快与舒缓等细节处着手,给学生更加细致的朗读指导。

  2、学生展示时间不够。

  本节课两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细读品味和仿写展示,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虽然特地预设了足够的时间,但是课堂上学生赏析热烈没有充分展示,尤其是学生仿写展示环节,很多学生写得都很精彩,但因时间有限,只展示了三四个学生,其他学生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没有给学生留足展示评价时间。

  通过此次录课,我也更加明白,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每节课都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尽力做到让我们的课堂尽善尽美。只有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今后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反思型教师。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 篇5

  上完《昆明的雨》这一堂课,收获有三:一是从容;二是勇气;三是技巧。《作业本》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法宝。本堂课我借鉴了《作业本》学习任务二,以此为支点,从雨季之美到情感之美,到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再到课外拓展,进行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再经过多次的试讲磨课,学会了对教学问题的处理,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也更加清晰准确,这让站在台上的我有了些许勇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时也就更从容更淡定了。

  当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时间的安排。临场经验不足,在面对学生的一些新的回答时,显得措手不及。第二,细节上的瑕疵。教案的逻辑较为清晰,但引导语言的设置,还是有欠缺的。第三,引导时的耐心。在等待学生思考时,学生还没有达到,我就急于告诉答案,使整节课的节奏过快,学生囫囵吞枣。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11-16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03-11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范文03-23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范文12-12

关于《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11-2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8-21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8-31

散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4-17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