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时间:2021-11-25 15:55: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方法:

  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自读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

  (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

  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

  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杰出的_______。

  (二)学习《竹里馆》

  1、读:读古诗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学读,指名读

  2、解:解诗意

  参照课文旁批,理解诗意

  译诗: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里。

  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很深,没有人知道,

  只有那天晚上的月亮将我相照。

  3、悟:悟情感

  思考:1、诗人独自生活在这里,他每天都做什么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是个什么人?作者写了哪些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传达出诗人怎样的的心境?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背:背古诗

  一分钟快速背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解题: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情。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时被夜晚的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一分钟速背古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四)学习《逢入京使》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描写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慰藉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怎么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明确: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速背本诗。选择抽查。

  (五)学习《晚春》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各自竞相展颜,挽留春天,就连那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片片飞舞的雪花,加入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感情,同时也提醒人们抓住时机,乘势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

  速背本诗,抽查。

  四:当堂反馈

  1、《竹里馆》里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竹里馆》里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竹里馆》里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_________来反衬。

  4、《晚春》里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夜洛城闻笛》里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逢入京使》里表现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这是一节课外古诗诵读指导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既然是指导课,就只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做一个指导,学生因为事先已经背会,所以在背诗时没有怎么耽误时间,但是学生在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这里费时有点多,不过总体感觉这节课书声朗朗,达到了诵读的目的。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二、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平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外古诗并理解其意境和主旨

  2、掌握初一课外古诗并可以准确默写

  3、能轻松默对理解性课外古诗提问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理解、情感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指导学习诗歌

  1、回顾提问:诗歌赏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1、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景物、关键词(组)

  2、指导学习诗歌《晚春》

  (1)背景: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

  (2)景物:草树、杨花榆荚

  (3)关键词语:知、斗、无才思、惟解

  (4)情感归纳:不得志、惜时、不放弃

  (5)有情感诵读

  3、指导学习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1)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2)景物:

  (3)关键词语

  (4)情感归纳:

  (5)有情感诵读

  二、合作学习,赏析诗歌《竹里馆》

  先按照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准备,然后交流,明确诗歌情感。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三、当堂训练

  1、靠自己,按照方法赏析《逢入京使》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2、熟读成诵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齐读王维的《竹里馆》,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屏幕显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和情境。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识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画出节奏并自由朗读。读后教师从词意、节奏、情感及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解答导入之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时而抚琴,时而吟唱,以抒寂寞的情怀,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

  2.深读入画。

  齐读,男、女生分別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心情,补充“竹”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

  竹: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

  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思考: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明确: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从而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美读赏画。

  古筝配乐,师生齐读,学生个读。这首短诗仅仅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屏幕显示王维所处时代的文献及诗歌资料)

  思考: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明确: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锺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教学技能,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节奏地吟咏,抑扬顿挫,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三、拓展延伸

  1.教师范读《江雪》《山居秋暝》《鹿柴》等诗歌,学生欣赏品味,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

  2.学生配乐诵读《竹里馆》,在低缓而有韵味的朗读声中结束第一首诗的教学。

  设计意图:朗读不同的诗歌,品味文人高雅之情怀。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识,揭开面纱,感受朗读魅力;温,重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秀,争相竞放,品味那时花开。

  四、硏读《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话导入,做教学铺垫。

  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大诗人李白无尽的乡思。

  李白二十多岁就离开四川老家游历,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等地。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本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创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为学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做好铺垫。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朗读,感受诗中美句。

  屏幕显示: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2)朗读之后教师释义,学生再朗读。

  (3)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诗后的感受。

  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导到诗歌的最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生对话,做好如下内容的准备:

  结合注释解题:

  教师明确: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翻译诗句:

  教师明确: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初识乡情: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间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亲近古诗,引起情感共鸣。

  学生活动二:朗读,解说诗中难句。

  (1)读诗歌,看注释,自读自讲句子意思。

  (2)讲句子,悟乡情。

  (3)提出问题:说说你对课文中句意的理解。

  师生交流的内容有: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明确: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理解《折杨柳》。

  教师明确:“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像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別时的情态。在古典诗歌中,“杨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交流赏析表达故园情系列的诗句。

  教师准备: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样韻。

  ——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拓展阅读相关诗句,可使学生更易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学生活动三:朗读,熟读成诵。

  (1)读诗歌,话李白。

  (2)悟乡情,诵经典。

  教师明确: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设计意图:深入朗读,走近作者,领悟诗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相关文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诵读古诗词11-29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学设计12-06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教学设计12-06

诵读古诗词(15篇)11-29

诵读古诗词15篇11-29

将进酒诵读教案05-24

古诗词诵读比赛开场白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