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文教案

时间:2021-10-19 09:47:40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语文教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语文教案

古诗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古诗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找到了春天的草,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好吗?(学生的回答肯定异口同声“好”。)那好,大家请看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大家读得很好,我们还有同学指出了刚才那位同学没有注意翘舌音,看来同学们都很仔细,“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刚才有几位同学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还有一个字的读法错误刚才也有同学们也发现了,“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度)(重复三遍)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分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

  (学生齐读古诗)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老师有点不明白了,又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

  (请同学回答,大概请四到五位同学,如果没有同学答对,那就只有再听一遍录音。)

  对了,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

  (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

  (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

  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会说了,就可以和你们的搭档交流一下;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都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我看大家都讨论地非常激烈,有些小组已经把问题都解决了,有些小组已经能够说诗的意思了,还有些小组的问题提得有些难度,看来等一下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帮忙了!现在老师还要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古诗,来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把刚才我们强调的重点记住。

  (请四到五为学生起来朗读古诗)

  不错,很好。(如果有读音错误,及时指出)

  刚才大家都已经讨论了,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话,现在就提出来吧,我们一起来互相帮忙。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问)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副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播放PPT,并请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学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

  (学生回答“要”)

  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朗读)

  很好,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小草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3、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PPT,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我们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PPT。(利用PPT出示生字)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等我们在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

古诗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古诗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

  二、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

  1、介绍(绝句)

  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

  4、指导断句

  (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

  (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

  (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

  (三)理解诗意

  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

  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

  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

  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

  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

  师过度:(诗文、景、配乐)

  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

  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1、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2、书写生字

  3、默写古诗

  六、总结

  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古诗语文教案8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古诗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古诗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古诗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古诗语文教案12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古诗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古诗语文教案15

  总体设计思路

  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疏通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3.吟诵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读出塞外壮丽奇景

  读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读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4.感悟诗歌之美 —“雪”

  雪中景。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然后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雪中情。雪中送别。

  军中设宴饯别。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5.课内小知识: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夸张: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6. 小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以和《行路难》联在一起讲授。

  补充阅读资料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好一首《归园田居》,好一个视功利为粪土的陶渊明,好一派平淡的生平。

  轰轰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欢,惊天动地的举措我没有去做过。朋友们,在这个激越的年月里,我却钟爱一种平淡,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几页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种凄美的平淡,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因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时,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钧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员,我不喜欢灯红酒绿,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读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动彻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济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拥有许多。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乐,快乐即享受。虽然现在的我尚年小,没有明白那陶渊明的“真意”,但我想让喧哗的齿轮在内心停止,让平淡带来宁静的喜悦,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来自于心灵深处。

【古诗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12-29

古诗江雪教案06-02

古诗《观沧海》教案11-17

古诗《望岳》教案11-17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0-28

中考语文古诗试题08-18

小学古诗《春游湖》教案12-29

短歌行古诗教案12-30

《古诗赠汪伦》教案07-14

古诗《观沧海》课堂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