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07 10:12:39 教案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一课时: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 4

  5丿 2 0

  2 0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 商:4表示分4盘。

  除数 5丿2 0 被除数:20表示有20个苹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养成珍惜时间 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钟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一) 学习例5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出示例5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二) 学习例6

  1、 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4、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8:10分 11:15 7:35 3:08

  学生边说边拨

  2、同桌练习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学生活动

  四、课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xx,20xx。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xx到20xx,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数与代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实践活动

  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除法单元教学目标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目标

  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苹果。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 学生举例。

  3、 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 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 学生交流想法。

  5、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1、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2、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 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 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 指导打√方法记录

  4、 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 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第一课时:

  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P15-16“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看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难点:

  能说出各个方向。

  教学准备:

  1、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

  二、新授

  1)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2)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让学生到操场去辨认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说说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

  (3)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总结: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小组活动

  说一说教室里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三、练一练

  完成p16的练一练1~5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0~11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看看第10页第2题中小白兔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说什么?

  2.出示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白兔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说说生活中你了解的哪些事与这几节课的内容相似,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xx,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xx、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P24--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第(1)小题

  先让学生观察这副情景图,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副图充分交流,说出图书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园的东北方……对于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鼓励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坚信叙述。

  第(2)小题

  指导练习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叉路口,怎样找交叉路口才能找到邮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题

  这题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练习时引导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走最近。

  第(4)小题

  这是道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确定起点和重点,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

  第2题。

  通过设计希望小区各建筑物的位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书后附页中的图片剪下来,然后按所给的信息将医院、健身房和商店贴在希望小区中,最后鼓励学生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希望小区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小区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各建筑物的位置。如1号楼的东南、东北等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谁在商店的东、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

  1.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教学流程

  复习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能)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想)

  师说要求: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回班,整理表格。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万以内的加、减及混合运算。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今天一大早,淘气和笑笑就起床了!他们收拾完毕,唱着歌儿走在上学的路上。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什么事情让他们这么高兴呢?

  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今天,他们要去春游!同学们喜欢春游吗?如果老师带领你们跟随淘气和笑笑去春游,你们高兴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观察导游图。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读懂导游图并回答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出示植物园导游图和三个问题。

  2、字读三个问题,翻开教材85页,找一找,看一看,你最喜欢哪条路线,请你算一算。

  3、三名同学选择不同的路线板书。

  4、全班交流讨论一下,哪条路最近?至少要走多少米?

  学中做

  1、走进科技馆。

  (1)出示科技馆全貌。我们首先到达科技馆,一起参观一下。看看笑笑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估测,并说己的理由。

  (3)讨论:你同意哪一种结果?为什么?

  (4)出示淘气和身边模型,并配音:从图中能看到那些角?

  (5)学生独立在书上画一画。

  (6)集体交流。

  2、游览植物园区。

  通过观察植物类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学生自由提问并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2)解决书上问题。

  (3)全班交流。

  3、读一读。阅读“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知识面。

  (1)独立阅读“你知道吗”。

  (2)说说阅读后的感想。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为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记忆,本设计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进行复习,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图形特点及图形运动特点的强化训练。

  本设计注重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地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理解。同时结合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描述图形的运动,使表达与理解相互促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三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并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

  图形的运动(一)

  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回顾知识,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并形成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轴对称图形。

  (1)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预设

  生: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9题,学生先独立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集体订正。

  2.复习平移。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平移现象,举例说明平移的特点。

  预设

  生: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像拉风箱的运动就是平移现象。

  (2)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平移现象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是要沿着直线移动。

  3.复习旋转。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旋转现象,举例说明旋转的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旋转就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转动。像图中的竹蜻蜓,生活中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3)课件出示练习题。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页例 3、例 4,第 6页“做一做”的第 1~3题,练习二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7枝铅笔和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2)拿出 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题(引导学生读题)每个人拿出7根小棒代表7枝铅笔,按照题意平均分给3个同学,也就是要平均分成3份,自己分分看,每份有几根?

  教师巡视,只看学生分,暂不表态.学生分过以后,教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做示范.

  教师:我这里有7枝铅笔,请你把它们平均分给这3个同学(把7枝铅笔交给4个学生中的1人,让他分给其他3人)注意分的时候应该怎样分,分的结果是什么?(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谁会列算式?(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7÷3二”)怎样用竖式计算?横式等号后面应该怎样写?(特别要使学生弄清如何写单位名称.)

  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根据我们刚才分铅笔的结果,想一想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那么2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那么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枝)”.)

  教师:这道题做到这里做完了没有?(没有,还要写答话.)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解答这道应用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它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课间活动.

  3.教学例4.

  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读题〕我这里有几个信封,表示口袋.现在请一位同学用43根小棒代表43个乒乓球,每个口袋里装5个,实际装一装,看能装几袋.(指名学生按照题意装小棒.)每袋装5个,应该怎样装?(学生拿5根小棒装1袋,再拿5根装l袋;装过8袋后,还剩3根.)还够不够装1袋呢?为什么?(因为要求每袋装5个,剩下的不够再装1袋了.)那么装的结果是什么?(装了8袋还剩下3个。)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应用题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着重看学生写的单位名称对不对。

  让学生打开书,把例4中没有解答完的地方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l.做第 6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结果的单位是什么。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3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谁会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根据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按照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3.练习二的第1、2题。

  四、本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每一道应用题之前,都要认真审题,弄清每一道题属于哪一种分法。在计算以后,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最后写出答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8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01-1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0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设计教案06-24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7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2-1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09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