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3-03 16:27:07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1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注释

  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

  秋光:秋天的时光。

  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这里指飘落的枯叶。

  重阳:节日名。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

  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游观之所。台榭,台和榭,也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登临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茱萸: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中国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恶的风俗。

  香坠:装有香料的坠子。坠,一种从上下挂的装饰品。

  紫菊气飘庭户:全句意思是,紫菊的香气飘散在庭户中。

  笼:笼罩。

  雝雝:雝,同鈤,鸟的和鸣声。

  咽寒声:咽,呜咽。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

  似:《词律拾遗》、《历代诗余》中作“侣”。

  注释

  这首词据《历代诗余》注:“单调,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备体。”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中也说它:“既不分段,亦不类本调,而他调亦无有似此填者。”而依《词律拾遗》则作“补调”,其注曰:“此词不分前后迭,疑有脱误。叶本(叶申芗《天籁轩词谱》)于‘处’字分段。”依此说。

  冉(rǎn)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秋光:秋天的时光。

  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这里指飘落的枯叶。

  重阳:节日名。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魏晋以后,习俗为这一天登高游宴。

  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榭(xiè):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游观之所。台榭,台和榭,也泛指楼台等建筑物。登临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茱(zhū)萸(yú):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中国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恶的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香坠:装有香料的坠子。坠,一种从上下挂的装饰品。

  紫菊气飘庭户:全句意思是,紫菊的香气飘散在庭户中。

  笼:笼罩。

  雝(yōng)雝:雝,同鈤,鸟的和鸣声。咽寒声:咽,呜咽。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

  似:《词律拾遗》、《历代诗余》中作“侣”。

  赏析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内容,但是在这首词里,它的表现更为自然婉致。李煜词多有以情见景的写法,但这首词他用的却是以景见情的方式。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最后才点明主旨。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这种笔法在写景抒情时当为借鉴。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煜仍不免有以情见景之嫌,所以整词情调不明快,悲愁感伤的气氛稍浓。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2

  五代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译文/注释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全文赏析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内容,但是在这首词里,它的表现更为自然婉致。李煜词多有以情见景的写法,但这首词他用的却是以景见情的方式。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最后才点明主旨。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这种笔法在写景抒情时当为借鉴。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煜仍不免有以情见景之嫌,所以整词情调不明快,悲愁感伤的气氛稍浓。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赏析10-24

谢新恩原文翻译09-27

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04-29

谢亭送别原文、翻译、赏析03-20

谢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6-09

谢赐珍珠原文翻译及赏析04-05

思君恩原文翻译及赏析04-03

新柳原文赏析及翻译04-26

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1-10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