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1-12-22 11:28:39 古籍 我要投稿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山家 元朝

  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山家》译文

  策马踏溪,搅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我挥洒着衣袖,迎面吹来的微风还夹杂着飘落的花瓣。

  看到已经站在溪旁的孩童,甚使人惊奇,原来是他听到鹊声而早早出门迎接了。

  《山家》注释

  山家:居住在山区的隐士之家。

  醉袖:醉人的衣袖。

  怪见:很奇怪地看到。

  溪童:站在溪旁的孩童。

  鹊声:喜鹊的鸣叫声。

  《山家》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赶路情形,反映了山间的优美景致和诗人的潇洒神态;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渲染出到达“山家”时的欢乐气氛。这首小诗纯用白描,灵动有致,清新隽永。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是写途中所见。骑马过溪,踏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点明了溪水的明澈,霞影的明丽。迎风向前,落花堕于衣袖之上,可见春花满山。“落花”亦点明季节。“醉袖”中之“醉”,有为春光所陶醉之意。马匹、溪水、明霞、落花,构成一幅美妙的“暮春山行图”。诗人来此并非为赏风景,而是访问山家。然而笔触所至,风景自现。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诗人来到山居人家门口,见儿童早已出门探望,甚使诗人惊奇。“怪”字为末句伏笔。原来是因为“鹊声先我到山家”。这两句先“果”后“因”,巧作安排,末句点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则见“怪”不怪了。重点突出了末句的鹊声。“喜鹊叫,客人到”。故而山家的儿童闻鹊声而早已出门迎接了。山鹊报喜,幼童迎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译文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注释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壮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唐诗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

  翻译

  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

  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

  赏析

  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

  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4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翻译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鸂鶒: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桑柘:桑木与柘木。

  深:茂盛。

  蚕娘:农家养蚕女。

  渌:水清而深的样子。

  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唐诗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赏析

  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5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

  翻译/译文

  骑马过溪,踏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迎风向前,落花堕于衣袖之上。

  溪童早已出门探望,甚使诗人惊奇,因为儿童闻鹊声而早已出门迎接了。

  注释

  ⑴山家:居住在山区的隐士之家。

  ⑵“马蹄”句:明亮的云霞倒映在水中,诗人策马踏溪,搅乱了水中的霞影。

  ⑶醉袖:醉人的衣袖。

  ⑷怪见:很奇怪地看到。溪童:站在溪旁的孩童。

  ⑸鹊声:喜鹊的鸣叫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作者骑马走访隐居山中的友人,沿途景色明丽,心情欢快。此诗即为描写山行情景而作。

  赏析/鉴赏

  一二句写途中所见。“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骑马过溪,踏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点明了溪水的明澈,霞影的明丽。迎风向前,落花堕于衣袖之上,可见春花满山。“落花”亦点明季节。“醉袖”中之“醉”,有为春光所陶醉之意。马匹、溪水、明霞、落花,构成一幅美妙的“暮春山行图”。诗人来此并非为赏风景,而是访问山家。然而笔触所至,风景自现。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诗人来到山居人家门口,见儿童早已出门探望,甚使诗人惊奇。“怪”字为末句伏笔。原来是因为“鹊声先我到山家”。这两句先“果”后“因”,巧作安排,末句点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则见“怪”不怪了。重点突出了末句的鹊声。“喜鹊叫,客人到”。故而山家的儿童闻鹊声而早已出门迎接了。山鹊报喜,幼童迎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小诗纯用白描,灵动有致,清新隽永;诗意清新,写景如画。

【山家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1-30

《鲁山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1-08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赏析及翻译09-27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杜牧《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0-03

焦山望寥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0-20

栾家濑原文翻译及赏析11-20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11-30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11-30

《咏苎萝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