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年教子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3-06-20 16:41:39 晓丽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陈万年教子原文及译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万年教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读“缠”的音))也。” 万年乃不复言。

  选自(班固《汉书●陈万年传》)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做人的道理,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不敢再说话。

  注释

  1.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2.戒:同“诫”,告诫。

  3.大要:主要。

  4.乃公:你的父亲

  5.尝:曾经。

  6.具:全,都

  7.谢:道歉

  8.语:说话

  9.显:显赫

  10.杖:打

  11.其: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12.之:代(陈咸)

  13.曰:说

  14.大要;主要的意思。

  15.具晓:完全明白

  16.复:再

  17.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

  18.谄(chǎn):奉承拍马屁。

  19.睡:打瞌睡。

  启发

  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

  ②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

  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注释

  尝:曾经。

  教戒:教导和训诫。

  睡:坐着打瞌睡。

  谢:认错,道歉。

  大要:要旨,概要。

  咸:指陈咸。

  谄:谄媚,奉承。

  文言知识

  说“睡”:“睡”的古今意思是不同的,“睡”的本义是“坐着打瞌睡”,《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睡,坐寐也。”

  文言文中和睡觉相关的词语很多,不同的状态用不同的词语表示。

  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或“瞑”。

  躺在床上休息,不一定睡着叫“寝”。

  人伏在几案上休息叫“卧”。

  睡着了叫“寐”。

  睡醒了叫“觉”或“寤”。

  人物故事

  陈万年,字幼公,是西汉时期的沛郡相(今安徽濉溪县)人。

  陈万年原本只是一个小吏,但是他做梦都想往上爬。为了巴结上司和有权有势的人,他常常变卖家财,换来钱送礼。

  上司们得了他的好处,就慢慢地把陈万年提拔起来。

  根据《汉书》记载,陈万年做起工作来还是比较勤恳努力的,但是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热衷于做官。他为了自己的仕途,不惜绞尽脑汁,投机钻营。

  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得了重病,满朝官员都前往问候。

  当时陈万年任职太仆,每次都跟着别人一起去丞相府。短暂逗留之后,大家就纷纷离开了,只有陈万年一个人留下来,在丙吉身边悉心侍奉,直到夜深才回去,而且天天如此。

  丙吉的病情加重,汉宣帝亲自来看望,看到丙吉已经不能起床了,于是问群臣之中何人可以胜任公卿之位,丙吉就举荐了陈万年等三人,后来陈万年做了御史大夫。

  但陈万年仍不满足,又百般巴结贿赂皇帝的亲戚许家和史家,对最有权势的乐陵侯史高更是百般逢迎,最终位列九卿。

  《汉书》中关于陈万年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却记载了上面这些事情和他如何教儿子拍马逢迎,从此成了后世做人成事的反面教材。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陈万年传》

  启发与借鉴

  陈万年通过投机钻营,成为了朝中的重臣,他竟然还想将这套方法传给儿子,真是执迷不悔。陈咸的一句“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直击陈万年的内心,应该会令他有所醒悟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切勿使孩子误入歧途。

【陈万年教子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陈万年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07-05

陈万年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04-20

陈万年教子原文翻译赏析02-12

陈万年教子原文赏析及翻译04-24

《陈谏议教子》原文翻译04-08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译文10-12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与译文09-16

《陈谏议教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3

陈希亮字公弼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