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圉论楚宝》原文翻译及鉴赏

时间:2022-03-22 11:19:59 古籍 我要投稿

《王孙圉论楚宝》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孙圉论楚宝》是春秋时杰出史学家左丘明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记载王孙圉论宝的故事。下满小编整理的《王孙圉论楚宝》原文翻译及鉴赏,欢迎阅读收藏。

  【作品介绍】

  《王孙圉论楚宝》讲的是在春秋时期,外交也是一种战场,运用好外交辞令甚至能获得在战争中得不到的荣耀。楚国使臣王孙围在晋国的宴席上议论楚国珍宝的谈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原文】

  《王孙圉论楚宝①》

  出处:《国语·楚语下》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②。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③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④。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⑤。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⑥;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⑦。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⑧。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⑨?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⑩;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⑾;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⑿;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⒀。

  【注释】

  ①王孙圉(yǔ):楚国大夫。

  ②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 定公:晋顷公的儿子。名午。公元前511年至前476年在位。 飨(xiàng):用酒食招待人。

  ③赵简子:晋卿赵鞅,又名志父。 相(xiàng):赞礼者。这里指在礼仪中辅佐国君。 白珩(héng):楚国贵重的美佩玉。珩,佩玉的一种,形似磐而小。

  ④观射父(guàn yì fǔ):楚国大夫。这句的意思是说楚国以贤为宝。 训辞:指古代使节往来,相互应对的言词,即外交辞令。能训辞,是说能够不失体面地应付,以交结诸侯。 口实;话柄。

  ⑤左史:官名。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功,右史记言。一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楚晋两国都设有左史。 倚相:人名,当时任楚左史。 物:事。 上:指天上。 下:指地下。 说;通。“悦”,欢喜。 道:通“导”。痛:恨。

  ⑥薮:湖泽。云连徒洲;即云梦泽,在今湖北监利县北。金:指铜、铁等金属。 箭:箭竹。 龟:占卜用的龟甲。 珠:珍珠,古人认为珍珠可以用来防御火灾。角:兽角,用来做弓弩。齿:象牙,用来做珥。皮:虎豹等兽皮,用来做茵鞬(车垫子和马上盛弓器)。 革:犀牛皮,用来做甲胄。 羽:鸟羽,用来装饰旌(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毛:牦牛尾,用来装饰旗杆顶端。 赋:兵赋,军用物资。 戒:防备。 不虞(-yú):意料不到的。虞,意料,预料。

  ⑦共:同“供”,供给。 币帛:玉帛,古人用来馈赠或祭祀的礼物。 宾:以宾客之礼招待。 享:以食物招待人。

  ⑧好(hǎo):喜爱。 币具:礼物。

  ⑨玩:玩弄的东西。 何宝之焉:原选本无“之”字,今据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国语》补。

  ⑩圣:原选本作“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国语》作“明王圣人”,今据改。

  ⑾玉:指祭祀用的玉器。 庇荫:保护。

  ⑿宪:显示,表明。 臧否(pǐ):吉凶。

  ⒀哗嚣:喧哗。这里指响声。 蛮、夷:我国古代对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王孙圉的谦称。

  【译文】

  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赵简子礼服上的佩玉相触发响,到席间担任傧相。他问王孙圉道:“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还在。”简子说:“它作为宝贝,有多大价值呢?”

  王孙圉说:“我们不曾把它当作宝贝。楚国所视为宝贝的,叫做观射父。他善于辞令,因此,能到各诸侯国办事,使人家无法拿我们国君作话柄。又有左史倚相,能根据古代典籍,来说明各种事物,时时对我们国君提供前人的成败事例,使我们国君不忘记先王的业绩,他还能上下博得天地神灵的欢心,顺应它们的好恶之情,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此外,又有一个大沼泽,叫做云连徒洲,那是金、木、竹、箭、龟、珠、角、齿、皮、革、羽、毛等物产的来源。这些物产可以提供兵赋,预防意外事件;可以作为币帛,供招待和馈赠诸侯之用。如果诸侯喜欢这些礼品,再用辞令来加以疏通,有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准备,又得到天神的保佑,我们国君也许可以不得罪于诸侯,而国家和人民也得以保全了。这些才是楚国的宝贝。至于那白珩,不过是先王的一种小玩意,它有什么可贵的呢?

  “我听说国家的宝贝,不过六种:有才德,能创造,评判各种事物,并能辅佐治理国家的人,就把它作为宝贝;玉器足以保证好年成,使它不受水旱灾害,就把它作为宝贝;龟甲能表明吉凶,就把它作为宝贝;珍珠足以防御火灾,就把它作为宝贝;铜、铁金属作成武器,足以防御战乱,就把它作为宝贝;山林湖泽足以供给财物用品,就把它作为宝贝。至于那声音喧嚣的美玉,楚国虽然是落后的蛮夷之邦,也不可能把它当成宝贝的。”

  【讲解】

  在春秋时期,外交也是一种战场,运用好外交辞令甚至能获得在战争中得不到的荣耀。楚国使臣王孙围在晋国的宴席上议论楚国珍宝的谈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王孙圉访问晋国,晋国赵简子自以为中原大国,富有人力与财富,看不起与蛮夷同类的楚国。因而,他在宴席间故意摆弄玉珮,骄狂地探问楚国宝玉白珩的价值。对于这样没有礼貌的问话,王孙圉先是淡淡地答以“未尝为宝”,一下子将赵简子问话抹倒,然后发表了一大番议论,从而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利的人才和物产才是珍宝。王孙的议论显出楚人的思想境界决不低于中原,直羞得赵简子无言以对。这场辞令的交锋中,孰优孰劣已显而易见。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解析】

  国家应把什么当作宝?这是本篇讨论的主题。赵简子把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佩玉当作宝;王孙圉则认为,国家的宝是人才;其次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物,玩物不能算宝。重人才还是重玩物,正是一个国家能否强大的关键。

  王孙圉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对于宝物的见解至今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应该看重什么呢?是人才,是土地山水。因为古代认为某些玉石,乌龟,珠宝具有灵气,所以也被作为宝物,但是,纯粹是装饰品的白珩却不在宝物之列。所宝唯贤,是本文之主论。这就与赵简子形成鲜明的对照,简子看重的是佩玉,在外国使臣面前有意弄得叮当作响,想炫耀一番。文章前后照应,开头写赵简子“鸣玉以相”,最后以王孙圉认为这是“哗器之美”照应。文章结尾虽然没有写赵简子的反应,但我们读了王孙圉的一席话,完全可以想见其尴尬之状,是令人深思的。

  【古今异义词】

  聘 出使访问

  几何 多少

  物 事

  享 用酒食招待

  赋 兵赋,军事物资

  币 礼物

  皇 大,崇高

  拓展阅读:

  作品背景

  楚大夫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赵简子身带佩玉相陪,开口便问楚国的美玉白珩“其为宝也几何?”王孙圉回答他,白珩只是“先王之玩”,不足以称楚国之宝。楚国之宝是象观射父、倚相一类的人才和云梦泽、徒洲一带的物产。从一个国家应该宝贵什么的高度立论,归结到“若夫哗嚣(佩玉之鸣声)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以此直刺赵简子。

  作品鉴赏

  文章的开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首先以简明几笔交代了地点和场景,指出事情发生在一次宴会上,为事态的发展打下基础。接着是对立面人物的出现。“赵简子鸣玉以相。”作者在这里用笔不多,却言简意丰,极为传神。“鸣玉”二字,既表明要对方注意,又含有炫耀之意,概括地勾画出赵简子的形象,意欲挑逗对方的情态跃然纸上,确是凝练之笔。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是要询问楚国之宝“楚之白珩犹在乎?”“其为宝也几何矣?”这两句问话说明赵简子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有赵简子的问,自然就有王孙圉的答。有问有答,以答为主,也体现出了《国语》的语言特色。那么这篇文章就是王孙圉的答辞,从整个意思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王孙圉具体论述楚宝。开头一句“未尝为宝”,出口否定,有一句抹煞之势。这是王孙圉对赵简子视美玉为宝的肯定回答,和前面的“鸣玉以相”形成呼应,奠定了全文的基础。王孙圉如此胸有成竹,沉着应对,就把这一正面形象的从容和尊严衬托出来。既然“未尝为宝”,就必须进一步陈述,这句话承上启下。王孙圉认为,楚国之宝是人才和物产,就人才而论有两位。一位是观射父,旧读“贯亦甫”,这是外交方面的人才。因为他“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训辞,外交辞令。口实,话柄,讥讽意。像这种善于外交,能够维护国君威望的人,应该视为国宝。另一位是左史倚相,这是内政方面的人才。因为他“能道训典,以叙百物。”训典,先王的书。叙,安排、次第。并且他“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还能顺导鬼神之情,得到神明的帮助、所以这种人才也应该视为国家之宝。不难看出,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王孙圉的着眼点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人才,都是楚国之宝。这是陈述的主要方面,语气虽然平谈,但于平淡中见正气,应对裕如,透着一种政治外交家的从容大度。接下去用一个“又”字,使陈述的问题一转,重点在叙述云梦泽一段。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是楚国之宝。云梦泽盛产金木竹箭,龟珠角齿,皮革羽毛,一气列举十二种之多,可见云梦泽确实是楚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不仅可用来供给军事上的需要,还可提供礼物奉献于诸侯。总之,有了人才和物产这两宝,充分发挥其作用,既对邻国有益,本国也可以得到安定。论述楚国之宝,王孙圉纵观全局,站在国家的高度。赵简子却以玉为宝,以奢华为荣,相形之下,孰优孰劣,高下立见,产生了两种价值观的强烈对比效果。这段的最后一句,“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又照应了前文,回到“白珩”上来,指出玩物非有用之物,不能视之为宝,是赵简子观物不审,尽管王孙圉所列举的`人才和物产不能算是尽善尽美,但是从客观上反映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进取精神。同时又从侧面反映出了赵简子追求奢侈的享乐思想。从当时的历史状况来看,这两个人代表了统治阶级中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图慕个人虚荣,是可鄙的。一种是重视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是可贵的。王孙圉的言论具有忧国优民的意识,表达了多数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二段,写王孙圉纵论国宝。这一段是王孙圉就“白珩未尝为宝”的回答之后,言尽而意未足,作进一步阐述,和“鸣玉”针锋相对。“圉闻国之宝,六而已。”这句话先概括论宝,富有气势,在意思上又推开一层,不仅仅限于楚宝,而是纵论国宝。在言词上,用了四个富有表现力的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气势逼人。而列举的圣人、玉、龟、珠、金以及山林薮泽,又都是和上边所论述的人和物相映照,使文章前后贯穿一致。最后一句:“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蛮夷,谦称,意为落后。言外之意,赵简子那种“鸣玉”的“哗嚣之美”,楚国不视之为宝,而堂堂晋国却以玩物为宝,恰是连蛮夷都不如了。发人深味,意旨显明。前面赵简子问得矜张,后面王孙圉答得闲淡,褒中有贬,柔中有刚,机锋射人。

  文章第一段叙述王孙圉则机智沉着,避实就虚,不直接回答赵简子挑衅性的问话,却细道“楚之所宝”,表明楚之宝乃是于国于民皆有裨益的“人才”和“物产”。其后予以正面反击,楚之宝者,不是弄得丁当作响的白珩,含蓄而有力。第二段又深入一步,概谈一国应以何为宝,及为何以之为宝的治国原则,再一次证明楚以“人才”、“物产”为宝的正确、高明。段末“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一句鞭挞力极强,反话正说,又一次嘲讽了单以佩玉为宝的赵简子及晋国的庸俗、卑鄙。王孙圉以避为攻,以退为进,环环紧逼,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自己国家的尊严,使醉心于个人虚荣的赵简子无地自容。他企图侮辱别人,反而弄巧成拙,自讨无趣。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一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左为官名,姓丘,名明。孔子同时代人。孔子曾以其言行为标准而自警,《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曾任鲁国太史,后双目失明,发愤撰述。司马迁《史记》:“鲁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他强调遵从周礼,主张维护旧制度。认为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负,生产的丰歉,直至世族盛衰、个人祸福际遇等,都由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所规定。他相信“天道”,但也承认人的作为。常把“天道”和政治或人的德行结合起来,以预言国家或人物的命运。从重人事的观点出发,他进一步发挥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认为“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他肯定历史评论对规范社会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其生平及著述,尚无定论。

【《王孙圉论楚宝》原文翻译及鉴赏】相关文章:

王孙圉论楚宝_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王孙圉论楚宝古诗词鉴赏06-29

王孙游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2-12

哀王孙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柳宗元《憎王孙文》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9-28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及翻译12-21

王安石《材论》原文翻译及赏析12-16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08-31

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苏轼《范增论》原文阅读及翻译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