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时间:2023-03-15 16:35:06 秀雯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精选11篇)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1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林老师就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中体现了创新,处处显灵动。

  第一,在导入时,教师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书写“矛”与“盾”,学生一边书空,老师一边引导:“这个‘矛’的一撇要长一点,像‘矛’尖尖的矛头。这个‘盾’字的一撇也要长长的,因为越长挡住的东西就越多。”

  2、矛与盾的故事你们知道哪一个?学生:自相矛盾。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啊,是——矛与盾的集合。

  3、自由读课文,读后检查生字。在出示生字的时候,就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林老师把矛、雨点般、射击放在一个圆圈里,把盾、抵挡、左躲右闪放在一个圆圈里。你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师生合作读,学生对“矛”和“盾”的理解上了一个层次。这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点到面,先从重点词语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与内涵。老师的身份从 "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参加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

  4、接着就是让我们每位听众刮目相看的合作表演了,“矛”雨点般落下,“盾”左抵右挡。课堂一下子动了起来,当然不是毫无规律地动。这一动让人人参与了,这一动把学生的所有情绪都调动了起来,这一动让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不禁想参与进去,这一动让课堂“动”了起来……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

  第二,在词语教学中,除了“矛”与“盾”之外,还有“合二为一”“大显神威”“集于一身”等成语的合理利用。在整堂课中,她的词语教学贯穿始终,给人“饱满”之感。在出示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聪慧的林老师就把这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在课中把他们吃了个透。用这些词语夸夸发明者:在无形中不仅让学生运用了这些成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以及组织能力。她的课堂处处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

  第三,林老师在教学“履带”一词的的时候又给灵动课堂增添了有力的一笔。

  课外资源的补充,在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我们老师觉得这里学生不能理解,老师需要补充了,便出示相关资料,貌似和学生是无关的。我想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也猜到了学生对这个“履带”应该会充满疑惑,但她的一个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便把不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然后老师再出示补充资料帮忙解决。学生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哦!”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个好习惯!也突显了课堂的灵动!忽然觉得:其实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多换位思考,想想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哪里可能不懂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想想,如何使课外资源补充发挥出最大功效呢?这个还真得我们老师多多花心思了。一样的资料,在出示的时间不同,谁提出的`疑问不同,怎么出示的不同,都会给课堂带来不同的效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啊,听林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一种享受:她的课如同她的人一样漂亮清新,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她的课灵动,随处充满着活力;她的课自然,不矫揉造作,如同出水芙蓉般的典雅;她的课有情有趣;她的课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艺术即处理教材的艺术,善待学生的艺术。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2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3

  此次区教研活动中,聆听了**学校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亚的木匣》,颇有受益。他们的课风清新,语言灵动,教材处理简约得宜,导学扎实,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师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来做以简单评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纵观毛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导学耐心细致,比较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读悟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课上下来,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毛老师对学生极具耐心的指导。比如,毛老师对课堂上书写和朗读的指导符合年段特点,很能调动低年段孩子听说读写的多种感官。及时课堂教学容量较大,时间稍显紧缺的情况下,毛老师依然能花一定的时间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和巩固,对词语反复认读,放在句中同桌互读,非常扎实;再如对“大显神威”相关语段和重点句的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效,不走过程,“耐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二是设计精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层次性比较强。毛老师先从《自相矛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矛和盾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认读词语、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全文“谁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而这恰恰是切入教学重点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概括地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浪线划出来。”引出重点句“坦克把段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结合第五自然段终点语句理解了“大显神威”之后,老师紧接着顺理成章地抛出本课核心探究的问题“这么棒的武器来自于矛和盾的集合,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接下来毛老师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明白发明家在发明坦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时间关系,最后的总结比较仓促,但此刻学生对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经水到渠成,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不说教,不空洞。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在课尾,老师对教学的设计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训练环节,如联系生活拓展的环节深入为课堂的小练笔,将思维固化为语言,就如课件的思维提纲一样,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4

  《矛和盾的集合》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5课。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苏老师呈现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先让学生玩“集合”游戏,如“轮子+椅子=轮椅”,“房子+车子=房车”等,形式新鲜又富有生气,孩子们玩的兴致很高,同时也在娱乐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了“集合”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自然又不乏趣味性。

  2、课题的呈现具有艺术性。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的作用不可小觑。苏老师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写出来,在课题的呈现上注重了层次性,先呈现“矛”和“盾”这一组反义词,同时让学生识记这两个字,将课题于巩固旧知相结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矛和盾的作用,然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将矛和盾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将会如何?”至此课题才完整地呈现出来。整个过程非常自然连贯,同时学生学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3、在讲解坦克的发明过程时,苏老师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进行教学,而是下发道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方式体验坦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自己动手,能够更深刻地记忆,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坦克的发明过程。乐于动手、善于动手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寓学于乐。

  但教育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也正是因为缺憾让教育越走越远。苏老师在这堂课还需改善的是教学过程中部分的引导语。例如“作者通过那两个关键词表现他的思考的呢?”这句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学生的反映并不够积极,教师没有顺利地达到自己的预设。我认为可以将这个问题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5

  在高新区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校际教研活动中,毛老师执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关注文体,凸显语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着力突显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诠释,尤其在语用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在课前交流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成语故事与课文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安排独具匠心,这样的课前谈话有实效,值得提倡。

  其次,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准确,重点突出。本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扎实有效,不流于形式。比如矛、盾的教学,通过图片了解字义,再从字形分析到汉字的书写。再如集合的教学、通过直观贴图达成对履带一词的理解、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挡、招架的理解等等,能够始终做到关注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完成学段目标的意识强烈。

  再次,能够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语用练习的落脚点。文章第2至4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段话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课堂的研读推进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首先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遇到困难——怎么思考——怎么解决,接着通过演示、朗读、复述等方式整理这一逻辑关系,然后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类似发明的发展过程。这一语用训练主要集中在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层次、有实效,也凸显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本节课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也可见教者的用心。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6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字眼,它在自然平实的叙述中,说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行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文老师在设计本课时,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特别重视利用本课培养学生的.想象。整堂课的教学轻松自然,学生学习有乐趣,学习有收获。

  文老师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国际时事。一开课,就给学生播放了我国在这次庆祝阅兵仪式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仅对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而且还对坦克的威力深有感受。这就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画面的渲染,很快吸引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接下来的词语教学中,文老师对词语教学方式多样,手段不一,但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记忆深刻的是学生在学习“难以招架”这个词语时,教师是通过具体的肢体语言,通过和学生展开互动,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让学生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小组学习开展落到实处,学生探究氛围浓厚。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文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对教学重点的实施。

  通过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可操作性,同时也将问题进行化简。

  最后教学的拓展,文老师再次点明中心“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行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既是对学生人生的正确导向,情感升华.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这种现象,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7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8

  我评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张老师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一、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张老师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她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张老师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9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有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上午江涛老师执教的《寓言二则》就如充满诗意和美的清泉,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节课立足语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朗朗的“场”,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本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这堂课上,江老师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江老师亲切的语言,自然平实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难发现,江老师还运用了预习单、学习单的形式,其实这节课是在我区大力推进“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节高效课堂。纵观整堂课,我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朗读教学,注重朗读感悟。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江老师努力让学生做到了“四读”:

  整体读,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达成正确流利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信心和兴趣。

  感悟读,深入理解重点句。古语云:“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其中对楚人的语言描写,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更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让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后,指导学生将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与读紧密结合,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个性化读,融入情境,活跃气氛。例如: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也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江老师的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还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关注预习,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当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否能够让学生经历一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预习过程,将从根本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没有预习就没有学习。

  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预习单,引导学生从读文、识字、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这份预习单不仅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更是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只是把学生教懂,而是要把学生教会,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加强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江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

  江老师的《寓言二则》中学法指导体现在以下四点:

  (1)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即读通、读懂、明理、背诵。

  (2)教给预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一份制定好的预习单,让学生按预习单预习,在学完《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后,教师又巧妙地安排学生模仿课前发的预习单对《鹬蚌相争》这则寓言设计预习单,进行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预习的方法。

  (3)教给学生批注方法。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说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在读。”还有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译文解决文言字词意思等。

  四、关注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江教师给足学生时间,按学习单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弄明白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从课堂上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五、关注语言训练,彰显语文本色。

  江老师准确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学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

  《寓言二则》一课语文训练有很多,比如:

  1、紧抓“誉”字,引导学生想象楚人誉其矛和盾时的神态、语言,反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楚人说的两句话。我想,文言中“誉”这个字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2、再如,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师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这句话会是谁说的,怎么说的,从而很好地理解和读好了这句话。

  3、“于物无不陷也”,引导学生感受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个双重否定句就更好了。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等,这都是语言训练。

  此外,江老师的课上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出的:在拓展环节,江老师用精美的翻页向学生介绍了《韩非子》这本书,由一篇课文引出一本书,把学生从课本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空。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教育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完美无缺的课。对江老师的课我想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江老师在请学生表演楚人弗能应也的样子后,问:“他这样子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老师想引出“张口结舌”,但大多数学生说“哑口无言”,这应该也可以。可是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

  教学是慢的艺术,给学生一粒粒种子,然后把他们交给岁月,我们终将看到万涓成水,万木成林,只要我们每天用心撒播种子,我们一定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10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个道理的理解体会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

  因为容量太大,所以在教学前我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争取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在字词教学上所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结果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则无法完成。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现在想来,也许是歪打正着。我们在上公开课时,往往追求的是设计的完美,教学过程的完美,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如果按照原先的设计,容量很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安排的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篇11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相关文章:

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11-02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10-11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02-02

《矛与盾》评课稿(精选10篇)04-12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5篇06-12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5篇)06-12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2篇01-14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3篇02-02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集合》评课稿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