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

时间:2023-01-30 18:40:46 感悟 我要投稿

2023《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00字(精选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00字(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00字(精选8篇)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

  大年初一看《流浪地球2》,电影拍的很震撼,但其实没看太懂,近3个小时,看得脑袋发胀。半夜睡不着,便坐起来重看原著和影评,才算有那么一点拨云见日,不吐不快。

  原本为了应对危机的措施,成为了危机本身。

  这是流浪地球计划所遇到的最大的麻烦。也是整部电影的矛盾点。想必过去的疫情三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悟。

  比起美国倡导的方舟计划,让极少数有地位有钱的人得以逃离,绝大多数人留在地球等死,很显然,中国科幻界所要追求的.价值观是一定要带着地球跑,哪怕要付出几代人受苦受难的代价,至少跟我同年同月生的又是济宁老乡的导演郭帆是这么拍的。

  你是想降低自己当下生活的质量,去应对一场可能百年以后才会遇到的危机?还是选择活在当下,享受这片刻的愉悦?

  如果有一天告诉你,要让你受苦一生,才能求得人类文明的延续,你愿意牺牲你这一生吗?很多声音会说,凭什么要牺牲我,人类文明延续不延续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一直悲观地认为,当下世界的年轻人是属于躺平的`一代,这些人甚至连下一代都不想生了,他们会在乎以后会不会还有人类文明?

  其实可以思考一下,人类文明的存在,是为了部分个体的满足还是为了广大人类群体的幸福?危机来临,是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来保障少数人的生活质量,还是说为了绝大多数个体的存活,而牺牲少数人的生活质量?

  刘慈欣老师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2

  我很喜欢看科幻小说,曾经《科幻世界》杂志期期不落地看——刘慈欣的《三体》连载也是在这本杂志上看的。

  为什么喜欢看呢?我想也许是宇宙和太空太神秘了,给人无限的遐想。

  流浪地球2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遐想。

  个人在人类中是渺小的,人类在宇宙中也是渺小的。宇宙是大的,无法想象的大,它无边无际,有无限可能。这些可能令人敬畏,更令人神往。

  太空电梯、空间站、月球上的建设场景——电影呈现出来的这一切让人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作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特效是没话说的。

  冰冷的机器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再宏大的``故事也要落脚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人的故事就是欲望的故事。

  刘培强第一次见韩朵朵,眨眼间连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图恒宇想让女儿图丫丫在数字世界里活一辈子。

  周老师不断强调“我们的人肯定能办到”。

  在电影中,围绕这些欲望,我们看到了一次次奋斗和一次次失败。个人虽然渺小,但人的精神是无限大的,一个人可以影响一群人。这就是人类的传承。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五个阶段,持续两千五百年,无法想象的时间长河里,将会发生多少故事啊,期待球3、4、5、6………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3

  电影上说:“没有人的文明,将毫无意义”,我在想如果星空中没有月亮,那将是多大的遗憾。然而这样的遗憾在《流浪地球》2中,变成不得已。那是人类自我拯救进程里的败笔,但好在这部片子全程以“爱”贯穿,一切就都变得值得。

  汪曾褀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活着才有意义。“影片中无论是刘培强对韩朵朵浪漫极致的爱、还是张鹏对刘培强的师徒之爱,还是那233个引爆核弹的50岁以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长者以生命对人类的献礼,马兆的牺牲,还是图恒宇对女儿YY执念般的爱,将一切变得极具意义。

  而更吸引我的是:“人类的数字生命将永生。”这简直太棒了。想想,在元宇宙里,你以你自己的`身份,以数字的形式永不停歇地在成长、进化,日益变成更好的你自己。你的肉身或者早已经灰飞烟灭,但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会沿着你惯性的思维模式去延续,去爱着你爱的人,去完成你未竟的事业,甚至去拯救世界。我想那便是希望吧。而让人类生生不息的或者正是这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吧。

  回望我们生命的这一路走来,许多的'不可能,都在一些人的灵光乍现的时候变成了可能。所以,我期待元宇宙时刻的早点到来,而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应该会有另一个我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活得生机勃勃,活色生香,这很美好。这种希望就象春天的早上,一切都值得期待,充满生长的力量,或者这也可以定义为“活着”,象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剑里,叫活着。而我们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将“活着”永续,是一种精神的永续,生生不息。

  忽然觉得,这许多年都没有参与过网络游戏,应该算是一种遗憾。如果可以,希望这个2023年可以参与体验一下网格游戏,去感觉一下虚拟现实,去拥抱科技与现实的种种驳接。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4

  大年初一,看了刚上映的《流浪地球2》。片子很长,将近三个小时,但节奏紧凑,我连人的三急都生生憋着。

  一边看一边用写故事的思维去分析,起承转合真精彩,每一部分里面又有自己的起承转合。害怕剧透,就不细说了。

  除了学习写故事,这部电影引人思考的`地方很多。

  当灾难发生在一百年后,现在是应该采取措施阻止它,把人类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还是享受当下,未来的事让未来的人去操心?

  两种选择都有不少支持者。所以才会出现电影里的情况:未来的灾难还未降临,现实中反对灾难应急预案的人却造成了现在的灾难。

  想起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斑羚飞渡》,每一头小羊都踩在老羊的背上跨过险境,种族得以保存希望的种子。

  动物都能如此,何况人?

  当电影中需要航天员主动牺牲时,五十岁以上的宇航员主动出列,像极了那些自愿当垫背的老羊。

  种族的延续,文明的传承,永远离不开这样的大义牺牲。

  人类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

  电影延续上一部的内涵,再次让人思索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有一天生出自我意识,背叛人类。

  我想不明白,但牢牢记住了那句台词:“没有人的人类文明将毫无意义。”

  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取代人类。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5

  看电影之前,我对《流浪地球2》的近三个小时的长度表示怀疑。电影时间太长了,观众真的坐得下吗?

  故事在太阳毁灭、人类合力在地球上制造推进器、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的背景下展开。总体感觉是,《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传,为后续的展开做了铺垫。

  整个故事框架宏大,三条主线交错前行,说明刘培强的成长和历练,图恒宇对数字生命的执着和坚持,以及周老师作为中方代表在拯救地球行动中的坚定和信任。既有大的情节上的记述,也有小的细节上的描写,整体很有魅力。

  作为普通观众,参观体验良好。引人注目的`是,特效画面震撼人心,特别是在片头,有世界末日和充满希望的感觉。对人物的感情描写,对家人、国家、地球等,并没有过度的`煽动和渲染,比如张鹏在引爆核弹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地球还很美”。另外,关于数字生命的讨论也很有吸引力,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能需要在续集中进行更多的讨论。

  也有不好的地方。故事很丰富,想要理解它,需要很多细节,需要很多时间,观众也抓不住重点。

  看到末日即将到来,有人提前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继续留下来,或者坐下或站着,看完它,耐心地等待鸡蛋。这可能表达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真实看法。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6

  2023年大年初二,到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因为看《流浪地球1》已经是四年前的事,导致不太记得剧情了,只是依稀记得那年的影片里面,主演阵容里还有如今已经去世的吴孟达先生,所以看过《流浪地球2》之后的第一决定,就是一定要回顾《流浪地球1》。

  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呢?个人觉得,它所想给人们表达的,应该不全是科幻,而是这些问题:你在乎的是什么?是个人的情感与生命,还是全人类的文明?永生的正解是什么?是活在历史里,像一根一万多年前断裂又愈合的大腿骨化石,当今人看到它,想到的不是腿骨本身,而是所有帮助它愈合的文明初火,还是活在虚拟世界里,被冰冷的AI电脑封存?

  当灾难来临,你敢奉献吗?你愿意(被)牺牲吗?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当我们觉得生活艰难、日子困苦的时候,很可能,决定一切的领导者和英雄们已经在拼尽全力抵挡更大的艰难和困苦了。

  电影里所面临的灾难,对我们来说是虚构的,但细想想,放到现实中,这不就是已经度过了的“三年疫情”吗?在最绝望的时候,我能听到很多抱怨,比如没菜吃,在家憋的快疯了,比如放开之后感染了,有人就会说,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天天又封又核酸?

  很明显,谁都没有上帝视角,完全想不到,自己所承担的,可能是整个人类都在承担的,更完全想不到,保护大家的`决策者和英雄们已经尽力了,他们逆行的逆行,站岗的站岗,分配物资的分配物资,可谁都不是神啊,你不得不承认无论怎么决定,都还是会不那么周全。三年了,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尽力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如今,街市上重新热闹了起来,经济明显开始复苏。

  怎么证明呢?就说看完电影之后,我和我弟想给妈妈买件新年礼物,我挑的眉笔尽管短短一支都要大几百,可有些色号也已经断货了。挑完礼物去吃火锅,要排一个小时的号才有桌位。走在商场里,稍不注意就会来个“人撞人”的小事故……

  在经历以上的场景时,我心中非常感慨,我在想那些为了今天的'繁荣而战斗过的人,无论他们遭受过怎样的误解、怎样的抱怨,看到现在的繁荣场景,都还是会笑的吧。

  《流浪地球2》的结尾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我信,我永远相信,希望的引擎只燃烧信念,流浪的路会有恒星指点。我信,头顶还会有蓝天,我信,脚下还会是山川。”

  是啊,为什么不信呢?我不知你是否听过量子纠缠,这个词乍一听很深奥,但通俗起来讲就是,你现在相信什么,想看到什么,未来就会是什么,你的信号已经发送给未来的你,未来的你也正在回复给你他(她)的信号。只要坚定信念,团结前行,世界就一定会好起来,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火种,就一定不会熄灭!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

  今天。我去看了《流浪地球2》,虽然是续作,但是故事设定确实第一部的前传,时间跨度大概在2044-2058年。

  情节整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人类解决2044年与2058年两次危机的过程,《流浪地球2》成功地讲述了两个故事,但是中间却没有将他们很好地衔接在一起,有些草率,导致在观看时会感觉电影的结构会感觉有点不完整。

  相比于前作被观众调侃成“太空战狼”,这一部的个人英雄主义少了许多,即使有英雄出现,但是也没有像前作中刘培强以一己之力拯救全人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来的夸张。反而,这一部对于众多小人物的刻画很真实,很好地反映出了在灾难当前普通人的恐慌和不安与在劫后余生后的感动与庆幸。我之所以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对于小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极好地描绘了大的社会背景,毋庸置疑,电影对于原作的改变显然是保留了这一特点。

  如果让我说记忆最深刻地情节,那可能是在最后紧要关头空间站中50岁以上的各国航天员主动请缨完成那项有去无回的任务。看着一个个年过半百的英雄纷纷出列,很难不让人心生敬佩之情。当人类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人性之中的光辉才最为闪耀。当他们一个个按下按钮时,无数明亮的'火球腾空而起,仿佛正在闪耀着的人类群星。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国外的电影都是人类乘坐飞船逃跑,而只有大刘能够想到带着地球一起逃跑。我想,应该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吧。西方自古为海洋文明,地理条件逼迫他们乘船远航,这也在西方人的精神中种下了冒险精神的种子。而中国是大河文明,古代的先人可以依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久而久之,对于给予粮食与财富的土地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赖之情。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想法,也极具想象力,当你在电影院看到了仿佛近在咫尺的行星发动机时,你肯定能够感受到这是属于中国科幻的大气磅礴。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吐槽一下。个人感觉,电影中涉及情感片段有点多,导致电影有点像是灾难片,而非一个科幻片,也没有那么“硬核”了。特别是在最紧要的关头,音乐突然缓慢下来,图恒宇竟然还在和女儿温柔地轻声细语,“你和爸爸一起拯救地球”,虽然最后地结局是圆满的,但是看完还是觉得这个片段很“膈应”。

  其次,是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当联合国决定重启互联网时,主角们去重启北京的服务器,服务器已经在水里泡了很久,居然还能够正常运行,有点匪夷所思。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维持了流浪地球系列一贯的高水准,特效也比较逼真,可以称得上是国产科幻电影的第一梯队了,也希望《流浪地球》系列的下一部作品能够继续提升中国科幻的水平。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8

  一直以来,我始终有个惯性思维:优秀影视剧的续集,往往就是“狗尾续貂”。目的不过是为了,最大化透支前部的良好“声誉”,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我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坦白说,《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有欢笑,有泪水,有思考。与《流浪地球》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票房和评分就是很好的证明。正所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观众的双脚是诚实的,哪一场精彩就会走去哪一个放映场;观众的“屁股”不好请,因为,只有影片足够出色才能吸引住他们,进而把“冷椅子”坐成“热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空间站遇袭,无人机大战,“太空电梯”被劫持,人类与“人工智能”对决,核武“轰炸”月球……每个场景都十分震撼,堪称是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但这些都还是表层上的东西,除了表层的东西,那些深层次的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东西,才更具价值。

  比如:当地球面临毁灭的巨大灾难时,她还美好吗?影片中,刘培强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他遇见了爱情——爱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东西。而爱情的力量,也是无穷大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哪怕地球会毁灭,人类将灭亡,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去爱!

  公平从来都是奢侈品,尤其是当灾难来临时。所以,影片中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会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区区几个字,彰显出的却是:对“人类大义”的深度思考。而后,当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动”引爆时,中国宇航员张鹏站出来,铿锵有力地说道: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出列!他们是去组建敢死队,明明就是有去无回,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他们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的大义。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亲情。刘培强爱家人胜过爱自己,图恒宇为了死去的'女儿丫丫,宁愿“以身试法”、以命相搏。为了替家人换得一张进入地下城的门票,刘培强选择离开家人入驻空间站。但是,在把这张票给妻子还是给岳父上,让他犯了难……图恒宇不满足于女儿丫丫只有两分钟的“数据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进入地下城的门票,他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而是继续躬身于科研,以让女儿丫丫的`“数据生命”变成永恒。当老马提示他:拥有了永恒“数据生命”的丫丫,可能是个天使,也可能是个恶魔时。他选择了相信。所以,当自己溺水时,让女儿记住了秘钥。并在最危急关头,拯救了全人类。

  通观整部影片,无不围绕着“灾难”与“拯救”两个关键词。灾难是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地球必须要去流浪。而“拯救”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人类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奋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联合政府的成立,有人类最高端武器的应用——如:核武轰炸月球,有“数据生命”的积极参与,还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诚然,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而这些,也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电影终归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场视觉宴会,而不是科学研究。更多的问题,还需要留给科学来解决。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总之,《流浪地球2》已经达到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新高度。值得一看。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作文09-04

《流浪地球2》观后感(精选5篇)01-29

流浪地球2观后感(精选5篇)01-29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精选6篇)01-29

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精选2篇02-04

《流浪地球》阅读答案12-20

流浪地球经典台词07-12

流浪地球台词01-18

流浪地球经典语录11-05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600字初中)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