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读后感

时间:2023-10-25 18:45:07 泽滨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帝本纪读后感(精选9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帝本纪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帝本纪读后感(精选9篇)

  五帝本纪读后感 1

  五帝本纪读完了。大概是说的黄帝在神农一族衰落以后,打败了炎帝。杀死了少数民族蚩尤。让中原一代的部落都认黄帝部落为主。黄帝带领人民继续进行建设。修建初步的道路。

  然后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后来有独立的部落。妻子嫘祖嫘祖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先后统治了天下。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就是颛顼。他死了以后,玄嚣的孙子帝喾继承了帝位。他们两个都是英明神武,德才兼备,身体力行。人民都非常崇拜。

  帝喾的儿子挚继位,德才都不具备,最后被赶下台,挚的`弟弟尧继承了帝位。

  尧时期,国土扩张,影响范围变大。遇到了黄河的水灾问题。尧在大臣的推荐下,让鲧去治理。对于接班人的问题,大家先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不行。后来推荐了颛顼的玄孙,舜。舜以孝顺闻名。他爹和后妈各种想害死他。他各种孝悌。最后经过考核。成为了尧的接班人,任用禹治理了水患。(大禹治水有个助手,叫胥,有一说苏州的命名就间接来自于这个胥,苏字和胥字通假)

  我觉得其中年龄有些不是很符合生物学规律,比如尧登基以后活了98年等。只能姑且了解一下。我感觉其中看到了王朝的扩张,统治的强大,权力的集中。比如尧分封了八元八恺。是黄帝家族的十六支后裔。分别是颛顼和帝喾的各八支后代。虽然我也纳闷咋就成了一族。才没两百年。可能其中有些话也不是原来的意思。

  黄帝时期在修路,调理阴阳,顺天应命这样。到了舜时期,主要的二十二个官员。分别管法律审判,礼仪,工匠,山泽,农业,民众,宾客这些。而且本来就四个官员管四方,现在有十二个地方长官,可见影响力范围扩大了。

  有点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味道。按照客观规律,我想肯定不是两百年(而且年龄也不大对)。所谓黄帝子昌意之类的描述,很可能是,黄帝部落的分支,昌意部落。当然是我个人的猜测。

  还有说禹居然是颛顼儿子的儿子。颛顼死了大概一百五十年,居然孙子还很年轻。

  而且社会建制,形态,生产力变化这么大。真的不像两百年倒像是两千年乃至更久。

  大概意思是黄帝时期还要靠天吃饭。舜这会已经初步掌握了农作物规律和制作种种工具了。

  我也一直认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抗共同的洪水,所以华夏部落走到了一起,并且更容易黏合在一起。

  五帝本纪读后感 2

  这两天阅读了《史记》的第一个——《五帝本纪》,感触很深!比如一段:“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从这一段的阅读中我受到动感很大!万万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的老祖先的智商实在是太高了!善于观察的他们把变幻莫测的天气归类成24节气。伟大的帝王尧又把一年算成365天多一点,所以又定成每四年有一年是闰年。并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重要节气。

  而这本书又写在几千年前,所以我实在是感慨万分因为我们的老祖先们太智慧了!帝王尧在位70年时问大臣们谁可以接他的班,可别人给他推荐的人经过试验都不行,终于到舜了,尧经过重重实验认可了舜。聪明的舜又把之前未过关的神们发配到远方做他们可以做的事并按照他们的'能力分配的恰到好处。尧认可舜28年后退位由舜管理天下。

  当初有高阳氏,高辛氏共16位有才能的人,世世代代清洁高尚。但是帝尧在位时他们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舜用他们掌管天下水利,农作,教育结果使整个社会和睦发展。而当时还有16位恶霸,舜还是一个十分懂得谦让的人他的父母与兄弟姐妹想杀了他,却屡次没有成功。舜也知道他的亲人想杀他,但是宽容的心并没有想到去报复,所以尧非常欣赏他,便爽快的让他继承了自己的王位,去管理内外大事!从此舜又以孝顺出名了。

  我们做人也要像舜一样,待人宽容,有信誉,谦虚。才可以在世界上才会被人永远被人记下,在世界上永存!

  五帝本纪读后感 3

  《史记》历来被奉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更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史记》不但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史实,让我们感到每个历史人物都很丰满,而且这本书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往往两三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让历史变得有韵味。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史记》是司马迁顽强创作的结晶,命运的苦难对司马迁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也成就了他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他对历史犀利的视角和别样的笔法。

  刚开始读《史记》确实有些吃力,首先文章中有很多生僻字,更有大量的文言词汇需要查阅,甚至有的文言词,一两个字就能做出很长一句话的解释,所以,利用空闲时间,仅仅第一篇《五帝本纪》就读了五天。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读完之后确实有不少感受。

  完备礼仪自古有之

  我们中国一直被称为是“礼仪之邦”,读完第一篇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在遥远的五帝时期,礼仪就相当完备,庆贺喜事、避免凶险、宴请宾客、军事活动、赏赐嘉奖,这些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就比如每个帝王都会专门选一个官员负责祭祀活动,包括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不同的祭祀也要有不同的祭祀方式;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爵位应该佩戴哪种不同的玉制福信;在君主去世三年之内应该如何服丧,不能做什么事这些都有详细的礼仪制度。其实这些礼仪在之后的朝代发展地日趋完善,前段时间去河南省博物院参观,在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已经发展得非常鼎盛,每件器皿都雕刻得非常细致,而且大部分的物品上面都雕刻有极其精致的图案,其实这也是我国礼仪制度的体现,不同地位的人,物品上的图案不一样;款待不同级别的宾客,所用物品上图案也不一样,所以,渐渐地,对我国的礼仪制度简直到了叹服的地步!

  农业大国名不虚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这一点在五帝时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黄帝还是其他各位君主,治国之初都是把这么几件事放在首位,首先种植五谷,安抚万民,考察四方,让四方百姓的温饱问题都得到解决;其次是根据天象推算四时节令,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大自然,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另一方面是祭祀上天,以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君主还会派专门的官员去教化万民,教他们如何耕作,如何遵守作为父母、子女、兄长、妻子、臣子应该遵守的准则,其实根本上还是为了保证人民能够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禅让制度利国利民

  黄帝之后,他的孙子高阳沉静、稳练、有智谋,于是即帝位,称为颛顼帝,颛顼之后,他的侄子,也就是黄帝的一个曾孙高辛即位,称为帝喾,帝喾之后,先立了他一个儿子挚即位,但挚不善治国,于是帝喾的另外一个儿子放勋即位,称为是帝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帝位的继承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而是谁适合继承、谁有能力就让谁担任国君。后来尧把帝位传给了舜,虽然他们之间也有那么一丁点的'亲戚关系,但从舜往上查七辈人都是平民,到舜这一代已经是无人问津了,但尧还是经过多方面考察,得知他的能力后,把帝位传给了他。之后舜把帝位传给禹,更是没有亲属关系,完全是看中他的才能。其实这样的帝位继承方式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所以五帝时期君主的本意,并没有太多的私心,只是想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安居乐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权欲越来越重,才有了后面的嫡长子继承制,才有了加强中央集权,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才有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如果我国一直都保持禅让制,现在的中国会不会更加傲视群雄呢?

  五帝本纪读后感 4

  今天看了太史公的五帝本纪,越发觉得现代政治很落后,很死板,很无聊。早在五千年前,中国的政治文明程度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所谓的政治家,不过是因为他们几个人有头脑,发明或发现了一些东西,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大家都听他们的话而已。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吃上了熟食;有巢氏建造了房屋,使人们有了固定住处;神农氏尝百草以得粮食,是人们的食物充足。神农衰微以后,诸侯之间出现了战争,后来皇帝先是征服了炎帝,然后又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黄帝的老婆嫘祖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使人们穿上了暖和的衣服。 (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生活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民主自由更重要?)

  黄帝死的时候传位给了自己的孙子高阳,也就是他二儿子的儿子,高阳就是帝颛顼。颛顼死的时候立了高辛,高辛称作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但是他的爷爷是高阳的伯父,也就是说,他是高阳的堂侄子,而不是高阳之子。帝喾死的时候立挚为帝,但是这个人不怎么样,太史公曰其不善,于是他的弟弟放勋为帝。放勋就是尧。

  最后尧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把帝位让给了舜。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不贤而到处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有人向他推举了舜。舜20岁的时候就因为孝顺出了名。30岁的.时候被举荐给尧。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也就是说,舜其实是尧的女婿。舜最终通过了考察,成为了新的帝王。舜后来既没有传为给后人,也没有传位给女婿,而是传为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那个时代的帝王之位,从最早的能者居之,到后来的家族内部传递,最后由又传到了能者……

  五帝本纪读后感 5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乃鲁迅先生对《史记》之评价。不错,作为我国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五帝本纪》乃《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之首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之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天文、推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规律和地下文物之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和信息。

  黄帝,其姓公孙,名轩辕,为少典之子,为五帝之首。黄帝共生二十五子,其中昌意,玄嚣为其正妻嫘祖所生。黄帝崩后,传位与昌意之子高阳,即颛顼。

  颛顼后又传位与玄嚣之孙高辛,即帝嚳。帝喾传位与其弟尧,尧老后将其位禅让与舜。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之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之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紧扣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之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之有力。

  关于太史公对中国历史的讲述“何从黄帝开端,为何选此五帝进行讲述”等问题,读完《五帝本纪》后,我有以下思考。首先,黄帝是后世道德之楷模。黄帝时期,是中国原始公社的末期。应当说,黄帝是一个“马上皇帝”,马上得天下,且戎马一生,“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使用战争统一了各个部落,一步步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局面。但黄帝不是穷兵黩武之人,而是一个仁德的圣王,是后世用兵的一个道德规范,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便起笔于黄帝。再者,司马迁认为,五帝以及夏商周诸侯都归本于黄帝,都是炎黄子孙,黄帝是中华民族之共同祖先,因此就从黄帝起笔。

  在中华历史的滔滔大河中,五帝的故事作为源头,其地位十分重要,其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尤为深远。

  五帝本纪读后感 6

  笔者初读史书,对于本篇的理解上难免出现偏差疏漏,甚至可能错误连篇。好在愿意开始,愿我们共同进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改了一些地方,都是写的时候才想清楚。看来这篇还是得再读。

  结构介绍:

  《五帝本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成的,在阅读时我画下了黄帝族谱。(这思维导图软件不太会用,就没把母亲的一边加进去。)

  这样的族谱画完,故事基本脉络就出来了。太史公把重点放在尧的禅让和舜的道德,才干,功业上。这部分后面会有详细描述。这样设置可能是因为资料的缺失,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尧舜的重视。

  《五帝本纪》末段太史公提到自己的这篇文章参考自之前各家记载,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其中许多语句似是对前人之言的挑选,修改。以这样的一篇作为整本《史记》的开篇,是对前辈先贤的致敬,也足够声势不俗,开篇有力。

  五帝本纪读后感 7

  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其美德为后世所歌颂,是百世之楷模。

  然而启于有扈氏为权位而开战;禹禅让于益却没有成功,反而天下人民都归服于启。为何舜禅让给禹之后仅隔一代,启就终结了禅让制,开启了夏王朝?难道是天下人的德行变化的这样快?

  况黄帝与炎帝为夺位而战于阪泉;黄帝与蚩尤为夺位而站于涿鹿。五帝之前、五帝之后,都为权利发动过战争,那么,五帝这个短暂的.,禅让会一帆风顺吗?

  况颛顼帝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唐尧为帝喾之子;虞舜为黄帝的第八代子孙;夏禹为黄帝之玄孙。说是禅让,大权却一直在轩辕氏族内交接。况舜时八恺、八元为颛顼、帝喾之后人,禹、契、后稷等人也多为黄帝之后人。如此说来,五帝之时,自天子至群臣,皆为同一氏族,如此专制,恐比后世更甚。

  若尧与舜、舜与禹之间,真是禅让,恐也是迫于形势。当尧寻找可以继位之人时,四岳一致推荐舜。四岳身居高位,何以一致了解一个平民百姓呢?只可能是当时舜已有很大的名望。

  舜每当他的父兄尧谋害他时,他总有防备。例如:当他上房顶修房子时,他就多余的带上了两个大斗笠,后来果真派上了用场;当他挖井时,他又早早辛苦的挖了一条暗道,又用它得以逃生。在这样泯灭亲情的谋害之后,舜却更加的孝敬父母善待弟弟,明显的故意彰显美德。以致后来的种种行为,都深得民心。所以,尧迫于形势,知民众诸侯不会服从丹朱,只得禅让于舜。

  至于禹,在尧时就已被任用,到舜时,又治理水灾,疏通河流。使得天下百姓不必受苦于水患,造福于百姓,立第一等功,所以舜也只能禅让给禹。

  五帝时事,过于久远,无从考证。但《史记》中所载实有诸多疑问,也可能有误。还应多加思考,不应一味盲从。

  五帝本纪读后感 8

  关于尧和舜,我并不陌生,早在我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的鼎鼎大名。

  在古代,皇帝们都是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儿尧和舜却是与众不同,他们只把皇位留给有才能,又很善良、正义的人。就像尧所说的:“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就是不能以天下百姓受苦,而得利于一人,而那一人,指的就是当时尧的儿子丹朱。舜,则就是那个有才能,有很善良、正义的人了。

  舜以“孝”而闻名于世,并且也有非常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据说,他领导的地方,不论是多么荒废的`土地,也能一年成村子,两年成小镇,三年即成繁华都市。他的大名,人人皆知,不是那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类型,而是人人称赞。当尧在挑选继承皇位的人选时,四方诸侯都推荐舜,这就是对舜才能的最好的证明。舜更是不负众望,成功通过了尧的测试,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皇帝。

  不仅是尧,舜也是如此。舜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够好,于是也向尧学习,公众挑选,于是选中了治水有功的禹。

  尧和舜的禅让着实令人钦佩,一个人能把这样无限的权力让给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能人,只为给百姓着想,这样的奉献精神实在让人称奇,想尧和舜这样大公无私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王者,就如《孟子》中所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正是尧禅让的善举感染了舜,也感染了大家,才造就了五帝本纪的逐渐繁荣昌盛。

  像尧和舜这样不把国家领导人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在现在的中国也有很多,但说句实话,现在的这种种,不过是走个形式,谁能问心无愧的说自己真的想这样。能真正学习尧和舜的大公无私、诚实厚道、富而不骄、贵而不傲的人,实在是少得屈指可数,珍得千载难逢!

  五帝本纪读后感 9

  史记一整本书其实当数三皇五帝篇目最为无趣,尽数是些枯燥文字,以平淡的口吻轻声叙述着那距今实在太过久远的远古时期,讲中华大地最初的故事。没有太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侠客豪情也没有英雄悲歌。然而翻开舜的故事,读来却实在令人心生慨叹。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百善孝为先这样从古流传至今的句子,中华文化传承上千年,孝之一字从来都是时间长河里艰难前行的人必坚持之事。我一直相信父慈子孝当是家人相处时的一大幸事,但我未曾思量过父不慈子当不当仍做孝子。

  幼年丧母的.孩子唯一的依靠却是那个凶顽的盲眼父亲,偏这样的父亲极其宠爱续娶的后妻与狂傲暴戾的小儿子。于是这个孩子被迫早熟,年纪尚幼便一个人去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烧制陶器,在寿丘制作日常用具,在负夏经商,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深沉,他的劳作从不曾停下。他的家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他却从未对家人的偏心而抱怨,从来都抱有赤诚之心宽容待人。可即使如此,总还有人容不下他。孩子从来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什么会有父亲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杀死自己的儿子?火烧粮仓、活埋地下,无所不用其极。行凶者甚至在意识到他们杀死了舜后,骄傲的说自己是主谋。可是舜啊,他实在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分明清楚父亲与兄弟一门心思置他于死地只为得到他的粮仓和妻子,偏还在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后,对他们更好了。为什么行凶者没有意识到呢?没有意识到舜之所以拥有粮仓与妻子,拥有他们没有却十分渴望的那些,是因为他传至远方的孝名。

  犹记得曾经看过的动画,主角便是舜,画面上是尚且年幼的孩子,冰天雪地里只穿着件单薄破旧的外衣,而歪在家里塌上的象,身上是崭新的棉衣。舜带着空篮子回到家里,盲眼的父亲以为舜穿着新棉衣还偷懒,找来木棍便要抽他,偏这实诚孩子一动不动任他打。木棍抽开本就极其单薄的布料,露出内里的干枯木叶,孩子的背上许是已经青一块紫一块了,但他强忍着一声不吭,红着眼眶跪在雪地里。

  画面定格在我脑海里,我思量许久许久也未能明白分明不公至此,甚至因为家人险些丧命,这些他为什么从未怨恨过。大抵能成帝王者,胸中总是怀有大仁大爱罢。

【五帝本纪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五帝本纪全文08-25

《五帝本纪赞》原文及译文07-04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传》原文及翻译08-01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01-21

《五帝本纪赞》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项羽本纪》07-04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阅读答案及翻译07-05

《高祖本纪》06-15

高祖本纪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