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读后感

时间:2022-03-22 10:58: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王阳明大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大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阳明大传》读后感

  读这套书之前,我曾犹豫过一段时间,本书作者是冈田武彦,我就在想,一个日本人能把王阳明读懂吗?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还是读了,没想到冈田武彦几乎用了一生时间去学习研究王阳明,以至于把王阳明的一生写的详细至极。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之一,据说能到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有人说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但不论怎么说,王阳明和曾国藩是实至名归,两人都是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着实跌宕起伏。阳明五溺说记述的是他幼年比较迷茫,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他年轻时善感多变,心无定性,最初沉溺于“任侠”,后又修习弓马骑射之术和兵法、沉溺于辞章诗文,执着于道教神仙,最后却又迷上了佛学。直至35岁时,转投圣贤之学,开始笃奉儒学。

  王阳明12岁母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少年时期就认为科技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20岁时,受朱熹思想通过格竹子去领悟世界的真理,但是王阳明方法错误,格竹子失败,他得出结论,格身外物,徒劳无功,真正德道理,应该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使他对《大学》中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体会,也因此开创了它的心学。从青年到晚年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龙场悟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阳明心学的观点,大概意思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时便是自己的思想在活动,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能够区分善和恶,这就是良知,但是只是知道还不行,为善去恶是要把不善的意去掉,把善的意发扬光大,这就是行动也就是格物的过程。就如王阳明说的: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归纳至极简,就是六个字:致良知、做圣贤。而他的信念,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回归本心与良知,人皆可以成圣贤。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的精神,需要我们现代人传承与坚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点滴的小事上,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我们才会越来越好的修正自己。

【《王阳明大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王阳明经典名言01-22

王阳明经典名言摘抄11-16

月光味的王阳明-我眼中的王阳明作文800字02-17

海洋味的王阳明-我眼中的王阳明作文800字02-21

残花味的王阳明-我心中的王阳明作文650字02-21

《范仲淹传》《王安石传》的读后感12-30

拿破仑传读后感02-25

东坡传读后感03-18

《杜牧传》读后感10-07

苏轼传读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