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2-03-28 14:58: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2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20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论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不足,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顾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顾中,我回顾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顾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顾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尴尬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顾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de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近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3

  这本书讲了有点抑郁的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医生苍鹭做心理咨询,并逐渐好转找回自己的故事。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de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书很薄,一共才199页,几个小时就能读完,读起来没鸭梨~

  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一次理解自己内心的契机。开篇蛤蟆先生长时间不开心、觉得生活无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我曾经也有过,虽然当时不太懂,但现在想来,可能也稍微有点属于抑郁前兆吧。当然,自从我找到目标后,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假若我当时读到这本书,应该可以更快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到自己。

  接下来通过几个问答,简单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1.蛤蟆先生为啥来做心理咨询?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不知道一辈子都干了些啥?又干成过啥?

  真正让我受伤的是身边的朋友对待我的方式,他们指责我打击我羞辱我。

  2.人最基本的感情有哪些?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人的某些基本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基本感情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3.为啥要怄气?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4.童年里,谁对你影响最大?

  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暗指父母)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可能会出现“顺从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5.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强←—→弱

  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6.自我状态的三种类型有啥区别?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只有处于这个状态,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7.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的?

  我们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答案有4个: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8.情绪有用吗?

  当你有恐惧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4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成人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我很荣幸能够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此同时,这躺心灵列车也在等着你们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那句所说的: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但是正因为有觉醒才会有改变,尽管没有那么容易脱胎换骨。

  所有的爱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等。就像是学习其他的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等。那自己爱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这世间万物,所以请务必学会好好爱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6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7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8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9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大概用一两天就能读完,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中,我们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学基本常识。

  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初次见面让我们了解到,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要自愿。这意味着患者要为自己而非取悦朋友等其他原因想咨询并且愿意与咨询师合作心理咨询才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患者是主动的参与者,需要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而非抱着坐等受教的态度面对咨询师。在初次见面时患者与咨询师还确定了面谈时间、频率以及费用等。值得一提的是当蛤蟆问道咨询师自己是否会好起来时,咨询师回答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看完这些感觉我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愿意帮我并且相信我会好起来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1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本书沿用了《柳林风声》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为来访者,苍鹭为心理咨询师,展开了一段为期十次的心理咨询。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蛤蟆也从第一次咨询的情绪温度计的最低点(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询中的情绪温度计的最高点(9—10)。

  为什么仅仅通过十次面谈,蛤蟆竟从悲观厌世转变为以前的熠熠生辉,甚至产生了新的人生规划,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作用吧!我认为苍鹭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方法理论,并一步步引导蛤蟆通过不断自省,认识问题,转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在这个咨询过程中,苍鹭真的是把启发式教育运用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当蛤蟆领悟到那一步的时候,苍鹭再上升到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后面隐藏的深层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拥有酿酒厂和大庄园,父亲给他的印象是严苛,总是用责备的语气训斥他,母亲则把他当小宝宝,认为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错,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长的原生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蛤蟆从小养成了顺从、道歉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蛤蟆也经常处于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切换。这三种状态根植于人生坐标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从小形成的观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书中的蛤蟆,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伤的儿童状态”,经常玩“PLOM”心理游戏,“PLOM”是“PoorLittleOldMe”(可怜弱小的我)的缩写。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是蛤蟆总是认为朋友们在不断地指责自己,这也是蛤蟆在本书开始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朋友老獾,总是拿严厉的目光审视批评自己,让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本书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亲的朋友,总是喜欢对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画脚,獾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不好”,对蛤蟆时刻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獾这样的人物,也许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经的老师、领导。这类人经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I’veGotYou,Yousonof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实在的,有个獾这样的朋友的人,还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标就是“我好,你也好”啦,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对应的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指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心理咨询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过度到“成人自我状态”,帮助蛤蟆先生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蛤蟆先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领悟。

  书里详细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义学派重视的“共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下原文。

  本书提到了另外一本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人间游戏》,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台湾翻译的繁体字版本,希望简体翻译版尽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2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

  ——题记

  上午和中午花了3个半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10。8万字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平心而论,其中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很受启发。

  看完一本书还是要”标记重点”和来一次小总结。蛤蟆最近变得抑郁了,心理医生发现和他的童年经历分不开,家人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了,自己也没有得到身边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儿童状态,像儿童一样取悦身边的人、道歉(怀疑自己)、依赖,通过怄气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每个人也有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后者让别人感觉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状态是一种理智的状态。

  其中有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和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够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剧本,要很快能够调整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智商与生俱来,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们走得更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3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前几天偶然遇到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刚读完,趁着这股热乎劲,想要总结下自己的读后感。

  眼下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在处理技术问题,那些技术问题相比过去要难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了解物理世界。可是个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们了解多少呢?

  我们需要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许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认清当前的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

  父母自我状态: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当你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时候,都是潜意识进入的,很难感知到,这两种状态都是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响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状态,需要进入到成人自我状态中去形成自己的个性情感状态。

  人生坐标

  这个坐标可以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好,你不好”坐标的的人会加强自己的优越感,总需要攻击或谴责别人。比如我们童年时候的父母,公司里的上级领导。其他坐标的相对应类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当你理解了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基于哪个坐标后,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来的沟通了。我们自己要做的是基于“我好,你也好”的状态下,进行进一步的对话。

  基于以上的认知,才能了解自我意识,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我的情绪。

  以上是我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浅显认知与收获,希望对读到这篇推文的你也有一些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4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数次提到“轻松”这个词,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能让你在放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部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

  蛤蟆先生七岁被送到私立学校,大学毕业继承产业,他绞尽脑汁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活成别人的开心果。这一件件的琐事,让蛤蟆先生无法自拔,身心疲惫,借酒浇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辆车有化妆成洗衣服逃跑,他抢过马,偷过钱最终入狱。

  蛤蟆先生在出狱后身心崩溃,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霸占,曾经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过蛤蟆先生,反映了人们的缩影,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个人都在费力讨好一个人,然而对方却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尽心尽力工作生活,但是命运总是给你使绊子,让你的辛苦付诸东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不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让你停下脚步,但是都不可以让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伤心,一度轻生,好在朋友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苍鹭问他谁让他来的,蛤蟆说是河鼠。苍鹭摇摇头说能让你来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

  之后每周苍鹭都会给蛤蟆一个问题思考,每次都是问他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苍鹭一路引导蛤蟆,打开了他的内心。经过几个月问诊,他始终记得苍鹭说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蛤蟆终于重新开始,早起划船,感受世界,接纳痛苦。几个月后,蛤蟆结束治疗。这次苍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爱好,买了新船参加皮划艇比赛,开启了大篷车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气和魄力。他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干起了自己喜爱的房地产事业。他卖掉了蛤蟆庄园,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6

  一本心理学入门的书。快餐式读书的当下,这样一本书是讨人喜欢的。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当当网,销量蛮高。后来在微信读书看到了电子书,一口气看完。从标题看,是一本心理相关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开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书?

  蛤蟆先生原来很招人喜欢,因为某件事然后封闭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绍了苍鹫医生给他。这件事没有一开始就指出来,而是后面出现了,原来是蛤蟆因为喝醉了偷了车被抓了,最后越狱。大概是这样的情节,这样一件事,让蛤蟆疏远了所有的朋友,连他的庄园都荒废了。

  苍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步步引导蛤蟆认识它内心。秃鹫最经典的开场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苍鹫还假设了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感觉。蛤蟆第一次选择了1和2之间,那么意味着它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杀。苍鹫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好与坏,还有父母自我状态等理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想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

  最后附上让人意外的结局。蛤蟆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他对小伙伴们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7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书,1月第一周阅读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发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结合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总有不一样体验,不只是这本书,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仍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优秀的书本,常读常新。

  心理话题有时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浅了又没有用,本书用讲故事的方法逐层深入,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短了,结局也有点奇怪,我如果写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人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够独立,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帮忙解决。

  2要做真实的自我,并勇于表达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我。

  3儿童状态,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个人的性格和发展方向,去学习如何应对周围的环境,有些成年人仍会以儿童状态去应对环境的改变。

  4父母自我状态,学习父母的应对方式,去用固有方式无意识配合他人。

  5成人状态,能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决定怎么做,所有知识技能为自己能所用,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影响,能够不断改变革新。

  6学会倾听,远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7很多情绪是个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是正确的表达途径,只是长久习惯的反射。要学着接纳自我,认识不足并改变。避免自证预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诺的力量。

  8人生坐标,人生游戏,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标。这个坐标将前面的内容整合了起来,最后引出。

  9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动态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强大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独立走向共生,双赢思维。

  永远为梦想而活,不断改变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8

  因为惰性,2021年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于是打算跟着“有书”APP一起读书,2022年共读的第一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来不及买纸质书,于是下载了“微信读书”APP,首次阅读电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作者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听书名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实则是延续了《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该书以动物为主角,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有机会也要读一读这本书),讲述了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心理咨询走出自卑、软弱、忧郁,重新开启独立、自信、快乐的人生,从这本书了解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咨询师如何通过倾听、分析、共情、沟通等技巧,带领病患走出忧郁。

  曾经自己也有忧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网名叫“蓝色忧郁”,后来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热情、开朗、宠溺,把我慢慢从自卑、敏感和软弱中引领出来,这样想来与书中的蛤蟆先生还是有共鸣和共情的点。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父母从未给过蛤蟆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着他,虽然他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一个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将伴随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为无知不知道这一点,把孩子带到世上,却不能爱、不会爱,让这世界多了一个不快乐的灵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不自信,如果发生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好。经过治疗,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慢慢变得自信、友善,来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记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错误或问题,总觉得是自己引起的。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无常,遭遇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苍鹭告诉蛤蟆先生,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样。的确,人生的长河中,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19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篇20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主权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20篇)】相关文章:

蛤蟆、癞蛤蟆的歇后语03-29

《蛤蟆的油》读后感700字03-17

《汪汪先生》读后感01-04

蛤蟆小学作文03-01

数蛤蟆说课稿11-13

数蛤蟆说课稿11-02

《蛤蟆的叫声》的阅读答案【精选】03-25

去看书小学作文02-28

老舍先生忆母亲读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