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时间:2020-12-31 09:50: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我读了由徐则民、洪晓琴,两位作者编写的书《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学到了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因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性的案例,本书就是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讲出了一个个道理,这些道理透出的是老师们向幼儿学习的心得,我看到,他们在读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每一个幼儿。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分别讲到:

  一、 游戏的作用包括。

  1, 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2、 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 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

  二、 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1、 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

  2、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三、 追随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

  1、 适时介入适度回应,推动游戏发展。

  2、 充分发挥共享交流的作用。

  四、 确保时间与空间,践行各类游戏。

  1、 遵循主流价值,落实幼儿园基本活动。

  2、 让环境材料推不动游戏发展。

  五、 带领教师在游戏中“学研做”。

  1、 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2、 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

  3、 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

  六、 确立快乐玩有效学的理念,在游戏设计中和积累。

  1、 教师设计个体游戏。

  2、 对集体教学游戏的思考。

  本书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剖了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从书中的案例看,还是从现实幼儿的日常生活看,都证明这一点,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种内容。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类似的过程,每天每时每一刻好像都在发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 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幼儿的游戏呢?

  首先就是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还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自由,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那到底幼儿的自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书中介绍了一个故事《不可少的开场》,故事中讲到在玩游戏前一定要聊一下,“想玩什么,谁想去玩”这样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还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老师在游戏前,尽早扫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经过经验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同伴及玩具。但是,当给幼儿很多自由时,幼儿就会自己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怎么回应?回应程度如何呢?研究者发现可以从两个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容是否接近课程目标。二是活动是否满足群体需求,研究者画了一个坐标,从而得到四个象限,再根据象限内容的不同,分别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已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各种内容。通过研究各种案例发现,幼儿生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变化,一些在第一象限,是应该发展的内容,由于和老师和幼儿不同步,没有及时跟进,最终远离课程目标,而一些不起眼的内容却被老师睿智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这里动态的实施价值判断,回应策略,是保证幼儿快乐、自由游戏的关键。

  我们始终倡导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资助的游戏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在参与时会变得如此乏味且有负担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游戏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追求即使目标的达成,责任过多而失去趣味。事实上,我们应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年长者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就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 那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幼儿?让幼儿充分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了解幼儿。根据皮亚杰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应,因此,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就成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看懂了游戏,就看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看有而游戏,耐心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应该在游戏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看幼儿在干什么,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需要,其次看幼儿干的怎么样,这但应出他们的经验水平,包括语言、动作、想象力等,再看幼儿的态度,这个能反映幼儿情绪情感,个性特征,只有教师在读懂这些的基础上才算走近幼儿。通过书中案例会明白,只要我的回应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呼应,在提升幼儿水平的同时,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游戏进程,帮助幼儿更好的实现了游戏意愿。

  一般而言,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但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构思。以下几种情况,老师可以进行介入:

  一、 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根据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不同回答,对于简单的要求,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当经验高出幼儿水平很多时,教师应该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当幼儿的问题要求不现实时,老师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

  二、 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或当幼儿行为过激时。

  三、 当游戏纠纷无法自己解决时。

  四、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

  五、 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意愿时。

  六、 当教师遇到个别儿童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通常在结束时,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因为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回忆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幼儿争议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情况、年龄不同,控制在5-20分钟不等。交流内容包括:分享快乐,总结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实践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了解游戏,就不了解幼儿。因此做为一线老师,更应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认真研究幼儿游戏的真谛,才能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走近最理想的教育》读后感04-16

走近王安石11-15

走近父母说课稿12-17

走近老人作文05-10

走近自然作文11-15

走近网络作文11-24

走近史铁生作文09-08

走近汪曾祺散文07-13

走近鲁迅散文07-15

走近诗人李清照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