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札记

时间:2022-06-22 12:43:43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札记

  《诗经·郑风》共有诗歌二十一篇。其中二十篇是爱情、性爱之诗。《大叔于田》是唯一的例外。其内容是共叔段随郑庄公田猎:

《诗经》札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诗中称赞共叔段驾驭之术精湛,箭法出众,甚至徒手制服猛虎。把共叔段的勇武与英姿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在另一部儒家经典《左传》中,共叔段贪得无厌,欲发动叛乱。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成为丧家之犬。故一些学者认为,《诗经·大叔于田》与《左传·隐公元年》的记载相矛盾,可能是共叔段党羽所作。甚至对《郑风》大肆批判——“二十首淫诗+ 一首颠倒黑白之诗”。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共叔段谋反是未然之辞,是被栽赃嫁祸。一时间众说纷纭。

  要捋清共叔段的是是非非。还需在《左传·隐公元年》的传文中寻觅答案:

  姜氏厌恶长子郑庄公,偏爱幼子共叔段。曾屡次请郑武公废长立幼。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请庄公封共叔段于虎牢关。庄公虽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母命难违,还是封其于京。故共叔段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分之一。而京过百雉,国之害也。蔓草犹可不除,况君宠弟乎?”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其对弟弟早有提防。

  西鄙、北鄙本属郑国公室直接管辖。共叔段使其同时听命于己。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公子吕谓郑庄公:“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庄公曰:“将自及。”可知庄公胸有成竹。共叔段又独吞二鄙,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太叔缮甲兵,聚卒乘,将袭郑。夫人则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此处传文曰:“公闻其期。”说明弟弟与母亲的一举一动,皆在庄公掌握之中。庄公即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伐京,京人叛共叔段。败走入于鄢,庄公伐之,太叔出奔共国。

  在老谋深算的郑庄公面前,共叔段简直是跳梁小丑。不自知,更不知彼。尚未叛乱,麾下先叛己。这一方面是其不得人心,还有可能是庄公暗中操作。

  平定叛乱后,郑庄公将母亲姜氏置于城颖,并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又“即而悔之。”此四字,值得回味。郑庄公后悔的不是自己不孝,更不是自己良心发现。而是后悔自己的不孝之名传遍天下,被世人唾弃。幸亏有机智的颖考叔,使庄公即不违背誓言,又挽回了自己的孝子之名。

  在《左传》的经文中,只书六字“郑伯克段于鄢”。这是孔子对鲁国官方史书所作的笔削。目的是赋予春秋大义:段不弟(通悌),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通过传文对春秋笔法的解读可知:为何共叔段会有不悌之行?郑庄公作为兄长没有教育好弟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经文言“出奔”,则专罪共叔段。未言出奔,是为责难郑庄公——共叔段叛乱,正是庄公的期盼,符合他的意志。

  再关联传文中的“公闻其期”可知,共叔段的一举一动,尽在郑庄公掌握。唯一的可能就是郑伯在弟弟身边安插了卧底和细作,并且此人深受共叔段信任。才能得到太叔偷袭郑都,夫人里应外合的重要情报。由于郑伯希望弟弟叛乱,然后除之。从而高枕无忧。他安插的卧底应当挑唆共叔段叛乱,再加上姜氏煽风点火。最终使共叔段铸成大错。需要指出的是:“大叔缮甲兵,聚卒乘,”说明叛乱的事实确实已经发生。并非未然之辞。

  共叔段身败名裂由两大因素造成:一个是自身;另一个是外部,即哥哥的操作与母亲的溺爱。

  孔子对共叔段叛乱一事的态度是:共叔段固然不悌,应当批判。但最大的责任人是假仁假义,伪孝伪悌的郑庄公,以及教子无方的姜氏。

  至此,我们再回顾《郑风》中所谓的淫诗。儒家对男欢女爱之事态度很开明:人之大欲,饮食男女。孔子更言: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详见本人拙文《诗经》札记——云雨篇)。再结合孔子之言: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可知孔子对《郑风》的认可。其既非淫诗,更没有颠倒是非。

  《大叔于田》告诉我们:像共叔段这样英姿飒爽,英明神武之人。由于母亲的溺爱和哥哥的“成全”,最终身败名裂。假如郑庄公真心疼爱弟弟,并严加管束。母亲姜氏能有赵姬(重耳之女)一半的深明大义。那共叔段很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甚至与郑国贤大夫子良、子产一样流芳百代,名垂青史。

  这才是孔子作《春秋》,修订《诗经》真正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劝善惩恶。这也孔子将《大叔于田》选入儒家教科书的根本原因——发人深思,启人良知。

  最后再作一个假设:子产若有郑庄公一样的哥哥,姜氏一样的母亲。他最后会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呢?!行文至此,我们才能彻底领悟孔子之言的真谛——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诗经》札记】相关文章:

诗经:蟋蟀08-20

诗经:青蝇09-14

诗经:鹤鸣10-24

《诗经》:玉09-14

诗经:抑10-14

诗经:绵10-20

鲁迅与《诗经》10-09

关雎·诗经03-26

诗经式微12-25

诗经《氓》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