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0-08-09 15:36:04 散文 我要投稿

《诸子散文选读》教学反思范文

  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子的许多思想与智慧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学生也多有耳闻。对于那些有内涵的句子,一味地“白话化”,失去了它耐人品味的所在;对于学生相对熟稔的内容,一味地“白话化”,学生也会在失去耐心中疲倦。如何对这些经典内容进行点评呢?下面我以《论语》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诸子散文选读》教学反思范文

  一、 画面描述法

  对场景进行适当的渲染,让学生体会蕴含的情怀。

  例1.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点评】讲此节,我告诉学生我眼前浮现的画面并表演:孔子褪下双袖,双脸通红,双指朝天,双脚起跳,高声大喊:“予所否者,天

  厌之!天厌之!”学生在笑声中会意了孔子性格的坦率、品质的可敬。

  例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点评】罹患严重传染病的伯牛“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孔子的手却伸向了他,当伯牛干枯而颤抖的手握住孔子的手时,发现手掌中有一颗温暖的心,刹那温暖了他的全身。这是怎样的长者情怀,又是怎样的仁者风范!

  二、 名言点评法

  运用诗词名句、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点评,拓展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例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点评】和我们掩饰错误使用的方法相比,几乎所有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美国谚语)

  例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点评】你可以在某一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某一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林肯语)

  三、 引申拓展法

  对重点内容集中讨论,联系实际,拓展引申,让学生在联系现实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例5.《论语》选读第一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强调了孔子的入世精神,出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段很短,学生易于忽略,而全文的精华就在那里,所以我专门写了一段文字,用个人的思考和感怀强化中心,影响学生。

  1.孔子的心是温热的。战争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仪封人作为一个下级官吏,目睹百姓疾苦,所以对恢复礼仪抱有热情,对孔子高度评价,可见“恢复礼仪”的行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起码顺应了兵灾频仍下百姓的意愿,表达了水火挣扎中百姓的心声,所以它是温热的。

  2.孔子的身是孤独的。长沮、桀溺等人是有大智慧的人,绝非一介草民,庸碌之辈。他们或阻止,或嘲讽,其实代表了社会士人阶层对匡扶礼仪的一种冷漠甚而绝望的态度。这是一种面对民生疾苦不理不顾、漠不关心,只知关注自我的狭隘生存意识;是一种面对艰难的改革环境心灰意冷、明哲保身,只知夸大困难的人生虚无意识。他们都不是人生长河中搏击风浪的勇士,都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和民族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选择了孔子,孔子回报了历史。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支撑起了他大写的人格,他百折不挠的`气度铸就了华夏进取的魂。①“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面对人生困境的坦然与执著,是一种面对生活磨难的进取与乐观。 ②“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个人看来,是一种对生命的执著,对理想的坚韧;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种对生命的糟践,对理想的游戏,是一种与堂吉诃德一样可笑的疯子行为,充满了滑稽和悲剧色彩。但是,当这种人生的悲剧与广大人民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悲剧色彩之浓,悲剧范围之广,便无法不令人动容。这种命运的悲剧因为与民生疾苦的结合,越具悲情越有感染力,越发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③“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悲剧性人格最终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相继湮灭在历史长河之时,中华民族仍以激昂的士气高歌猛进,其内里是民族精神,是儒家思想,是孔子文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百折不挠精神,重振汉唐雄风,实现民族复兴,非此则不能。

【《诸子散文选读》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06-30

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反思06-20

林清玄散文选读01-15

《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反思11-29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12-18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范文10-09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范文02-04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10-31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09-16

徐志摩散文精选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