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因《煎饼》而引发经典散文

时间:2020-07-26 11:37:54 散文 我要投稿

共鸣因《煎饼》而引发经典散文

  初春的喜雨随夜的降临而来,细润地细腻着,清新了前几日沙尘暴的阴霾。

共鸣因《煎饼》而引发经典散文

  放下因单位案上的数字、数据带来的枯燥,坐于书桌前,燃一节艾香,听一段古韵,和着窗外的淅淅沥沥,独对安静的北窗,端详着楼宇内居室次第闪亮的灯,安慰着奔波人对家的向往。

  在这样适合遐思的意境中,捕捉几份灵感,突然心动,将心绪交给文字自由飞翔,任意的在夜的上空徜徉。

  窗外的雨,在景观灯的照射下,玄幻般地在水洼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与夜的心情共鸣着,碾碎了思念的惆怅,迷离而安宁,仿若渲染了一纸空阔的烟霞晕染的水墨画。

  妻端来一杯红茶,是在效仿“红袖添香夜读书”么?虽然这会有一种典雅、灵慧的情趣之美,也是读书人臆想的最高境界吧。

  清淡的红茶,未及品尝,手机里的短信音传来,拿起打开,是“江山丹枫诗雨社团”的编辑梦锁孤音老师发来的链接:“江山有声文学——煎饼”。

  打开链接,赫然是一张煎饼的图片,上方标注着“煎饼,主播:顺风。”

  音乐渐起,一个好听的磁性的男声传来:“散文,煎饼,社团,丹枫诗雨,作者,雨村律澜,朗诵,顺风……”

  刚刚听到这些,妻在那边就大呼小叫起来:“是你的那篇日记么,制作成声音版了?”

  她的惊喜,与我的表现是不同的`,虽不动声色,却在这初春夜雨中,给了一个写字人不期而遇的温暖、希望、肯定。

  朗读者的声音缓缓的环绕着,将我在文中书写的淡淡的思绪、情怀,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抽丝剥茧,慢慢给文字以苏醒,以成长,将其风韵摇曳在寂静的雨夜,与慢条斯理的雨水共鸣着,点落成一颗圆圆的水滴,敲打着空静的心灵,触及了灵魂深处因文字与声音带来的孤独、凄美。让心灵深处的脆弱与透明,盈盈相握夜雨中!

  朗读者声音里的沧桑,仿若春夜喜雨,润物无声,以水滴石穿的韧渗入骨子里,让灵魂在孤单的文字中得以精炼。

  只是,编辑老师让我转发的指示,会有人响应么?

  春夜阑珊,可有人与我共鸣?因着一篇文字而散漫开来?

  忐忑间,转发到朋友圈及相关的几个群内,在幽咽的埙曲中,一缕淡淡艾香和着一杯淡淡红茶,在万千等待中期望着会有人与我的文字,与我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柔情,与我的那一段难忘的记忆,与我一起因文字而共舞,凭声音而共鸣。在这因文字与夜雨摩擦而发出的,有着非常颓废的文艺范质感的静夜阑珊里共鸣?

  等待是一种煎熬,放置下这样的焦虑,让自己“顾左右而言他”,且去书写中翘首吧。

  心神不宁,手迟迟不肯去敲击键盘,十分钟后,拿起手机,还是顾左右而言他,看一下新闻,聊一下QQ,玩玩知乎答题王……

  又十分钟,翻开自己的朋友圈,居然有转发,并有点赞。

  是共鸣么?一点点小激动,一点点小虚荣,以及大大的感动。

  第二日继续转发时,在留言处我说:“关注你的人看的不是微信,而是你的世界。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文字,而是你的心情。感谢各位昨日的转发、阅读与倾听。然后,请继续!”

  虽有案牍在身,总会在空隙间翻阅朋友圈。

  有朋友调侃:“开始卖煎饼了?”他们的坏笑换来的是我的白眼。

  有同事赞赏说:“写出了故乡的味道”,令虚荣心再一次披挂而起。

  归家,用静安之态来阅读“江山”里朋友留言。

  文友”三清贯颖“说:“一块煎饼一个故事,那是儿时的记忆!那年那月,食物缺乏年代,煎饼却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和美味!煎饼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文友“对方正在输入”说:“这是真实的故事,当我听到三姐肚皮被煎饼鏊子落下印时,我笑了。属实是心疼的笑啊,这是我们小时候的真实生活。”

  伟红姐是村子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她说:“赫然映入回忆的是你三姐肚皮上的那片紫药水……”

  更令我受到鼓励的是,我在一个陌生的微信群里,叫做“通沟文化群”。通沟者,岗子村古名也,一个新兴的有着满族传统韵味的正在申请国家传统村落。

  把《煎饼》转发至这个群,本来是不太抱有希望的,只盼望有几个人,闲暇之余打开链接听一下,没想到一个陌生的微信好友“止戈威武”发来了长长的对话:

  “?朗诵的太好了,儿时的主食,儿时的回忆,说的太好了,我吃过你说的煎饼卷白糖,卷鸡蛋酱,韭菜盒,还有卷大葱,卷土豆丝,苏子盐,卷各种菜……还有小根蒜盒子,油煎饼,孩子们的最爱……”

  “现在我也离不开煎饼,我的最爱,但是咋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儿时的感觉,儿时的记忆已是过去,吃了快50年,还是百吃不厌……”。

  “煎饼,虽然不让人们看重,但是现在是敦化特色,也是一大支柱产业……”

  “一年四季,咋吃都行,出外干活带饭,不冷不热,还方便……”

  “其实看了,听了你的作品,真有故事会的感觉,亲切……”

  那么,我觉得话题的宗旨就在这里了,有声文字,会有故事会的感觉:亲切。

  作者、朗读者、读者,三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基础就是这一份亲切吧。

  读一段文字,听一段朗读,之间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应该是沟连起三者之间共有的心理活动并产生了共鸣,自当不必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只是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文学加工,写出人们共同经历过的所想的所生活的,然后走心,入心,才会抒发出更加强烈的共鸣感吧。

  三尺书台,一心枯守。在渐歇的夜雨中慢慢关上微寒的呓语,此时的一点共鸣让心灵在灯下,在曲中,在文字里绽放,一如周敦颐笔下那一朵静雅的莲,清涟而不妖,越过滚滚红尘,止于岁月万千……

  观其字,听其声,心入静,意阑珊,与我共鸣,可否一起入梦,来到因《煎饼》而弥漫的烟火人间?

【共鸣因《煎饼》而引发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因梦而想散文02-13

不曾因你离开而伤心经典散文10-28

近而情怯散文10-05

孟浩然因误事而丢官03-26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数学手抄报10-10

因喝酒而误前程的唐朝诗人孟浩然02-25

“想当然”而实不然散文10-03

关于父爱如山、伟岸而沧桑的散文10-07

经典散文:背影06-29

冬至经典散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