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董邵南

时间:2020-08-28 09:37:02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与董邵南

  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韩愈与董邵南之间优质怎样的故事呢?

  在安徽寿县西南部60公里。安丰原名隐贤集。相传,东汉即已形成集镇,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建炉制造兵器,故名百炉镇。唐属寿州安丰县。文学家韩愈在其名篇《嗟哉董生行》中云:“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董邵南是何许人也?董邵南,唐寿州安丰(今安徽省寿县西南)人,自幼家贫,孝亲而好学,刻苦上进,因董邵南在百炉镇隐居,后人改百炉镇为隐贤集。因当时不得志的士人往往投靠藩镇,而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他便决心到河北寻找出仕的机会。古时候,隐贤集西滨淠河,与霍邱县隔水相望。因有舟楫之便,鱼盐之利,帆樯林立,商业繁荣。该集有董子墓、董子读书台,明嘉靖八年(1529年)寿州知州王莹为之修有董子祠。

  董邵南与韩愈诗歌

  《新唐书.藩镇列传序》:“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公元742年,唐代宗长子李适出生。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讨伐叛军,并晋封为鲁王、雍王。公元779年,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德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政局为之一新。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及一切苛杂,实行两税法。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形成了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兵因不满朝廷不给赏赐而在长安发动的兵变。《旧唐书。卷一三八姜公辅传》:泾原兵变后,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的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心无力。德宗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从此不再信任宰相,对将领猜忌,更为重用宦官。德宗从对内廷宦官由“疏斥”转而变为后来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且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改变了他的财政政策和用人政策。

  唐代虽平安史之乱,却未能捣其巢穴,且又欲借封其降将制御契丹边乱,终使其趁机割地自雄,形成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成德、卢龙、魏博三镇。唐《摭言》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大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进士科”竞争激烈,士林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董邵南应进士科,屡试不中,心灰意冷,隐居百炉,不得志,绝意于科举,于是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不得已走向河北三镇时,决心到河北寻找出仕的机会。董邵南不得志?绝非 “不才明主弃”,却是怀抱利器却无人赏识,如古燕赵之士一般,郁郁不得志而成感慨悲歌之士。韩愈对董生的惋惜之情,亦暗讽了唐代朝廷未能延揽人才、举用贤能,是迫使董邵南必须远走他乡,苦寻得以发挥长才的政治舞台的原因。

  韩愈唐贞元二年(788年)十九岁时,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先后两次贬广东。《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元和四年(809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

  当时朝廷仕途壅塞,而河北藩镇藉此机会笼络才俊,不经朝廷审核即自行任命官员,朝廷既无力阻止,只好勉强承认。韩愈在唐贞元中期,为此写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达了对董邵南的鼓励、慰勉、惋惜和同情。

  韩愈写的《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韩愈写该诗歌,时值被贬,前途未卜,心有戚戚,必将备加小心、纵有万般艰险,也将赴之蹈之。

  拓展阅读:韩愈师生观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由于对“道”的造诣不同,对“业”的专攻不同,学生在某一方面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从长远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因此,做学生的不能自卑,学生要向教师学习,但不能迷信盲从教师,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教师的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通晓一切知识,自己也有知识的局限性,因此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可有“学阀”思想,以权威自居,压制学生,害怕其超过自己,要以知识、人格和精神的魅力赢得学生,要不断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师生们要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从而形成人们交互为师、相学较长的新风气。既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学生向先闻“道”的教师学“道”,向“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学习他们的专长,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韩愈认为教师不可能全知全能什么都会,只不过是闻道在先,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已,否定了教师决定一切的做法,这一思想难能可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第一,师生关系必须立足于现实,而不能超脱于现实之外。“只有走进现实的教学,教学论所担负的指导实践与完善自身体系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同时,只有把教学看做是教师和学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学生活视角看待教学问题,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反思,教学论才能超越现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并且,以生活的视角看待教学,将为未来教学论走向开放性、融合性提供契机。” 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的子系统,受到社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学在与社会生活交接的地方却机械地存在着的,没有能够整合学校及社会的生活,使教育的合力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

  第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桎梏。如果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教学中所存在的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对立、冲突等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把教师当做教的主体,同时又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或者说仅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人为地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中两种并行的存在,所发生的关系都是外在力量强迫出现的结果,导致一切美好的理论只是理论而已。突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必然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品质。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在精神层面实现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不应是单向的和单纯信息性的,而应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对话。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应该更多地体现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而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建构师生之间的“ 我—你” 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对话、交流、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发生与维持不仅是因为知识的授受,还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和对未知领域的共同渴望及探索。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绝对不能预设也不是预成的,师生关系是在扎根现实生活的教学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的人,本真意义的教学的发生依赖于人的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存在着的,而是各种各样的要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在相互作用、追求教学之所“是”的过程中“成为”的。生成性的教学消解了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主客体实现了统一,学生在非对象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体验,让自己思想的变化自行显现并能够为自己感知。

【韩愈与董邵南】相关文章:

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12-26

如何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11-19

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11-01

春雪韩愈原文与解析11-13

王安石与韩愈的诗探究11-21

关于韩愈与民间的传说11-18

韩愈石鼓歌释义与题解11-15

马说韩愈译文与注释11-11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10-31

春雪韩愈与春雪焦郁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