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江月夜作品鉴赏

时间:2023-05-27 10:54:33 欧敏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花江月夜作品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花江月夜作品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滟滟:水波摇动的样子

  甸:原野

  霰:从空中降落的小雪块儿或小冰粒

  空里流霜:月光撒下一片像霜露一样的银灰色

  己:停止

  青枫浦:今湖南浏阴县

  文:同“纹”,波纹、涟漪

  碣石:秦皇岛外海边的巨石

  潇湘:湘江水(湖南境内)

  碣石潇湘连用,比喻天各一方,路逢遥远

  【阅读赏析】

  诗的开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离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撒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一样。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这八句诗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接着继续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之美,并引出了“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也引起了作者的遐思冥想:江边是什么人最先见到月光,月光最先照见的又是什么人?诗人神思活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存却是绵延长久,代代无穷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江月待何人”是紧承上句“只相似”而来的。既然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那么江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这一愿望,是永远也不能实现的。随着江水的奔流,诗篇亦生波澜,将诗歌推向更高的境界。江月有限,流水无情,作者很自然地把笔触引到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了。

  接下来的四句即“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是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青枫浦”是诗人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是因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诗人用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接“何处”句,写闺好对离人“扁舟子”的思念。作者紧扣主题,用“月光徘徊”和鸿雁不度”来间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悲泪自出。“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流动,故光阴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肯离去。这里的“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月光也无法相知,只好托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在跳跃,跃不过三尺江面,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这就更平添了几重痛苦和愁闷。

  诗人在最后句中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跋涉他乡,连做梦也在念叨归家。“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诗人的孤寂;“无限路”无限加深了他的思乡之情。他在想: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道有几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故乡。这种无着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也洒在了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身姿,令人陶醉。

  本诗中间夹叙闺情别绪,增加了哀怨缠绵的感情,突破了哲理诗的枯燥。诗人又善于反复变化,造成了诡谲恢奇的波澜,增加了诗的感染性,而成为千古名篇。

  逐句分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整体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花江月夜作品鉴赏】相关文章: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鉴赏09-15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10-2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鉴赏09-25

春花的诗句07-12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8-18

西江月翻译及习题10-12

西江月的诗意辛弃疾09-07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09-29

描写春花的段落06-23

描绘春花的诗句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