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交礼仪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也称现代交际礼仪。现代社交礼仪专题:为大家提供现代社交礼仪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

现代社交礼仪1

  掌握了社交礼仪常识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现代社交礼仪常识和您分享最新礼仪常识,现代社交习俗礼仪常识,综合常识等。

  现代最新社交礼仪常识

  专家研究了最新的适合现代商务人员人际交往的礼仪常识,就是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四有

  四有就是语言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

  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有礼节: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

  有教养: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

  有学识: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避

  四避就是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避隐私: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

  避浅薄: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避粗鄙: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

  避忌讳: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

  现代社交综合常识

  1、形象焦点问题

  服饰、仪表是首先进入人们的眼帘的,特别是与人初次相识时,由于双方不了解,服饰和仪表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大份量。

  2、通过言谈举止放大形象

  言谈举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要开朗、热情,让人感觉随和亲切,平易近人,容易接触。 言谈要有幽默感。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在社交中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

  3、维护好性别形象

  聪明的女性总是自觉地突出自己的性别形象,无论在外边是怎样的叱咤风云,回到家里就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在社交场合时一位优雅的,知性的女性。

  男士切忌流露出狭隘和嫉妒的心理,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睚眦必报。男人的性别美,是一种粗犷的美,内涵的美,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有性格,有棱角,有力度,有一种阳刚之气,而那些扭扭捏捏的奶油小生则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

  4、懂得微笑的魅力

  在社交中微笑时非常重要的,轻轻的微笑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也可使自己及他人心情轻松些,"笑眯眯"的人总是有其魅力的。

  现代社交习俗礼仪常识

  现代社交习俗礼仪常识是指在过节, 婚寿庆丧中的礼仪常识。

  过节礼仪

  我国的节日有很多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

  过春节的时候要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要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过春节的时候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和别人吵架起争执,犯了会使一年都不顺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请医生,请医生会一年到尾都生病。

  婚庆礼仪

  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祝寿礼仪

  祝寿有着一个十分明确的行为主体,那就是做寿老人。祝寿中的所有活动全都围绕着老人而进行,如为其发送请帖,撰写征启,布置寿堂,安排寿宴,叩拜祝福等等。屋门外要张灯结彩,厅堂上要点烛焚香,墙壁上要张贴各种吉祥图案,桌上要摆出各种美味食品,亲友们则要纷纷前来拜贺祝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这些活动的极度重视和喜悦。

  祝寿活动除了鲜明的庆贺意义以外,也带有一定的祈寿性质。因为做寿的老人毕竟年寿已高,随着肌体的衰弱和健康水平的降低,老人的寿命会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因此,借助过生日的机会,人们要举行各种酬神祀鬼、焚香点烛的活动,祈求上天给予老人更长更多的寿运,帮助老人渡过生命历程中各种各样的难关。

  现代社交礼仪常识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高修养的人必须学习的礼仪常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常识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是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交礼仪2

  现代社交礼仪(Modern Etiquette)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也称现代交际礼仪。

  内容

  1、礼节:礼仪节度。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2、礼貌: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3、仪式: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4、仪表: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分类

  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

  1、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

  2、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3、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电话礼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信息量猛增,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这个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应该人人学会熟练地使用电话,有礼貌地、文明地通过电话与各方面的人士取得联系,这就需要了解一般性打电话的礼仪知识和规矩。

  第一,给某人打电话时,要事前做好准备,想好要说的事情。比如要谈一笔生意,从何处说起,用什么方式交谈,说到什么程度,还要估计对方的情况,考虑好应变的方法等,这样才能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目的,而不浪费对方的时间。

  第二,在电话里说话和平时说话没有什么不同,就一般的电话设施来说,虽然打电话双方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见形象,但是双方都能感觉得到,所以,打电话时,也要面带笑容,语气要温和、缓慢,口齿要清楚,语言要简洁,第一句话要说“您好”,紧接着进入正题。如果是代表单位或公司打电话,就要说明白领导的意图和目的,或者厂长、经理、主任、书记有什么具体要求、希望。最后要把重要内容确认一下,或者必要时录下音来,然后再结束通话。

  第三,持电话时要轻,一般情况下要等对方先放下电话机后,你再轻轻挂断电话。特别是与长辈、领导、女士通话后,一定要等他们挂断电话后,你再轻轻放下话筒。

  第四,接电话时,要用温柔的语调先说“您好”,再问是哪位?找谁?或某单位?如果被找的人正巧不在,就说明情况,问一下有什么重要事情,要不要传达或留一字条等。

  第五,一般情况下,电话铃响三遍后立即接通,且在铃响的间隙拿起话筒。如果电话铃响了好几遍之后接通时,就要先说“久等了”、“对不起”之类的抱歉话。如果在接电话的过程中,有紧急事情插入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稍等”,然后可以用手按住话筒,以免传到对方。电话不清楚时,不要大声吼叫,要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口齿再清晰些。有些人打电话时,出现听不清楚或者有杂音时,就用手使劲拍打电话机,这个做法和习惯不好,如果电话机有毛病时,可以立即修理,等故障排除以后再打。通话结束时都要说“再见”、“谢谢”之类的礼貌语。

现代社交礼仪3

  1、公共场合接听电话尽量小声,如果因为太吵对方听不到,可以用手半捂住手机,可以增加音量,或可移身别处。

  2、电话接通后,应礼貌地询问对方:“您好,现在说话方便吗”“有没有打扰到您”?

  3、打电话时一定记得先说明自己是谁再谈事,或者再找自己想要找的人,而不是一开口就问XXX在吗。

  4、选择好时间,最好不要在别人体息时打电话。长话短说,力求遵守“三分钟原则”

  5、挂断电话前记得说声“再见”“谢谢”“打扰了”之类的客气话语。

  微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