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    题:社戏(鲁迅)

教学目标: 1、通过小说故事了解美好的童年往事和劳动人民的纯       朴可爱。

           2、学习有详有略的叙事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讲述、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过去,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候,好些地方都有请戏班子演戏的习惯。“社”原指土地神,“社戏”就是每年祭土地神活动中所演的戏。由于这种活动经常进行,渐渐就失去了祭神的意义。活动上演的大都是地方的剧种,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氛。可以想象,这种演出对当时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鲁迅向我们描绘的正是孩子们这样的生活和感受。

二、阅读主场

    (一)听课文录音,并根据老师的提示确定情节的位置。

     1、盼看社戏

     2、去看社戏

    ⑴看社戏的波折和转机      ⑵月夜航船前往看戏

    ⑶看社戏                  ⑷看戏归途,偷吃罗汉果

     3、怀念社戏

   (二)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小组学习整理波折和转机的具体内容,在班上交流。

    波折之一:叫不到船         

    波折之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转机之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转机之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转机之三:双喜写保票保证不出事

     2、诵读写看戏途中见闻感受的段落,指导学生对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理解分析交流。

    多角度写景物: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的朦胧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星光点点的渔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听觉--婉转悠扬的歌吹

    多角度写心情:

    间接表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连山……远远的向船尾跑去”(表面写行船之快,实际写急迫心情)

    直接表现--“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3、诵读看社戏的段落,提醒学生注意捕捉描写戏台、演戏时空间位置的变化的文字,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远处--“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仙境”

    稍近--“红红绿绿的动”

    近处--“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4、学习小组学习整理对偷吃罗汉果一事上孩子们特点的认识,在班上进行交流。

    桂生--机灵

    双喜--考虑问题周到,聪明、机灵、能干

    阿发--淳朴、无私、憨厚

    (整个摘豆、生火、剥豆、吃豆的过程和对付八公公的议论,都充满了童心和野趣)

    (三)问题讨论

    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提醒学生讨论中要注意联系在课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认识)

    ⑴在这里能“得到优待”(感受淳朴、好客)。  ⑵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不受深奥难懂的教育)  ⑶这里可以钓虾、放牛 (享受无拘无束自由愉快的生活)  ⑷能看到社戏(满足“我”的第一盼望)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

撺掇     凫水     弥散     家眷     喃喃  

皎洁     缥缈     向午     纠葛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

(四)背诵“两岸的豆麦……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五)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或句子,把自己对这些描写的感受讲给家长听,以“童年,美好的童年”为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

[《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鲁迅《社戏》教案

2.关于社戏优质课教案

3.蝉的教案设计

4.阁夜教案设计

5.《草》教案设计

6.写作教案设计

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8.七年级《端午日》教案设计

9.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10.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