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人性的碰撞--对李密报恩思想的探讨(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11-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尤振河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认为是一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千古奇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之《陈情表》在中华民族忠义孝亲上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陈情,向晋武帝进言自己不能入朝为官的苦衷,阐述了忠孝难全的矛盾心理。但从历史的事实可以知道,李密最终不仅尽了孝道,也尽了忠诚,结局可谓完美,令读者胸舒意快。

李密在忠孝二字上做得如此尽善尽美,这不得不归结于一个鼎字千斤的“情”字。“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顺着这条主线,作者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结。从大处来看,这个情是“忠孝”;从小处看,这个情是字,体现在“报恩“二字上。

首先是对祖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我们知道,人生的最大不幸不是一贫如洗,也不是事业无成,而是在你年幼无知的世界里享受不到一份人间的真爱。李密的幼年就经历了这最大的不幸。当然,作者的不幸,也是更是祖母的不幸。一般的分析也都是从李密的角度来分析他所遭遇的人生不幸:六月失怙,四岁失恃,先天不足,特异的体弱,再加上人丁不旺、门衰祚薄、无亲少友……这些命运的打击对一个年少的孩子来说固然是天大的灾难,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刘母的角度上思考,她的不幸可以说远远地超过一个孩子的感知。当刘母已渐进花甲之年,儿子死了,儿媳走了,靠儿女养老送终的夙愿已荡然无存。生活给一个年迈的老人留下了可怕的贫困,抚养孙子的重担也一下子压在一位毫无生活保障的妇人肩上。表象上的贫穷已经让这位老人惶恐不安、孤苦无助,但眼前这个体弱多病、无依无靠的孩子又是李家传宗接代的唯一希望。这让祖母心里要承受多大的打击和无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试想,当一个幸福家庭享受着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人间真情时,这祖孙二人却长期处在清贫,孤苦,寂寞,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境地里苦苦挣扎。命运对这祖孙二人的不公已经到了惊天动地的地步!

但是,李密还是活了下来,而且学有所成,事业与人生都还比较顺畅。这一切归功于谁?不难想象,正是那位现今已经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给了他全部。祖母的养育与再生之恩,作者一生都难以报答。他怎能让在自己生命中分量沉重的祖母在孤独、寂寞、无助中老去!当然,作者不可能阻挡祖母生老病死的脚步,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祖母弥留之际,留在她身边安慰这位一生受尽命运打击、生活磨难的坚强女性。中华民族所一向奉行的孝道,让作者认识到“人”这个字应该秉承的重量。所以,选择尽孝是他的唯一。

其次是对晋武帝知遇之恩的报答。

正当作者要尽心于孝奉祖母的时候,生活的考验加快了它的步伐。亡国贱俘的身分又把他置于人生的浪尖上,命运之神将更大的危险重重地压在他的头上。晋武帝的这一次政治意义上的风雨似乎比一前来得更凶猛,更险恶。这让作者感到了生命的危机。怎样才能摆脱这场不早不晚的政治灾难?我们拭目以待。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作为满腹经纶,深谙道义,仕途顺畅的前朝重臣,李密应该以死来捍卫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应该挺直自己的脊梁对新的政治阴谋给予坚强而有力地驳斥与回击;应该对新朝所给予的高官厚禄义正词严地给予拒绝。这才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禀赋。但是奉养祖母的重任让作者无法昂然选择人格的高贵,他只有收藏起自己做人的锋芒。一方面向晋朝统治者表示最真的诚意,最大的感激和最崇高的颂扬。他反复强调自己犹如禾苗沐浴阳光雨露地滋润一样蒙受圣朝隆恩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无限感激。另一方面,他一再申诉自己受新朝重用的忐忑不安的心理和进退狼狈的处境。更重要的是他向晋武帝坦言自己的人生追求,“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至微至陋”的世俗心态。这让内存戒心,疑虑重重的晋武帝感到万分满意。于是“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玉成了李密的孝心。

行文至此,我们一颗久悬着的心也慢慢地松弛下来。我们也开始为作者思考下一步的取舍:李密在完成了尽孝的心愿以后,是否一定要到晋朝为官?当然,作者命运的演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李密还是投进晋朝的怀抱。他担任过太子洗马,尚书郎,州大中正,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我们是不是对李密的选择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遗憾呢?其实不然。我觉得这正是李密人性回归的一个重要体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本文陈情从小处思考,“报恩”二字贯穿作者的一生。李密完成报答祖母再生与养育之恩后,同时他又陷入了另一个报恩的感情湿地。晋武帝预谋的一场政治风暴着实让李密人格的光辉黯然失色,但武帝不仅成全了李密孝亲的心愿,还对他的行为大加赞扬,赐奴赐物--这是晋武帝收买人心的最温情的一着,接着又加官晋爵……这让李密感觉到晋武帝发自内心地邀请与召唤。如果说李密不报刘母之恩天理难容,但面对晋武帝天地共鉴地体恤与提拔,作者又怎能一口拒绝。再说,李密眼里,刘禅虽是可以齐桓的帝王,但历史面前,刘禅这位扶不起来的阿斗,这位让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都感到费尽心思的帝王,李密不可能不有所体察。司马炎阴谋篡位,的确不够光彩,但自古及今宫廷的斗争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这也是一位臣子无法改变的事实。作为臣子,只要能得到国君的青睐,只要有机会报效国家,只要能实现自己光宗耀祖的人生理想,只要能牢牢地抓住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这些天赐的良机都让作者感到命运之神对自己的特殊关照,而且它来得是如此自然、如此顺利,那么真诚、那么合情合理。此时此刻,李密又有何理由去拒绝自己的命运安排!有何理由抗拒晋武帝的一番真情厚意!有何理由抗拒封建士大夫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仕途关照!所以李密入朝为官既为报答晋武帝的知遇之恩,也是作者人性的回归与人格的返照。李密后来在晋朝为官,不结交权贵,敢直言切责,独立于世,也证明了他的人格不仅没有扭曲,而且他在自己的人格道路上越走越直、愈砺愈坚。这也正是作者人性与人格地撞击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辉。

作者邮箱: gyyzh92@yahoo.com.cn

[人格与人性的碰撞--对李密报恩思想的探讨(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

2.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

3.中班语言蚂蚁报恩教案

4.韩信报恩的故事

5.老鼠报恩周记

6.育人格言名言

7.《与人为善》课件

8.报恩塔文言文翻译

9.棕熊报恩小学课文阅读答案

10.平武报恩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