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重新规范常用文言句式(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3-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西省清江中学 李弗不

人教版(最新版)高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古文单元后面有“常用文言句式”的专题简介,它把中学阶段常用的文言句式归纳为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并再把变式句进一步分为: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我认为这样规范不太合理,应该去掉其中的“疑问句”一条,并把“变式句”里的四小点提升为四大点,直接称呼四大点的句式,不再说什么“变式句”,和前面的三大点并列,重新规范为七种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为什么把“疑问句”去掉呢?我个人认为,讲古文句式,没有必要把“疑问句”包进去。

首先,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简单,一眼便能望知。如其列举的一些例子:

谁为哀者?

独五人之佼佼,何也?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且焉置土石?

……

它不都是句末带有疑问号的么?只要一看到“?”号,谁还不会说出“疑问句”呢?这种句式还用得着出题来考么?除非你故意把句末的“?”号去掉来考学生,这样考又有何意义呢?你与其设如此笨拙的题目考学生,还不如灵活变通一下,设为疑问句里的两种:设问句和反问句,去考学生呢。但设问句和反问句,现代汉语里已经讲得够多的了,古文句式里就没必要再讲了,既然是古文句式,那总得和现代汉语句式有些不同吧?如果古文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一模一样,又何必专辟“常用文言句式”来介绍呢?

其次,这种古文“疑问句”中还可能含有其他句式,比如“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就含有省略的成分在里面,它省略了主语“五人”,是“(五人)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那说它是疑问句,还是省略句呢?抑或是兼有二者呢?很不好界定。同样,这种“疑问句”还可能兼有被动、判断或提宾等的成分,也是不好界定的。譬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子何恃而往?”“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提宾句)。那说它们是“疑问句”呢,还是“宾语前置句”?抑或是兼有二者呢?

此外,人教版(最新版)高三册语文课文《五人墓碑记》后面的练习第三题(第100页),更是把“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也归纳进文言句式了,这会不会扰乱文言句式的“秩序”?我看,完全没必要这样设题考学生,完全可以把什么“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从“常用文言句式”里删去。清楚而明确地界定“常用文言句式”就为七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这样老师们才好明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哪些是“常用的文言句式”,学生们也就能够在答此类题目时,心中有数。否则,这本书这么说“常用文言句式”,那本书又那么说“常用文言句式”,老师和学生都会无所适从。

作者邮箱: heeyoo8877@yahoo.com.cn

[建议重新规范常用文言句式(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常用文言文句式

2.木兰诗的文言句式

3.木兰诗文言句式

4.木兰诗中的文言句式

5.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6.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7.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类

8.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

9.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10.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常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