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听老师教学《斑纹》(苏教版必修五) (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9-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肖培东

周蓬桦评论《斑纹》时说,这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在周晓枫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周晓枫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她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在当代散文界独具一格。她的散文有着一以贯之的笔调、风格和韵味,依然如故地在沉郁之中尽显狞厉。她说:“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

这样想来,简单地把周晓枫的《斑纹》归为说明文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武断。文中的斑纹,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抽象的则是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沿着这样的“斑纹”思路,再看苏教版对《斑纹》的解释,觉得很值得商榷。《斑纹》属于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文本研习是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教材第41页的“写作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这些文章可分三类……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可见文艺性说明文是教材对《斑纹》的定位,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是教材对学习本文的效果预期。

我正好读到叶黎明老师的文章《基于文本类型与功能区分的说明文教学新探》,她说要“重新认识说明文”,从说明文信息类型和教育功能入手,尝试着把说明文分为客观说明文、主观说明文及典范说明文,而典范说明文在逻辑上与前两类说明文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性”的分类。到底是分类在先,还是文章在先,如同鸡和蛋的关系,最后也总是说不清楚。

但《斑纹》绝非说明文,我也不愿意退步去认可它是文艺性说明文,即便大家说它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这是科学,文学还是哲学?知识性、文学性与哲理性的交融,如张爱丽老师言,从某个角度说,华美的语言、反复的物象、智慧的思考又何尝不是本文的斑纹?本文已不能单纯地以某一种文体来界定,她体现了一种文体的变异与融合,就这么任性。在作者眼里,作品是“我”的,“我”不需要你的界定来定夺作品的存在,只要能表达“我”的情感和思想,就是“我”的文章。而我们呢,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斑纹领略自然的神奇,感悟自然的规律,反观人类的社会生活,映照我们的内心。孙绍振老师用“审智散文和线性的开放结构”来解说:“《斑纹》是一篇散文,但没有抒情叙事,如果以抒情叙事的眼光来看,就看不懂了。文章似乎是说理的,但更像是在说明,有点像说明文,可是以说明文的眼光来看也不恰当。因为这篇文章的说明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相当主观的;其主观又并非情感性的,因而它不属于审美的。”太深了,《斑纹》!

这样一想,这篇文章,老师肯定教得费力。

果然如此。

老师一开场就亮出了学生问的问题,约有五六个,每个问题都是大哲理思维才能说清楚(我甚至觉得我自己来说恐怕是一个也说不清楚的),我一想,糟了,这样去教,老师最后肯定是走不出出路的。这文章内容丰饶,迷宫一般,只见富丽,难觅出路。你要解释完所有的句子,非具有哲学家之才不能。陈益林老师教《斑纹》,主要是理清写作思路和语言品咂,我觉得很是聪明。蛇--其他动物--大地、人类、宇宙,从小到大,由实到虚。在语文品味的时候,陈老师认为,《斑纹》全篇,语句可圈可点之处太多,只能采取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之法予以解决。这是很安全的教学,也是很智慧的教学。陈老师避开了大段的哲理句子,不是不能说,而是根本说不尽,说不清。上《斑纹》,最好就是“窥一斑见全豹”,甚至见不了全豹也没关系,在作者诡异的描述前,也许感知就是进步。

我会怎么上?我得好好想想。

我肯定讲不好斑纹,因为我不了解这样的诡异,“由于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有点虚无,甚至有点幻灭,但属于虚而非无,幻而未灭。这种斑纹,只值得皈依,而无法宣讲。你不要逼我深刻,我也无法立马深刻。周晓枫的语言警句太多,智慧的密度太大,我读起来总会有大脑缺氧的感觉。

既然讲不完“斑纹”,我就讲“斑点”吧。文章太长,斑纹太多,课时太短,那么就从“蛇”突破以窥全文以感悟作者之理。文章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斑纹,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其中对蛇的斑纹写得最为详细,其中也密布作者的哲理警句。语文课,或者说一堂语文课,本来就不可能解决所有,教学只是个起点,课堂以后的阅读才是最关键的路程。

怎么教呢?

既然说不清楚,那就当作不清楚来教。难得糊涂求探知,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家读了‘蛇’的斑纹部分语段,大家说说看,从这部分文字来看,你觉得《斑纹》是什么文体的文章?”我设计的问题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预设一下课堂教学过程,预设一下学生思维活动。

“老师,我觉得是说明文。”

为什么呢?

“它在这个单元,而且是写蛇的斑纹,并介绍了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蛇有关的一些文化的。”

哦?那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说明信息?或者说你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蛇的怎么样的生活习性?

这样,“说明”部分的知识解决。

“老师,我觉得不像说明文,我觉得是散文。它好像抒发了作者的某些情感。”

何以见得?

“老师,我觉得像在讲道理,文章很多句子读来很有味道,哲理意味浓厚。”

哦?哪些句子你觉得有哲理味道?你是怎么理解这样的句子的?它们的语言风格又是怎么样的?

……

以“蛇”的斑纹为教学重点,以文体探知为教学切入,意在文体又意在文意,顺着模糊去推知,最后举一反三,推到全文的感知理解。这样可以吗?

我的思维,我的斑纹。见笑了。

[绍兴一中,听老师教学《斑纹》(苏教版必修五)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小班老师教学随笔

2.新老师教学随笔

3.大班教师教学随笔

4.语文老师教学随笔

5.小学音乐老师教学随笔

6.英语老师教学随笔

7.幼儿老师教学随笔

8.教师教学经验随笔

9.语文教师教学随笔

10.小学美术教师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