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8 13:20: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探讨—整合的模式加以完成。

  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剖析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同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教师要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寄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二、教材分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时的内容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立体农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三、学情分析

  这一届高二学生已使用了一年多的新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C:理解)

  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B:识记)

  3、种间关系。(C:理解)

  (二)态观念方面: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三)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七、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的统计做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不同?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

  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期种群密变化趋势。

【高三生物群落结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化石吟结构教学设计09-04

《斜裙结构制图》教学设计01-18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02-10

高三语文《采薇》教学设计11-04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03-30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03-16

标点符号:引号 教学设计(高三)12-06

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12-06

标点符号:叹号 教学设计(高三)12-06

《论述文因结构而精彩》作文指导教学案例(高三)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