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时间:2023-10-20 08:57:26 文圣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通用5篇)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1

  再次的感动在激动和震撼的情绪下再次捧起这本书,把它一口气看完。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通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为我们广大塑造了一群既保持着我们军队光荣传统,又具有八十年代鲜明色彩的当代军人和普通群众的英雄形象,在矛盾、对比中写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九连连长梁三喜与指导员赵蒙生。他们两个人一个是老区人民的儿子,一个是将军的后代,历史使他们曾经生活在一起。吮着同一个山村母亲的奶汁长大,但是曲折而复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经历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之后又走上了共同的战斗道路。在紧张、艰苦的备战时刻,带着“曲线调动”的目的来到九连当指导员的'赵蒙生,既经受不住连队摸爬滚打的训练之苦,也吃不消连队单调简朴的生活之苦,完全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

  而出生在沂蒙山区老根据地的农家子弟粱三喜是个忠于职守、带兵严格的连长。他宽厚通达、质朴刚毅。面对新任指导员赵蒙生心神不宁、不负责任的表现,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决心有一次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当他得知赵蒙生在临战前夕拿到调令,要临阵逃脱时,他怒不可遏,破例训斥了赵蒙生一顿。在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为了给爹爹治病,他负债累累,一声不响;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件用塑料袋装着的新军大衣,这是他为自己万一牺牲后留给妻子改嫁用的“礼物”为报效祖国和人民,他立下以身殉国的誓言。

  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最后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在他牺牲之后,留下的欠账单和遗书交代了两件事:“人死帐不能死”,要家人用抚恤金还清债务;希望妻子韩玉秀改嫁。对国家没有提出任何一点的要求。这些细节的描写,把梁三喜高洁的情操、传统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阳刚之气,也是一种民族志气。他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是两个感人至深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当她们得知梁三喜牺牲后,到前线奔丧,未来节省路费,婆媳两人竟然徒步走到军营;在处理儿子的后事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恪守儿子的遗言,一次偿还了亲人生前欠下的债务;生活艰难却拒绝一切的馈赠。表现出了老区人民克己奉公、深明大义的崇高品德,也进一步地拓展了作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虽然是再次翻看这本书,但是每每都被这些细节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自身回到了那真实的现场,又由此生发开许多的感慨和想法。当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

  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一个老区人民的优秀子弟,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战士,他难道不懂得生活的享受,他难道不懂得生命的可爱,他难道不懂得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珍爱自己的家庭吗?

  但是当他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就毅然放弃了许多人舍不得放弃的东西。在和平年代也有无数的英雄。在2008年那场突然来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中国人子弟兵在灾难面前不顾一切,英勇奋战的热血场景;也看到中国人民是如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的感人画面,真的,他们无愧是时代英雄。

  同时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让那一面面承载着所有中国人骄傲、自豪与梦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是运动员们通过他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永争第一,让我们挺起胸脯告诉世界:我们中国是富饶而强大的!他们也无愧是时代的英雄。

  无论是作品中的英雄还是现实中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应该给我们任何一个国人都以鼓舞,都以力量,教我们奋发,催我们上进,使我们懂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秉承他们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广大的教育长线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做一名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英雄”。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2

  一口气读完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中的主人公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凯华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刹那间,英雄群象幻成朵朵鲜花,它们吐露着醉人的芬芳,孕育着甘甜的硕果。这篇小说写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某部九连的英雄事迹。作者以酣畅的笔墨,描绘了那浩气贯长虹的自卫反击战的战斗场而,以烈火般的激情,讴歌了人民战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过去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感到浴血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今天读完《高山下的花环》之后,我又深深感到那些日日夜夜守卫着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也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我爱英雄连长梁三喜,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子弟兵,是吃革命老妈妈梁大娘的乳汁长大的。

  他身上休现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的美德,他无私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从他放弃休假、野营训练到牺牲前留下的欠账单,我们看到了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带兵有方;从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穿插敌后,浴血疆场,以身许国,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瑰丽夺目的爱国主义之光。作者通过朴实的故事,刻划了“一个有性格的人物”,这是对民族之魂的呼唤与礼赞。我爱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他是革命的后代,将门之子。

  在这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里,他虽然产生过“曲线调动”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但是通过战争的洗礼,他埋葬了个人主义思想。当他钻进敌人暗洞,拉响一捆手榴弹时,便越过了对人生最严峻考验的生死关。战争胜利后,他拒绝“母爱”,没有回到花红柳绿的大城市,而是留在滇边哨所,俯视着群山,监视着敌人的动向,成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典范。

  作者面对人生,开拓未来,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向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人世间还有比金钱和权势更珍贵的东西—民族之魂!我还爱靳开来、雷凯华等烈士。他们崇高的革命情操将留芳万世,永垂不朽!正象雷军长所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希望之所在!鲁迅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梁三喜他们,真正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振奋人心的小说,抬头望着窗前爸爸栽培的那盆牡丹花,正在含苞欲放。

  通过水晶般的玻璃窗,极目河山,无限春色,我情不自禁地吟哦着这样两句诗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愿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朵鲜花一起为勇士们开放!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3

  暑假期间,爸爸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名子叫《高山下的花环》。他对我说:“儿子,这是爸爸上学时读过的一本书,写于一九八二年,时代特色非常浓郁,你也了解一下。”然后便将书以不看也得看的方式塞给了我。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不以为然,但当我读到第五十三页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心里很沉重——一名战士牺牲了!

  故事的背景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我从来没有了解过的历史。上文中牺牲的战士是司号员金小柱。在连队执行穿插任务时,为减轻炮排战友的负重,自己背了四发八二无后座力炮弹,在到达预定地点后,便一头栽倒在草丛中——他被活活地累死了!这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第一名牺牲的战士,我的心里感到很不好受,金小柱还不满十七岁,只比我大六岁啊!再想想自己,不说家务活干了多少,上学放学还得妈妈接送呢,真是羞愧!本文的主角是农民出身的连长梁三喜和将军的儿子——连指导员赵蒙生,以及同是平民出身的副连长靳开来等。最后,曾经一度想避开战争,怯战厌战的赵蒙生活了下来,而梁三喜和靳开来都牺牲了。当然,经历了铁与血洗礼的赵蒙生,也成为了英雄。

  昔日的战争已离我远去,因为种种原因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他们创造的历史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新一代学生知识的盲区。用爸爸的话说:你们这一代人啊,已经忘本了!我不太理解爸爸的话,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书的`内容太精彩,太催人泪下了,凭我一个小学生的能力,根本就形容不出来,如果大家有机会,就看一看这本书吧。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置身于敌人的碉堡之下,我才深深地感到,这里已绝对没有啥将军后代和农民儿子的区分了,我们将用同样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雷,去承受火,去扑向死神,去战胜死神,一起用热血去为祖国写下捷报!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4

  前日饭后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次日看了原著小说,补充了很多电影未能提及的细节,应该说电影更震撼,原著更完整。跟朋友说现在看书观影很难哭了,不知是泪点高了还是被自己存在之外的支撑点束缚住以至于离真实的生命渐远,好在这部影片我终于哭了。

  先说梁大娘。大娘已是风烛残年,起伏的皱纹和弯曲的身体上布满夜的阴影,佝偻让她显得格外弱小,这是她送走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了。印象里这样孤寂、清冷与悲戚的气息多少都会招人同情与怜悯,可这位老人面容里没有老无所依的不安与孤独,没有丝毫的悲戚与苟且,还不忘用庄稼人朴实的话语安慰她不知是军长的父亲。老人究竟承受了多少苦难才战胜了人世间这般悲痛离合?

  大娘端起酒杯对军长说的那段话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有谁比一个沉默的老人看得更明白更高远?现在看来,在大娘面前,整日吐槽的我们年轻一代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小白脸。一位逆来顺受的底层女性对信念高于自己的诠释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里是多么地让人羞愧和叹服。从后来她给蒙生的信里我仿佛看到托尔斯泰在说,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伟大。

  玉秀。为三喜持家育女,给老人养老送终。结婚这么多年相聚不到90天,没有丝毫抱怨与不甘,满屏的理解与惦念。就连哭也是一个人悄悄的,中国女性这种忍辱负重同甘共苦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她那么美,才二十四岁,让人心疼。感谢作者给了她一个有归宿的结局,让读者还有一丝慰藉。想到这句话来描述她:过去,真善美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她身上得以协调。

  炮排长老靳,说是悲情好像总少了点什么,印象中这种人在弹尽粮绝的刺刀比划中至死不停歇更符合他的脸谱,猜想作者这样写是想让人更多关注他的生前——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讲真话的同志?保护还是教育,听取还是打压,不理不睬还是至死不放过,这真是个问题。有些真话不怀好意,有些真话让人难堪,有些真话直指要害,有些真话不是时候,有些真话没人相信,但总体说来真话越来越难听到了。就像凯华在遗书里谈到的,祝愿爸爸永远发扬“甩帽”精神。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多讲真话更听得进真话的人。

  赵蒙生,硝烟的沂蒙山下出生的孩子,这个温情赤诚有些腼腆稚气的书生。在战场上以同归心端掉敌人藏身洞穴的那一刻,他忘掉了生死。哦!也许还要早些,他的血性被激活是在军长拿他做教材当众骂懦夫的动员会上,在表决心吼着刺刀见红的队列前,在坐立不安泪水在眼睛打转的连部里,在告诉连长想找战士们谈谈的委屈中。连长开心的想,那是多么快速不容等待地成长,谁不是从年轻一步步过来的呢?

  我永远无法忘记指导员摸着小金父亲的手肘说“我们将来一定很好安排他”时深情无措的面容,那侧脸像极了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无法忘记他小心翼翼地为盼盼放下奶粉和桔子汁儿的轻轻模样,他掩盖不住的扭捏与不安;无法忘记他捧起抚恤金和卖猪钱时颤抖的双手叫一声大娘,是不能承受的生命弯曲了他的膝盖…英雄在保家和卫国之间选择了后者,英雄死后,他的家人谁来庇护?

  不知怎的我重读了《一个人的百年》,那是感慨自己的老师在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有尊严地活了百年。像结尾写的那样,“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已过去,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大娘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5

  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抗战题材的书了,也许是在这安然的日子里待久了,且又出生在和平年代,战争离我过于遥远,偶尔看起也是在抗战影片或者历史课上。所以当我坐下来,真正翻开了这本书,我发现,平凡的日子突然变得弥足珍贵。

  《高山下的花环》讲的是一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解放军部队宣传干事、富贵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直线调动不行,就只好曲线调动,他凭借母亲的权力下放到九连任指导员,此时九连连长梁三喜已收到回家探亲的批准,梁三喜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可梁三喜看出了赵蒙生不安分,他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迟迟不肯回家探亲。另一边,口快直爽的靳开来早已看不惯心不在军营的赵蒙生,他一边责怪梁三喜过于袒护赵蒙生,一边为梁三喜延迟回家探亲感到忿忿不平,催促梁三喜赶快回家探亲。这时赵蒙生从母亲那里得知军队就要打仗了,他愈发焦急和苦恼。而梁三喜也从赵蒙生的行为中猜到可能是要打仗了,所以他又一次推迟了回家探亲的计划。果然不久九连就收到了赶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也被迫又一次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但此时赵蒙生却突然收到回城的调令,众人哗然,唾弃赵蒙生临阵脱逃的懦夫行为,最终赵蒙生还是在梁三喜的指责和舆论压力下被留了下来,战士从容擦枪和赵蒙生焦急踱步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边赵蒙生的母亲吴爽忧心于儿子的情况,不顾战况紧急,动用自己的身份将电话打给了雷军长,请求他将自己的儿子调回来,雷军长大怒:“走后门竟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了!”雷军长当着战士的面严厉谴责了这种行为。至此赵蒙生真正地被推上了战场。在这场战争中,九连担任穿刺任务,许多战士英勇牺牲了,副连长靳开来为解决战友饮水问题,在砍甘蔗时踩中地雷,不幸身亡;雷军长唯一的儿子小北京在扛炮击敌中被射中,身亡;而九连连长梁三喜也因救赵蒙生而死,赵蒙生则在梁三喜遗体上发现了一张欠账单……战后,在烈士家属慰问时,梁三喜的母亲和玉秀用攒来的钱和抚恤金还清了梁三喜的欠账,高尚的品德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故事的最后,众人站在白色花圈围住的遗像前,悼念着亡灵。自此我才明白这本书书名的含义——花圈连成的高山下的花环。

  这部色彩悲壮的小说,赞美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塑造了很多伟大的英雄角色。

  连长梁三喜是一个典型的正直好人角色,他受到战士的爱戴,也率先冲锋陷阵。他总是十分友善,不忍心责备赵蒙生,在最后也因救赵蒙生而死。但他的死亡,彻底震醒了赵蒙生,让赵蒙生从和平安逸的城市,看到了残酷真实的战场和不朽英勇的战士之魂。

  赵蒙生的转变可以说十分的大,他刚来的时候一个连有多少人都不知道,满心就是调回城市,生活打理也依赖年纪小的小柱子,可随着越来越接近战场,他不再胆怯懦弱,一身孤注一掷的愤勇,在梁三喜为救他身亡时,他的愤怒彻底战胜了恐惧,他拿起机关枪和炸药,怒吼着冲向了敌人。在战争结束后,他渐渐蓄起了胡子,像梁三喜一样处理着连中的事物,他为靳开来理应得到却未得到的功勋勇敢地与上级对峙,我在他直言不违的身上,又仿佛看到了靳开来直率的影子。赵蒙生大抵是半路出家的英雄,前文他在一堆不惧生死的战士面前显得这么格格不入,他害怕死亡,一心逃避战争,但他却在后来面对战友的尸体时发生了转变,最终他在梁三喜的帮助下,褪下了平庸的外衣,露出属于战士的'瑰丽的灵魂,我想,赵蒙生会永远记得那个拿机关枪冲向敌人的自己,他射杀的不只有敌人,还有那个懦弱的赵蒙生,他自此获得新生。 战后,赵蒙生接待了梁三喜的妻子和母亲。玉秀和梁三喜的母亲是两位瘦弱的女性,她们因为梁三喜的死显得分外憔悴,可当她们从缝得密密麻麻的口袋里掏出零零散散的620元,在场没有人不为之动容。在全文中,她们都无声地支持着梁三喜的任何决定,毫无怨言,甚至在梁三喜牺牲后,帮他还清了欠款,她们用瘦弱的身躯成为梁三喜最坚强的后盾,让他所向披靡,“你保护国家,我保护你”。

  在玉秀和三喜娘去墓地里看望梁三喜时,她们遇见了同样来看望儿子的雷军长,她们并不知道雷军长的身份,直到后面一同吃饭时,才知道了小北京就是雷军长牺牲的独子。三喜娘红着眼说:”你是个军长,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线上,牺牲了。我哪怕就只看到了这一个,我总算是看到了。好啊,好啊,你们好啊,中国,能兴旺啊。”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样一个大义凛然的人难怪说的话这么掷地有声,震耳欲聋。是啊,军人的孩子是孩子,百姓的孩子,难道就不是孩子了吗?可我又真不敢想象,中国,到底是靠多少个老百姓的孩子,多少个军人的孩子,才走到今天的。英雄,真当永垂不朽啊。

  在2020年,爆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类展开了一场与病毒斗争的自卫战。无数英雄人物奋力抗战,有奔赴前线的医者,有不惧危险的清洁人员,有自愿服务的志愿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变的是那个中国,是那颗爱国的心。书中白色的花环就像医者纯洁的口罩,将人类救赎到另一个高地。

  今年,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这一百年走来,实属不易,我们踩着先人的足迹行至今日,借着他们的肩膀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实在受之有愧,因此我们更应该铭记先人的奉献,并接过党传递的火炬,披荆前行。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珍惜现在,是珍惜英雄们用血泪换来的太平盛世,铭记历史,是铭记那幽幽青山脚下和凛凛威风中屹立在人类面前的英雄战士。在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警示我自己,也警示你们:“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倘若天下安康,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相关文章: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04-26

书籍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10-26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03-16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02-03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12-20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03-16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爱国03-23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作文04-20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范文06-08

高山下的花环电影观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