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读后感

时间:2021-07-02 08:28: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坛经》读后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坛经》读后感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宗教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做到此上,便是将自身所有的“觉”、“正”、“净”与禅宗所传达的“戒”、“定”、“慧”相合,立地即可成佛。

  现在,会拜佛求平安的人不少,可信佛的人却不多,大多是有求于佛,为了将自己心中的渴望与不确定找一个寄托,才劳烦自己的双腿双手,给香炉里添加那么几柱香。并不是说只有信徒才能上香,而是觉得,佛经若用平常心读来,视作一本启迪智慧的书也无不可。每天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会感到浮躁实属正常,这时看几页佛经,将自己暂时从俗世琐事中脱离出来,回想自己的所做,若过于急功切利,是不是也能及早醒悟,尽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呢?

【《坛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经典名著读后感07-28

六祖坛经的读后感10-11

胡适的“坛经考证”05-12

学习《坛经》的感受10-25

《坛经》小扎10-25

《坛经》的“顿悟思想”10-29

坛经教学反思范本07-10

《坛经》版本及内容流变05-09

《坛经》中的净土思想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