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作文

时间:2022-06-11 09:51:54 阅读 我要投稿

【精选】阅读与作文汇总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与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阅读与作文汇总7篇

阅读与作文 篇1

  沈熹微说:“我看到了,因生长土地的贫瘠带来的自卑、羞愧和紧张。”

  我不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否贫瘠依旧。但当我赤诚地面对这世界,我是如此谦卑。因为这绚丽背后的一切,或许因年龄尚小,都还为来得及亲自碰触。幸而通过文字,足以触及每一方厚实的大地。

  前人把书籍看作前进的阶梯,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双长在好奇满满的孩子身上一双不知疲惫的双脚。替每日拘于小城的我,涉足这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我在撒哈拉大沙漠里,和三毛一起,惊叹荒凉土地上的随性与热闹,干涸土地上,巫术竟如此繁茂地生长;在敦煌笔画前,与余秋雨一起,想象正褪色的壁画,曾经该是怎样的绚丽辉煌。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本该厚重如此;艾比湖旁,与熊久红一同,看缭绕碧波的绿茵,正在哭泣的湖水,贪婪者在怎样为子孙挖掘墓穴。

  或许随着年龄增长,有时间有能力亲自踏入所向往的每一寸疆土。然而,随着时间所消逝的,又该去哪里寻找?翻翻书吧,看看骊山北侧,阿房宫曾经的雄伟风光。或许今日的人们,也只有从留下只言片语的典籍中,重听管弦呕哑、重看渭流涨腻、重睹南非人权运动竟曲折如此。我看到,萨克斯断臂上重新绽开的花,华荣府里的世事变化。

  如果说阅读只是看到现今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或者说回忆这个角落的过去,那么太容易被工业产物替代。幸而,通过阅读,还可以有与笔者直接的心灵碰触。你是否听过,荒凉的黄土小路上,面对经书外流,余秋雨先生无声的呐喊?又是否明白,为何文化的进程,始终是一场苦旅?你是否体验过,茶花女面对世俗眼光的无奈挣扎?又是否明白,熊培云所阐述的自由,既在高处,也在心间?

  或许此刻才明白,何以让人甘愿“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阅读,足以让人看遍这繁华世间的处处风景,回忆这苍穹间的每一分光景,触及每一个用笔书写思想着的心灵。自不必局限于屋边三亩之地。

  愿你我,始终在阅读中同行。

阅读与作文 篇2

  阅读是一种连接能力、一种理解力,有的人就是有那个本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听见别人听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阅读的升华,这便是与阅读有了心灵上的约定。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人心被分为好坏两方面,总嚷嚷好的那面逐渐萎缩,坏的那面迅速扩张,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是:好的坏的都在消失,人心正在消失,所以,从前的戏剧和小说,将会看不懂了。

  一本书,你能不能看出来它的精彩,也就是木心先生说的“有没有心”。这个心不分好坏,它就是一种敏感点直觉,好的坏的,都在一心之间。有心,你就看的懂;没有,你就是睁眼瞎子,看不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上一年级时,有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那里不曾体会的。那可能是我最初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空隙。

  上初中后,学校有大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些文学经典及报纸纸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籍来看。

  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不挑剔,只要不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充沛大脑,增加知识,领略愉悦。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较差一些的书也不排斥。况且这些较差的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无比。何以烂?何以避免烂?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什么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努力……这一切都在阅读后的几年后历历在目。看多了书,也就渐渐地熟悉了他们,理解了他们,并且原谅了他们。阅读不但给我带来了与作者,其他读者共鸣的乐趣,而且带来沟通的技巧与乐趣。

  我与阅读有个约定,这是自始至终的。

阅读与作文 篇3

  说起书籍,那可是我从小到大最好的朋友。

  大概是受爸爸的影响,我从下就喜爱阅读书,那时不识字,我就天天缠着大人念给我听。识字了,我就更爱阅读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订阅杂志,每一本书,我都反复地看,直至把书翻烂了才罢休,学校发的报纸,书,每次我看得最认真。上了中学,妈妈怕我影响学习,就不给我订杂志了,我只好省吃俭用,攒下钱买书,这样买来的书,我就更认真看了,但为防止被妈妈发现,只好在睡前看一会,后来养成了习惯,不看书还睡不着呢。每当我一看书,所有烦恼都抛至脑后,沉浸在书中。

  你别看我看书那么疯狂,好像有点不务正业的样子,其实,阅读有许多好处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人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作者交往的过程。”每一本书都会引领你踏上一条充满喜悦的教友之路。阅读,还是关系到每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大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热爱阅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课外阅读要在400万字以上。阅读还可以使人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成绩与作文水品。

  好了,说了那么多阅读的好处,你是否也想阅读了呢?我再来说说我的阅读趣事吧。

  趣事之一:有一天,妈妈叫我去买盐,我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书店门口的广告DD《作文精选》大降价!天!终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作文精选》终于来了,我冲进书店,立刻买下了这本书,买盐的事早已丢掷脑后,就兴冲冲的回了家,结果当然是遭到了妈妈的一顿骂,不过我心里仍是美美的。

  趣事之二:放假了,我马上把作息时间改为每天看书6小时。美滋滋地陶醉在书里,这事被妈妈发现了,说我应该先写作业,把书全部没收,怎么办?没有书的日子,怎么办?对,藏起来我可以找呀,于是,妈妈出去时,找书行动开始了,我先把书房翻了个底朝天,又把客厅的每个角落看了一遍,然后去他们的卧室。什么声音?不好,妈妈回来了,惨了,我把家里翻得象被盗了一样,妈妈看到了这情景,没有说我,却对我说:‘到书柜里去拿吧!”拿什么啊?我走到书柜前,打开柜门,那不是我心爱的书吗?,妈妈似乎被我爱读书的精神打动了,同意我读书了,从此,我更加喜爱读书了,书一直伴着我成长……

  好了,说了那么多阅读的好处与我的趣事,你动心了吗?,来吧!与我一起,遨游书的海洋吧!

阅读与作文 篇4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却说;“书籍是人类枯燥生活的一剂良药”。书是我心灵的归宿之地,书更是我成长的园地,让我感到无穷的`快乐。后来渐渐地如痴如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爱书,诗歌、散文、小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而他们又像“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曾经爱过金庸、古龙的武侠,也曾为古典小说而沉醉,常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书让那无趣的生活一点一滴变得滋润起来,身心也在潜移默化地成长着。

  我爱诗词,诗词之美在于他们如画的意,动人的情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也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宁静。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爱国之情。也有那“匆匆,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的缠绵小意。更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国之悲痛。还有那“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两杯淡酒怎能敌它”的爱之悲痛。

  我更爱散文,散文在于作者那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染力,一次次的抒情往往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用它的空灵、虚幻,用一个个细致的描写,勾勒出美妙的幻境世界,让人沉醉在其中洗涤人们的心、魂。在这世界中,曾与朱自清一起听过那丝弦合鸣的《歌声》,也曾在那西园中,看见那落红,那点点的离人泪。曾跨过那《三重们》,渡过那《九月悲伤逆流成河》,才了解《梦里花落知多少?》。心也曾在世界中跟随三毛,一起去撒哈拉大沙漠邂逅荷西,和罗兰一起品味《寂寞的感觉》。

  在书中我挣脱看了世俗的枷锁,他用感悟的神奇、领悟的哲理、感悟的奥秘。为心灵洗尽铅华。让它不再彷徨,不再迷茫,不再惆帐,一心明镜,只为书;心如止水,只为书。在书中没有了世俗的纷扰,没有了喧嚣。只有书与我。只有书中的他、她、它。我与书成长,在故事中成长,在书中成长。

阅读与作文 篇5

  曾经和一个老师讨论知性阅读的时候有过的文字,现在加工整理出来,算是一次自我的分析,也是一次和朋友的交流。

  ——写在前面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知性阅读,实际就是与感性阅读相对应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通往理性阅读的一个环节。这种知性应该是带有一种独立思考的阅读,也可以叫做思辨性的阅读。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针对某种思想的时候,就应该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对比联系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时常要思考的问题。

  书本不可能教会我们怎么做,只能指导我们,我们的进步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我们自己认为读的比较好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你是怎么读的?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做读书笔记是很好的开始,说明已经开始在思考一些问题了。阅读有思想的书籍,这是一种发散式的阅读。这种阅读能够不断让自己的阅读视野更大,而且阅读的层次更深。

  其实,我们所谓的与书籍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疑惑,其实就已经在寻找对话的内容了。所谓的对话,就不能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对话就应该是站在一个相对一样的水平上的。如果两个人的层次不相当,就很难对话。但是,完全相当或者意见完全一致,对话则又没有太多的意义。无论是哪一方过于高出,那么对话的价值就会变得越小。这种情况一般很少的,因为很少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说回来,读书对话,不是单纯的学习,同样也不是纯粹的批判。纯粹的学习,只能把书读死,纯粹的批判,则让人在自我的认识中感到自满。所以,用思辨的方式来让自己与书籍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对于一本书,我们首先就是要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而不是去膜拜。任何书籍,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读。这就是一个通往理性的过程。当然,许多作者都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寻找各种理论来支撑,那么我们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分析,辨别。甚至在开始对他们产生某种畏惧的思想也是正常的。我记得曾经说过,有两位老师提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一种是要对书籍仰视、平视、俯视,另一个老师说要做到三个层次: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把这两个观点统一来看,他们的意思相同。前两个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个永远不可能实现。如果某一本书被我们俯视,则没有阅读的价值了。如果我们读的是经典,就永远不要有俯视和以书为徒的看法。这不仅仅是狂妄不狂妄的问题,而是阅读态度的问题。

  需要我们对话阅读的书籍不是所有的书籍 ,而是有选择的,尤其是一些经典。经典永远是不可超越的。经典是和我们一同成长,而其永远是在我们之上的。当我们自己处于不同层次的时候,我们对同一本书的阅读理解的层次也不相同。所以,这种理解就不断的可以和书中的文字或者作者进行对话,他们也同样在进步。

  做到对话又不是那么困难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不断的在他们的语言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一种批注的方式。鲁迅有这样一个习惯,有人向他借书,他一般是不借自己读的那本的,而是买一本新的,送给他人。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有自己的批注,自己的思想在上面,这就是在对话。

  有时候我们好像读的时候是明白的,但是却写不出来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自己没有读懂,有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犹如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内容似乎理解了,感受到了。如果不举手发言,不表述出来,就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和掌握了。读书的对话如同课堂师生对话是一个道理。

  要做到对话,首先就应摆正自己与书的平等关系。课堂为什么总是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就是因为许多老师的问题是伪问题,不能让学生真正与老师平等对话。读书亦然。其实,我们读书多少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

  真正值得阅读的是那些能够给人一种启发或者启迪的书籍。也就是原典。而不是流行性的书籍。追求感官刺激的书,是不值得读的。我欣赏以书为友的说法,而不是与书为友的说法。以书为友,说明我们把她当做了朋友,与书为友,人家可能不喜欢你,只是我们自己想的罢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这里的“无”同“勿”,直白的说,就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换句话说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不是看不起人,恰好是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读书就如同交友,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但不是所有的都拿来学,也就是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所以,选择一本书很重要。

  有时候,为了与一本书对话,就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方面的营养。这是自我成长的必然。因此,要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去让自己思考,让自己努力成长。博览群书固然很好,但不要仅仅当做自己搜集信息的途径。

  读书无所谓深浅,因为我们的思想都是从浅到深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先从他人如何对话阅读的例子入手去尝试。看一些批注性的书籍,或者赏析性质的,就会发现对话其实就是一种领悟和分析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认识来理解。许多经验型的书籍或者说一些工具性的书籍,不具备对话的价值。只有思想性的才可以对话。比如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就是一本,再如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王国维《人间词话》等,他们的对话对象都是经典。所以,他们的对话也就成了经典。所以,这就是我们在对话过程中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要做到与经典对话,或者说思辨的阅读,我们必须让自己成长。没有深度的阅读,只能是感性的。对话,又不同于一言堂。其实在我们自己与书籍对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和自己对话。

  好书总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读不下来不是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领域,我计划自列出一个三年规划书单。把要读的书籍分类,并且提示自己如何去读。对话阅读不一定是精读,不要把每一本都看做那样的方式阅读,那样太累,太慢。以诗词阅读为例,自己通过阅读,就要与诗人对话,你可以找几本相关的诗词赏析类的书来做参考,最好有名家评点的。他们的评点很重要,那也是对话。这种对话我们首先可以作为一个聆听者,然后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看是否能和作者进行一次交流。这样我们就在进步,因为聆听是对话的前提。此类书不宜贪多求快,比如诗歌类的辅助要有中华书局的《唐诗三百首集注》,唐圭璋编的《宋词三百首签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要花很多时间的,但是却不一定要全部深究一遍的,我们毕竟不是专门搞诗词研究的。但这是专业书籍,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阅读原典,只有一切都从经典开始,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让自己的思考不断深邃。古今中外许多这类的书籍,有些是要硬啃的,既然要硬啃就要啃硬的,为什么这样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书籍带有发散性质。而且在他们周围有许多注解对话的内容供我们参考,我们可以在读一本的同时参照阅读其他相关的书籍了,这种发散式的阅读,是最高效的。我在做的列书单计划也是一次考验,筛选过程是需要思考的,需要对话。任何一个过程,我们自然要朝着目标去努力,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最后做到了,而是是否有了进步。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句话是,既然是对话 ,就不是自言自语。既然是对话,就要假设一个对话人。人在孤独的时候不愿超前走,但是,如果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智者,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因为好书总是让人心智洞开而不知疲倦。

阅读与作文 篇6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四、 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首先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阅读与作文 篇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生活离不开书。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每天在学校面对着教科书,有些人难免觉得无聊,但对课外书的爱拦都拦不住,总要挤出那么一点时间来读上一两篇。我虽然没有每天都读课外书,但不代表我不热爱课外书。回想那些读书时候的趣事还真不少……而印象最深的确实初一的时候……

  初一的学习还没有初二的紧张,而且每天都有一节自习课,每天的自习课足以让我完成大部分的作业,意味着我晚上可以多出一些时间去读读课外书,放松一下。晚上回到家,随意的拿起一本书便开始了阅读,不一会儿,便入了迷……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近看,街道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白花的全是水,简直成了一条流淌的河,上面争先恐后地开放着无数的水花;远看,楼房和树木都是模模糊糊的。风夹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着。路上行人刚找到一个避雨之处,雨就劈劈啪啪地下了起来。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的一样,看那空中的雨真像一面大瀑布!一阵风吹来,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读着读着,我的耳边仿佛传来了打雷声,风声,雨声……那一瞬间,让我感到暴风雨真的到来了!不知怎的,我突然走了神,又突然想到阳台上晾的衣服,便冲出房门,穿过客厅,拿起衣杈,二话不说的开始收衣服,正在客厅的妈妈叫住我,连忙问我怎么了。这时,我看了看阳台外,一滴雨都没有,又想起我看的那本书才恍然大悟,是我看的太入神了。一旁的妈妈知道原因后,捂着肚子哈哈大笑,想想我刚才的举动,让我自己都哭笑不得。经历了这件事后,我便发誓我不要在晚上看书了,不然又发生了那样子的状况,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不过现在仔细想想,那个时候的我还挺好笑的,居然可以入迷到这样的程度,可能是那本书写的太好了,太生动了吧,以至于让我痴迷。现在再读却没有上次那样入迷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总是分心,可能是心中杂念太多了吧。初二了,时间变少了,阅读的机会少了,心也静不下来了,虽然我读书入迷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但我还是想回到从前,因为那个时候的我才是最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