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乐的发展春天作文

时间:2022-01-28 14:08:34 音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京剧音乐的发展春天作文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戏曲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声腔艺术的创新上。京剧艺术就是在融合各兄弟剧种声腔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京剧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仅从乐队编制的嬗变就能一窥其声腔艺术发展的端倪:从最早期京胡、弦子、鼓、大锣、小锣的简单伴奏模式逐渐增加了月琴、铙钹;从梅兰芳大师开始,又增加了京二胡;到上世纪50年代,又增加了秦琴;从《赵氏孤儿》创演开始,乐队又增加了大阮;“样板戏”排演时期,为了提升音乐感染力,在传统京剧乐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部分“洋乐”。上世纪70年代末,在恢复传统戏时,京剧乐队又稍作调整,以中阮代替了秦琴。这种乐队建制和伴奏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京剧音乐的发展春天作文

  进入新时期以来,京剧艺术从业者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断探索前行,创作了一大批新剧目。然而,京剧乐队伴奏模式发展方面并没有超越前人,最多是采用“样板戏”的伴奏模式,虽然音乐厚度有了,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音乐节奏控制得比较死,京剧三大件不突出,流派特色不突出。近几年来,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到各地调研,发现各地方剧种都在思考乐队的建设,特别注重加强音乐的厚度,加强伴奏的效果,在乐队改革方面走在了京剧的前面。

  京剧艺术家和有识之士一直关心京剧艺术的发展,在近10年研究京剧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以传统京剧乐队为基础,根据各行当的唱腔音乐特点,适当增加民族乐器,强化伴奏效果的改革思路。具体来讲,就是将京剧乐队进行了加强——除了京胡、月琴各一把外,还包括4把京二胡,2把三弦 (一大一小),2把大阮,2把中阮,1把秦琴、琵琶、笙。这种做法,首先是考虑突出中国风味、民族风味,再次是为了增加音乐的厚度和张力。为什么京胡和月琴没有调整呢?第一、京胡是领奏,是乐队的“神儿”,不能变;第二、月琴作为重要的弹拨乐器,最主要的指法是右手的轮和搓,如果增加则演奏手法很难达到完全一致,会让人感觉“打架”;第三、强化训练,要求其他文乐演奏员的技法一定要统一,避免破坏了整体音乐形象。在国家京剧院承担的传统经典大戏《龙凤呈祥》的排演中,我按照改革的思路对乐队进行了加强,效果比较理想。首先音乐厚重了;二是突出了行当的声腔特点:老生更加脆、亮,旦角更加柔美。如果说还有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音乐唱腔没有配器,基本上还是大齐奏。

  去年10月,经过多方论证、周密安排,首都京胡协会组织了一台“京剧音乐会”,既展示了京剧乐队的历史,又对京剧乐队的发展进行了前瞻和实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京剧乐队改革的效果。 “京剧音乐会”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集中展示了京剧乐队的发展;第二板块,在没有配器的情况下,比较传统乐队和加强版乐队演奏效果;第三板块,通过配器和加入民族管弦乐队,展示京剧音乐的独特魅力,指出了京剧乐队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举办这场音乐会,重点在于展示创新成果。经过创新,京剧乐队的演奏音色更加丰富,音乐张力加强,突出了民族乐器的音乐特色,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和尝试。特别是第二板块的设计,独具匠心,是这场音乐会的中心,通过对传统京剧乐队与加强版乐队演奏效果的直观对比,揭示京剧乐队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实施性。这次京剧音乐会办得非常及时,是对京剧音乐人的鞭策,对京剧乐队创新发展的推动,这种意义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得到具体验证。

  即将于1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春京剧晚会,以更强大的阵容来展示京剧音乐改革创新的成果,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李祖铭)

  京剧的乐器

  单皮鼓 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它乐器,合称鼓板。由打单皮鼓者兼管。

  堂鼓 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形制大小不一。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鼓。木制框,面大底小,两面蒙以牛皮。奏时架于木架上,以鼓棒槌击发声,声音较堂鼓低沉雄壮。用于战争场面,能加重气氛;有时也用于旦角唱反二黄的伴奏上(轻打);亦用于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为《击鼓骂曹》和《战金山》等剧中的专用鼓。

  大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0公分,有锣门(即锣心,直径约10公分的圆平面)、锣边(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小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余公分。奏时左手食指、拇指掐锣边,右手持锣板(长约17公分的竹片),以锣板下端侧面斜棱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发音清朗。多用于文人、女性或诙谐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锣、揣锣、打边等。

  钹 又名铙钹。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l/2,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初出印度,后传至中国。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在大锣和小锣中间加强节奏,并起联系作用。有时也代替大锣配合某些动作。

  铙 钹之大者称铙。又名大铙,或大钹。形体比钹大而厚,故音量也较大。例如武戏《铁笼山》中姜维起霸,用以配合,声势更为壮大。

  小钹 又名镲锅或镲锅子。形制最小,多用于配合剧中武人“走边”的动作,故又名走边钹。

  齐钹 打击乐器。厚薄约有钹的1/4。又名水镲、普钹、宫钹、水钹、荷叶。京剧常用于跳加官,故又名加官钹。在配合唢呐曲牌时,作为节奏(节拍)的标准。

  哑钹 亦名吹打钹。打击乐器。形似大铙而小,径约半尺余。京剧常用于唢呐曲牌,以按节拍。

  碰钟 打击乐器。又名撞钟、星、星子。铜制,形如酒盅,以两钟碰击发音。用于青衣唱的反二黄里(如不以大堂鼓伴奏,即不用),唱腔中随板作节奏,过门里随鼓打花点子。也用于和其它管弦乐合奏的曲脾里面。

  云锣 打击乐器。又名十面锣、九音锣。由10个固定音高的小铜锣,按照音阶的高低编成一组,放在特制的木架上,专用于合奏的曲牌。

  汤锣 打击乐器。又名堂堂、小汤汤。形如小碟。有时用于管弦乐合奏的曲牌里,敲击时打闪跳式的节奏。

  京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二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径约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

  小三弦 拨弦乐器。三弦之一种。京剧界习称南弦子。在曲调中起节拍作用。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月琴 拔弦乐器。发音清脆明亮,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笛 横吹管乐器。常用者有梆笛和曲笛两种。梆笛常用于梆子戏伴奏;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剧。梆笛型体小,音色清脆;曲笛型体大,音色醇厚。笛是京剧吹奏曲牌的主乐器。

  笙 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能奏和音,吹奏时声音清颤柔和,常与笛配合伴奏。

  唢呐 簧管乐器。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时侵子上装一芦哨以发音。侵子形似葫芦;木管形似竹节,上细下粗,开八个音孔;碗子即铜制扩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动。唢呐有各种尺寸,名称也不同,大者名喇叭、大吹,小者名海笛、小青。京剧中常用的除大唢呐外,还有6寸以下的海笛,又名小唢呐,发音尖而内亮。唢呐在京剧中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以及群吹曲牌时作伴奏。海笛常用于武戏中伴唱昆曲。

  挑子 吹管乐器。由两节长喇叭筒组成,上节比下节细,形似大号。发音简单,仅61两个音阶。京剧舞台上用以增强气氛。大将起霸,罪犯行刑,均常使用。亦用作马嘶效果。演出开始前,紧接吹台,吹奏挑子;大轴子戏唱完吹奏挑子,表示散场。称为挑子起、挑子落。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尺字调,相当于今之C调;小工调,相当于今之D调;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可能是4字调的谐音),相当于今之降E调;六字调,相当于今之F调;正工调,又称五字调,相当于今之G调;乙字调,相当于今之A调。

  所谓上、尺、工(小工)、凡、六、五(正)、乙,这七个调门或称音调是以我国传统戏曲记录曲调的文字谱,即工尺谱中的七个音符来命名的。按现行简谱来对照,相当于阿拉伯数字为音符的1、2、3、4、5、6、7七个音符。因曲笛中各音调的定调都是以小工调为基础,要看各调中的"工"音(即3)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什么音,就定为什么调名。例如正工调中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五"音,所以称五字调,又称正工调;凡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凡"音,所以称为凡字调,又称趴字调;乙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乙",所以称为乙字调,以此类推,遂形成上、尺、工、凡、六、五、乙这七个音调。由于现在通用简谱或五线谱,尤其是大演样板戏的时候,京剧与西洋乐队联袂演出,六字调,小工调的叫法就更不时兴了,所以现在都以CDEFGAB这七个英文字母取而代之了。

  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京剧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黄”和“西皮”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尖锐、华丽,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二黄四平调]、[西皮娃娃调]、[西皮南梆子]、[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京剧音乐常识——西皮

  西皮二黄,又称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是京剧的主要唱腔。

  “西皮”唱腔是京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之一,源自秦腔、汉调。它的演唱用胡琴伴奏(个别有用唢呐的),胡琴定弦为“——3”弦,即里弦,外弦3。“西皮”唱腔一般是眼(弱拍)起板(强拍)落,它的上、下句均有较为固定的落音,如生角上句多落在“2”或“3”音上,下句多落在“1”音上;旦角上句多落在“6”音上,下句多落在“5”音上。

  “西皮”唱腔板类多样,曲调丰富,具有表现多种情绪的演唱功能。由于它的曲调高亢爽自,音的进行可以有较大幅度的跳跃,所以一般适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如《辕门斩子》表现杨延昭的激怒心情,用的是“西皮”唱腔;它的曲调也可以做平稳行进,表现平静舒展的情绪,如《失街亭》诸葛亮叮嘱马谡时,唱的是“西皮原板”。

  “西皮”有所谓“反调”,即“反西皮”,胡琴伴奏也用“——3”弦。“反西皮”唱腔上句多落在“1”音,下句多落“5”音,生、旦相同。“反西皮”板类较少,旋律多下行,适于表现悲伤情绪,如《西厢记》崔莺莺因母亲赖婚而伤心,唱的是“反西皮二六板”。

  “二黄”是京剧唱腔另一个主要曲调,也多用胡琴伴奏(个别有用唢呐的),用“5——2”弦。“二黄”唱腔上句生角多落“1”音,旦角多落“1”音;下句生角.多落“2”音,旦角多落“5”音。它的板类也很多,曲调也富于变化,具有表现多种情绪的演唱功能。由于它的曲调较为平稳,音的行进起伏较小,适于表现沉稳庄重的情绪,如《二进宫》的宫廷辩论,唱“二黄”。“二黄”曲调又可做较大幅度的跳进,以表现凄凉悲惨的情绪,如《逍遥津》汉献帝感叹朝廷不幸时的唱段。

  “二黄”也有“反调”,即“反二黄”,胡琴伴奏用的是“1——5”弦。它的上句多落“1”或“5”音,下句多落“2"音,生、旦相同。“反二黄”唱腔的曲调音域广,更富跳跃性,擅长表现凄惨壮烈情绪,如《李陵碑》中杨继业临死前的大段唱腔,就是“反二黄”。(安志强)

  京剧中的韵白、京白与方言

  念白在京剧里是很吃重的一门功夫。京剧念白可分为韵白、京白和方言三大类。

  韵白采取湖广语音加以美化,稳健庄重,韵味浓厚。因为、京剧的主要声腔西皮、二黄最初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从而在吐字归音上,因循了湖广音的念法。

  老生戏中以念白吃重的剧目有《四进士》《甘露寺》《追韩信》以及《三审》(《审潘洪》《审刺客》《审头刺汤》)等。剧中念白慷慨激昂,流利酣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如旦角戏《宇宙锋》里“金殿”一场,赵艳蓉怒斥秦二世的罪行,字字千钧,气势磅礴,充分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反抗精神。

  京白以北京语音为基础,活泼俏皮,通俗易懂。多用于小生、小旦、小丑戏中。如《金玉奴》《花田错》等。架子花脸也偶尔用几句京白,显得人物直爽、憨厚并富有幽默感。如《辕门斩子》中的焦赞,《李逵探母》中的李逵。

  方言是吸收了地方语言,加以夸张而成的。如《金山寺》的小沙弥念苏白;《狮子楼》里的大公和《武松打店》里的大解差,念白用山东口音。《徐良出世》里的徐良则采取了山西语音。

  近代历史剧《火烧望海楼》中的劳动妇女崔大脚心直口快,爱憎分明,敢于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斗争。她的念白用天津话,点染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京剧音乐的发展春天作文】相关文章:

春天是小孩的发展的开始作文08-19

京剧人生作文09-08

描写京剧的作文09-21

京剧芭蕾作文09-18

春天音乐剧作文09-10

春天音乐会作文10-05

春天的音乐会作文10-26

关于京剧的作文201808-25

京剧的由来英语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