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3-08-19 17:00:50 习俗 我要投稿

家乡的习俗作文3篇【集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习俗作文3篇【集合】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在红红火火的喜庆的气氛中,春节来到我们身边。看,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春节真热闹啊!

  清晨,不管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新衣。小孩子们一大早就约上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大人们则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年货,准备着晚上的盛宴。

  我的家乡在崇明,节前开车回家,一路彩旗飘飘,大红灯笼高高挂,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写着节日的祝语,家家门上都挂着朱红的对联。

  回到家后一家人便忙开了。妈妈一边贴对联,一边告诉我对联的寓意;奶奶在打扫卫生,我呢,则在贴着“福”字。我搬了张椅子正准备贴,爸爸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要倒贴,就是福到的意思。”爸爸又补充道:“春节贴福字有吉祥,喜庆的意思。”我听了心想:中国的春节真是有趣啊!

  下午,大人们更忙,许多亲朋好友如约而至,大家有的.招呼客人,有的准备团圆饭,所有大人都想包掉更多的活。我跟在大人们后面,好奇地观察这一切,我一会问这问那,一会儿碰这碰那。

  我指着一块圆圆的上面镶嵌着红枣、蜜饯、核桃仁、桂花、瓜子仁的糕问奶奶:“为什么要吃糕啊?上面还添加了这么丰富的配料?”

  “这是崇明糕,每年都要吃的。”奶奶说,“吃崇明糕意味着团团圆圆。”

  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除夕夜真是热闹。厨房中弥漫着香味,桌上的菜更是数不胜数,琳琅满目,人们看了便谗涎欲滴。大家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丰富的年夜饭,我心情十分激动,站了起来,举起杯,大声地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我们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说罢,一挥手,一扬头,杯中的饮料便落入肚中。

  餐桌上有说有笑的,充满了过年的气氛,屋外烟花在空中绚丽的绽放,红彤彤的,又大又圆的灯笼红火而美丽,整个地区像是办喜事。小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烟花别提有多美了。

  家乡的春节与众不同,春节那特有的热闹、气息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爱那特有的味道。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家乡的习俗沙井位于深圳西部,面临珠江口,南通福永、宝安机场,东连公明,北接松岗,西北邻东莞长安、虎门。沙井也有许多自已习俗。20xx年起,每年都由市、区政府主办举行沙井金蚝节文化活动,金蚝节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盛大井幕式,文艺演出治动,品食蚝宴活动,沙井蚝景点一日游活动等,这就是沙井的金蚝节。春节俗称过年,沙井人在每年冬至过后就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春粉和炒米磨面,这要看家庭经济和人口多少而定炒米和春粉的数量。沙井人做炒米饼很讲究,称为“挞”饼。“挞”饼邯天把邻近的亲戚和邻居好友的中、青年妇女和姑娘请来,围在一起“挞饼”,欢声笑语交杂着“挞”饼的声音,场面颇为热闹。每家人“挞”饼一般都在当日“挞”完。饼的材料一般是炒米粉、黄糖、花生仁等。除夕(月大为三十,月小为廿九)的.前一天,沙井人在香港成家的儿女,都在这天回乡与父母团聚吃团圆年饭,并于当天回香港。年初一至年初三,每天都要点香烛拜神烧鞭炮。

  年初一大清早,儿子、媳妇、孙儿捧着全盒,有糖果,瓜子,桔子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红包(利是)。沙井人给秉朋戚友拜年,除了年初三少见一些外,其他日子都可以去拜年。新年期间舞狮队出动到各村参拜、观看并进行武术表演。这就是沙井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家乡,是梦想的摇篮,是温暖的港湾,也是童年的乐园。我永远忘不了那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味道,还有那泥土淡淡的清香。

  小时候,记忆里的家乡是天堂。在那里,我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着。累了,可以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休息;饿了,可以吃奶奶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渴了,可以喝那甘甜的泉水。那时候,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觉得可以在那里待一辈子。长大了,又觉得家乡是个“魔法”盒子装满记忆的盒子,每次回到这,都能勾起儿时温馨的回忆。不过,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元宵节时的迎龙灯(俗称板凳灯)了。

  龙,是吉祥的化身,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龙灯,顾名思义,就是把灯放在用纸糊成的“龙”里。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所以,龙头就属最重要的部分了,要选在正月初八进行。先是准备材料,因为整个龙头是用毛竹加工过后扎成的,所用的毛竹也是有讲究的,去砍的人叫“偷”,砍好后要放鞭炮,同时边上还要放点象征意义的“礼士”(红包)。龙头做得高大威武,两只眼睛大如灯泡,嘴如脸盆,口里还含着一颗大龙珠,头上插满了彩旗。背龙头的人要经过精挑细选,年富力强,一点儿马虎不得。中间的“龙身”,就是用一块块木板接起来的,每块木板上都插着两支蜡烛,最后用灯罩罩上,如果人越多,“龙身”自然也就越长,不过迎起来也越困难。最后就是龙尾了,有的用鱼当尾,意欲年年有余的意思。

  迎龙灯,是一个很传统的习俗,农民伯伯为了一年的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平平安安,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间都用这样的活动方式来祈福。所以,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远远地便听见了那锣鼓声,响彻云霄。那喜气洋洋的气氛,至今也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时的我可真开心,牵着由外公给我做的兔子形状的灯笼满大街跑,龙灯去哪,我也跟到哪,即使小脸和小手已冻得通红,也不放弃,继续追赶着。

  记忆中,一条“龙”要去许多地方,隔壁村子都要地“游览”一遍,只要看见龙灯来了,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鞭炮,“霹里啪啦”地响起来。大街小巷也都围满了人。最好看的,就是转圈了,在平时农民伯伯用来晒粮食的`空旷的场地上,“龙”开始“跳舞”了,一圈一圈不停地在展现它那婀娜多姿的身体,龙头在里,龙尾在外,当整条龙围成一个圆时,突然中间一串鞭炮响起,锣、鼓等乐器也加快了节奏,这时看见龙头高高抬起转了一个身开始从里向外,这就是俗称的龙翻身,速度也加快了,这时整条龙一圈高一圈低相对而行,煞时好看,当龙头出来后,龙尾乖乖的往里钻了,慢慢的,龙尾越来越靠近中心了,又形成了一个圆,听大人们说这样意喻团团圆圆。

  夜渐渐深了,可“龙”还在四处转悠,我却玩累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刚进家门,就飘来了一阵香味,原来是奶奶把夜宵给烧好了,那就是我最爱吃的—粉干。深泽的粉干,那可是名副其实、味道一绝啊。吃起来爽口,而且很有弹性,煮久了也不会糊。小时候的我,经常吃这个,每次端着小板凳,把碗放在板凳上,自己蹲着吃。而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种熟悉而陌生的味道了。

  乡土上,一个个脚印来来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代的变迁,以前的土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座座楼房也拔地而起……长大了我们守着的是那片自己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我们得留住乡土的记忆,别让它溜走,让它在我们的脑海里永远、永远……

【家乡的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1

家乡习俗作文精选02-02

家乡习俗作文02-01

家乡习俗的作文12-10

家乡习俗作文06-22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6

家乡的习俗精选作文01-28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7

作文:家乡的习俗01-28

家乡的习俗的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