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作文

时间:2022-09-04 19:10:59 心理 我要投稿

有关心理的作文汇总九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心理的作文汇总九篇

心理的作文 篇1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挑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一个盛满豆汤的壶。他不慎跌了一跤,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而这位老农爬起来后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这时,一个人匆忙跑过来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壶摔碎了吗?”“知道。”老农说。“那你怎么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呢?”“壶已经碎了,豆汤也流光了,你说我能怎么办?”壶摔碎,豆汤流光固然可惜,但毅然决定放弃无用的东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学会放弃。

  当你考试考得很不理想时,你不要过于悲伤与烦恼,不要因此而产生心理负担,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从而一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其实,你根本不值得这样,你应该放弃思想上的包袱,调整自己的心态,化悲痛为力量,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实,放弃思想包袱,就是下次考试能考好的前提条件。如果你在下一次考试中考得十分理想,那你一定要放弃骄傲的思想包袱,这样你才能做学习上的常胜将军。

  不仅在学习上如此,在生活中你也应该学会放弃。在生活中,每个人往往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愿望,这些愿望也许是你对生活的过高要求。假如你的父母能力有限满足不了你,他们便会觉得对不起你,进而自责,这样,他们就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如果这样,你还不如放弃这些不切实际的追求,让你和你的父母都能轻轻松松地生活。

  人,应该把一些破的“壶”扔掉,卸下“思想包袱”“精神负担”,轻装上阵。我们既要善于获取,又要善于放弃。

  专家点评:

  本文短小精悍,论述清晰。“人,应该把一些破的“壶”扔掉,卸下“思想包袱”“精神负担”,轻装上阵。我们既要善于获取,又要善于放弃。”语言精炼而又生动形象,充满激情,令人振奋。

心理的作文 篇2

  心理课每周只有一次。这节课,心理老师会教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生气时该如何调整情绪。每节课还会播放一些简短的小视频,告诉我们视频中主人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因为黄老师的心理课,同学们上完后都觉得身心十分愉悦,所以都十分喜欢心理课。

  心理课是在第四节,第四节课是要做眼保健操的。我正想着今天会上什么内容呢,班主任老师进来了,但手中一本课本都没有带。

  我有些生气,又有一点开心,生气的是班主任老师可能会抢了心理课,高兴的是,老师没有带课本,应该不是上语文课。但是做完眼保健操,老师平静的一句话,把我击到了谷底。

  “请同学们拿出语文练习册。”

  说着,语文老师顺手拿起了桌子上他的语文练习册,原来这个语文老师早就把练习册准备好在这了,怪不得没有拿书。

  这个班主任,不光其他课要剥夺,就连每周只有一节的心理课都要剥夺去,太可恶了,而且这心理老师怎么这么好说话呢?说把心理课给班主任,就把心理课给班主任了。

  心理老师也是,就在我们心情最紧张,快被作业山压倒的时候不出现,却在开学我们心情比较放松的时候,不停地教我们怎样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结果我们跟着班主任老师写了一节课的语文练习册,手都要写断了。

心理的作文 篇3

  中国有一句话:“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句话在今天想来,真有些奇妙。先人们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在今天就变成了“人生已满百,又怀千岁乐”。今天我们这些话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经历千年之交这一刻是幸运的。人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经历百年与千年的交替,对于地球队上的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站在百年的交点之上,同时也站在千年的交点之上,是不是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呢?是不是就算是幸福了呢?

  结论也许是没有的。最近媒体上常有人说,现在心理有问题的人比例越来越大。预言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最吃香的几种职业里,心理医生就是其中一种。意思就是,有很多人已经不正常,而且,还会有很多人将不正常,百年千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对于日常生活来说,这一切都是一晃而过的,交替之日这一天过了,人们该干什么还是得去干什么。永远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连时间也只是一个心理的概念。

  世纪与千年之交过去之后,人们还是要面对自己的问题。幸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寻求幸福是漫长的一生要做的事。人类存在的历史比这“公元”的两千年要长得多。两千年前的人类用什么来当作节日呢?他们用季节的变换来庆祝!

  时间像一条长河,我们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和去向,只有人的心灵深不可测。时间的规定给历史学家的研究带来了方便,对心理学家却于事无补。虽然所有的学说最终都是与人有关,但对于那些从事于人类心理研究的人们来说,人类的心灵无啻于一个黑洞!他们毕生的时间被这个黑洞吸进去了。

  时间值得人们注意,但赋予时间以意义的人类心灵更值得人们去探索。千百年来,许多智者都试图钻进这个黑洞去探寻其底部。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开始,他们用哲学的思想来思索人类心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提出“心为身之本”,似乎已经接近问题的关键部位。十八世纪的康德表述的理性主义,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是一个促进。英国的夏洛克不相信思维的力量,他的经验主义强调后天经验的作用。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解释心理问题。接着是穆勒等人用生理学来对心理进行分析。直到1897年,法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才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说,人类明确地关注自身心理问题的历史才仅仅一百二十年。冯特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像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他因此而被人们认为“心理学之父”,他所建立的生理心理学被人们称作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其后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的“自我”、“本我”、“超我”早已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一大批文学青年们的口头禅,但那时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人类创造了很多东西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同样也创造了很多东西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所谓的世纪之交也是人们对自身需求的一种创造,而这种需求的本身也是人们对人类心理可能性的发掘和创造。人对旧事物的厌倦和怀念,对新事物的期盼和惶惑,这种不安与紧张的复杂心理,使世纪之交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

  现在,只要是会说话的人,他都可以或自豪或感伤地说“我是上个世纪的人呵!”但这并没有说明什么问题。走进新的世纪,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二十一世纪的自己和二十世纪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有钱的人继续有钱,忧心忡忡的人继续忧心忡忡。新的世纪并不是天堂,正如旧的世纪并不是地狱一样。当狂欢的日子过去之后,人们会发现,所有的变化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就像大家都已经知道的那句似乎是针对下岗的公益广告语一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就这么一回事!

  现代心理学业已经建立了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以及生理科学观。但这还不够,就像医学不断发达却并没有使人类永不再生病。科学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不能保证人们就永远理性、永远不再愚昧。穿上一件新衣服并不说明过上了一种新生活。在二十一世纪里,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人们要更加努力才能追赶上去;人生也越来越复杂,心理学的研究更重要,也更困难。

心理的作文 篇4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灰蒙蒙的早晨,有一个年轻人去公园散步。他非常苦闷,因为今天早晨他丢掉了工作。他想不明白,自己也算称得上是业务骨干,怎么会被老板辞退了呢?他望了望那阴沉的天空,正当他认为是这糟糕的天气给他带来了霉运时,刚巧一位过路的老人听到了他的话,于是停下来轻轻的对年轻人说:“天气好坏无所谓,只要心中有阳光就行了。”年轻人不解:“天气不好,心中怎么会有阳光呢?”老人慈祥的笑了笑,低头不语。年轻人这才发现他是位盲人。

  他说:“如果你能够看见,就不会再这样认为了。”老人听后很不舒服,他只是淡淡的说:“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我的心中一直充满了阳光。我的每一天都在太阳的照耀下度过,不管是刮风下雨,也不管是白天黑夜,我心中的阳光从未中断过。”说罢,老人便用一根木棒在地上摸索着走开了。年轻人愣在了那里。从这以后,年轻人的心中也有了一缕阳光,最终事业有成。

  毫无疑问,是老人的一番话提醒了年轻人,使他豁然开朗。的确,就像老人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缕永不中断的阳光。

  如果你的心中没有阳光,就算周围一片光明,你往往也会感到灰暗;如果你的心中盛满阳光,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希望。在我们做事失败的时候,心中若是有一缕阳光,那么,寒冷就不会将我们带到绝望的边缘,悲伤也不会把我们带进孤独的深渊。因为我们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的失败是为了迎接下次的胜利

  没有人会拒绝心灵的阳光,因为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进取的动力,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在绵长的人生之路中,即使荆棘丛生,挫折滞前,我们也应无畏地挑战它,不轻易言败。只要心中有阳光,胜利终会属于我们。“拨开云雾见月明,”世界上最壮丽的风景不也潜藏在绝境之后吗?

  留一缕阳光在心中,世界会亮在眼前。那时,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也是很美的。

心理的作文 篇5

  在当今的社会,心态平静只能是一种境界,谁不想过一种小资生活呢?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之余来一杯清茶,一个躺椅、一本书,多么悠闲!多么惬意啊!

  可是现在社会办得到吗?我们的父母老了,他们甚至不认识表、不认识回家的路,现在正是需要我们赡养的时候!我们会置之不理吗!他们住院了,难道我们心态平静的了吗?孩子学习需要我们帮助!现在哪是孩子学习,都是家长的任务!帮助他背诗、默写、讲数学题等等,哪方面没复习,成绩下降老师还要找家长谈话!心态平静的了吗?房子还贷、需要我们挣钱!现在的职场竞争大,同事之间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比学赶帮,心态平静的了吗?我们不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邻居、同事、朋友,这家搬了大房子,那家孩子考了重点高中、哪怕谁换了高档手机,人们都得夸赞半天,这些都是无形的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再加上身体的有形压力,一起挤压一个人,人们再想图内心平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

  我们都是平头百姓,没有“李刚”那样的父亲,也不是“高富帅”,我们只有靠自己打拼,资质浅薄,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今生有幸找到了精神慰藉,那就是书,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认识了世界上还有许多境遇不及我们的人们!这也是“阿q”精神啊,人们有时是需要阿q精神的!

  虽然我们是草根,但我们不要妄自菲薄,看扁了自己!我们追求的是内心平静,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正如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们没有带来什么,更不会带走什么,我引用一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生命,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他不因没有孝顺父母而悔恨!也不因没有养育孩子而羞愧!当他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我全部该经历的生命都经历了,我一辈子对的起作为人的一撇一捺!这样的评价也就够了!

心理的作文 篇6

  我呆呆地在椅子上,心理像打鼓一样,翻来覆去地想着:我为什么要打他,把他打成了那样儿,老师会知道吗?我心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害怕。我再也坐不住了骑上车子又来到了电影院门口的大树旁,偷偷地那片空地,刚才发现的事又浮现在眼前,人已经走开了。

  回到家里,我的心理,更是忐忑不安,生怕会出现什么恶果。我躺在床上,拿来一副扑克,开始为自己算起卦来,把明天可能发生的事,都寄托在小小的纸牌上。

  到了晚上,我还是睡不着,一闭上眼睛,白天发生的事又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我忘掉它,可是怎么也抹不去。我开始设想明天可能发生的事:老师真的会知道我把他打伤了吗?你呀,你呀!真愚蠢。老师找你,家长找你都应该,也活给该!谁让你干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本来也是可以避免的呀!

  漫长又难熬的夜终于过去了。清晨的天气不像前几天那样晴朗,太阳躲在了黑云的后面,风也更大了.我强打起精神背起书包,拖着不愿挪动的步子向学校做走去。

  到了学校,也跟往常一样上自习。看看同学们也都跟往常一样,我心理开始踏实了点。不一会儿,老师走进教室,我的心又剧烈地跳动起来。“通通”老师招呼了一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来帮我整理一下作业。”哎,一场虚惊,莫非平安无事了?“当~当~当”,一阵敲门声。老师推开门出去了。我一边整理着作业,心理一边祈寿。再看窗外,一片片从乌云中落下来。“通通!你出来!”老师的神情不对,语气也不对。天气变得更可怕了。我预感到事情的不妙,振作了一下,走出教室。预料中的事终于发生了。“这就是通通。”老师向我面前一个中年男子介绍。男子听了以后说:“昨天下午打了我家处处的是你吗?”“是。”我回答。老师的脸色变了,稳了稳,让我讲出了事情的经过。我把打架的原因,过程向老师和哪位家讲了一遍。眼泪在眼圈里转了几圈落了下来。老师的脸色更难看了,我的心“坪坪”地跳的更快了。老师替我当住了家长那来势凶猛的“进攻”,还在家长面前一再表示歉意。我当时觉得自己变小了,一种羞愧我无地自容,脸在发烧,滚烫。

  老师对我说:“你已经成为大孩子了办事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对于这次打架你应该好好想想。”

心理的作文 篇7

  成熟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年龄主要是生理成熟标志,不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成熟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是察颜观色、八面玲珑,不是见风使舵,老奸巨猾。

  成熟是面对诬陷不会丧失自信,面对恭维也不会飘然自傲。对诬陷和恭维,都可以像对灰尘一样的轻轻拂去。

  成熟是面对无理取闹也能从容,沉着,面对突发事件也能镇静,稳重,每临大事有静气。

  成熟是同村夫交谈也保持谦恭之态,陪王侯散步也毫无陷媚之颜。

  成熟是住在茅屋草棚也不会觉得没脸见人,住在琼楼玉宇也不会感到身价倍增。

  成熟是在背后讲过的话,也能公之于大庭广众。

  成熟是他人的爱憎喜怒左右不了自己的正气和情绪,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成熟、是视生命和权力为责任,而不是视生命和权力为实惠,对亲人,对同事,对工作和对社会更加牵挂,更加负责,更加珍爱。

  成熟是爱,宽容。宁静和淡泊越来越多,也是恨、狭隘、浮躁和张扬越来越少。

  成熟是即使灾难降临也勇于咀嚼苦果,即使成了命运的宠儿也不会忘乎所以。

  成熟是荣辱不惊。去留无意,惨遭失败也敢于从头再来,功成名就也能从零做起。

  ……

  成熟不是没有失误,不是完美无缺,而是不刺眼的光辉,是恰到好处的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坚持不懈地提高修养,坚持不懈地向着成功的人生挺进。

心理的作文 篇8

  无论是大比赛还是小比赛,想必大家多多少少也经历过几次比赛,而我认为,在比赛时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如果你暂时领先,千万不能骄傲,如果你暂时处在势,也不能自暴自弃,要想办法击败对方。

  我就有一次亲身经历——一次乒乓球比赛中,我是第一个上场打球,而且我是慢热型的,根本还未找到球感,就在不知不觉中输了两局了,只要再输一局,我将与奖牌无缘,一个月的努力都将白费,一想到这些,我心中的希望之火再次燃烧了起来,慢慢找到了球感,扣杀和旋球也接连成功。我扳回了一局,扳回了两局。霎时间,来到了最后决胜的时刻,“十比十,由杨才逸发球”“十一比十,由李四发球”“十二比十,杨才逸获胜“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无以言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我凭着高超的技艺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举夺得了冠军。

  赛后,我才真正知道,心理素质有时比高超的技艺还要重要。

心理的作文 篇9

  甲:炼铁需要矿石,酿酒需要粮食,一切物质生产都离不开原料。精神生产虽然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但同样需要一个以“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儿童作文,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材料。没有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从谈起。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问题吧。

  乙:好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米也是无法做饭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儿童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他们害怕写作文,原因是什么?不少人说:“没什么可写的。”到了作文课上,这些孩子就两眼盯住天花板,皱着眉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来。没有作文材料,这个作文的确是没法写的。

  研究作文材料的来源,探索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提高他们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有现实意义。我想,老师们对这一问题一定都很关心,很感兴趣。

  (一)儿童作文反映的是儿童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甲:作文的材料从哪儿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早已做了明确的回答:人的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作文是其主体——儿童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的记实叙事,还是主观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

  乙:记得南宋朱熹有这样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池塘明净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同源泉,文章是溪水。如果把作文比作蓄水的池塘、溪流,那么在作文这个池塘、溪流里要想贮满清清的活水,则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涌来。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在儿童生活的海洋里可供他们作文的材料真是太多了!

  甲:不错。但是,问题在于,客观现实为儿童作文提供原料,而原料不会自动地变为文章。客观现实反映到文章中必须以人的心理为中介。一切生活现象都必须转化为人的心理现象,才能体现到文章中来。

  乙:这就是说,生活为儿童提供了写作的原料,但要使原料变为作文,还必须经过主体的汲取和加工。

  甲:是的,从实质上说,儿童作文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儿童在作文中反映的已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他们各自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指出,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儿童作文是由搜集材料,了解事实开始的,也就是从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知觉开始的。我们经常讲的“观察”则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乙:由此看来,我们要想努力提高儿童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就必须注意研究儿童的知觉和观察,认真探讨一下,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

  (二)获取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

  甲: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人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儿童作文材料的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节口头作文课,然后再以这节课为例作一些分析吧。

  学习课文《八只小猫》以后,老师让学生带来各种小动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园的草坪上进行了一次观察、想象、作文训练——

  课堂实况 片断一

  甲:在这次训练中,陈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带来的布娃娃和小动物玩具,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

  形态各异的玩具小动物、布娃娃,这些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成为儿童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

  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众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转化为生物电脉冲,通过神经传导输人中枢,最后投射在大脑皮层上。

  乙:这第一步,从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是可以揣摩到的。譬如,那位观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学,他首先获得的正是“浑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脑袋、招风耳、滴溜溜直转的眼睛,粗壮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征。那位编童话故事的女同学,首先注意的也正是玩具小熊圆圆的`神情,小狗黄黄的动态,卷毛狗漂亮的外貌。

  甲:您说得对!

  获取作文材料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叠印”。

  客观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人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大脑对感官提供的种种信息整理、结合而产生的直接映象与以往经验中的表象叠印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表象。

  譬如,您刚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浑身棕毛、大脑袋、招风耳、粗壮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等种种信息,通过视觉感官进人那位男同学的大脑后,就被大脑整理。结合、叠印成一个玩具小动物的完整映象。

  这是一个什么小动物呢?它有什么样的个性和本领?于是,大脑就把这一知觉映象同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相对照,从而识别出来了:这是一只小熊。紧接着,以往曾经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各类小熊——动物园中的小熊,图画上的小熊,童话故事里的小熊等等在大脑里留下的种种表象,则同这只玩具小熊的映象叠印在一起了。

  乙:难怪那位男同学说这只小熊是森林中有名的“大力士”,经常帮助小动物们拔树、搬东西……显然,这时,他头脑中的这只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观事物那样,只是以一个永不变

  化的姿势、神态坐在那儿,而是变化不定的,是时而正面、时而背面,时而拔树、时而推车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甲:您分析得不错。叠印,主要就是指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类事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多次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而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印记,是具体对象多种形象信息的概括。

  乙:从陈老师课上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筛选”。

  譬如,那位编童话故事的女同学,面对色彩纷呈的玩具,众多的信息通过知觉涌人大脑。让哪些信息成为作文材料呢?她是有思考、有比较、有选择的。环绕着“为圆圆过生日”的中心,她着重抓住了小熊圆圆欢乐的表情,小狗黄黄演奏的动态,小狗菲菲、卷毛狗金金、小黑熊贝贝恬静、喜悦的神情,编了一个有趣的童话。她没有像画工笔人物肖像画那样,细致得五官俱全,发须齐备。

  甲:您分析得好。

  作文的确不同于工笔画,它无需面面俱到、处处交待清楚。这就需要作者善于筛选。您刚才讲的是筛选中的一种情况,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作者主动筛选。

  作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筛选,还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种情况。

  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映象,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是立即以

  形象记忆的方式贮进人的大脑。心理实验证明,就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映象的辉映和烘染,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冲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长期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成为库存的作文材料。

  乙:在同学们讲的童话故事中,提到了许多细节:小狗黄黄的精彩演奏,小黑熊贝贝的甜蜜回忆,小鹦鹉焦急的呼唤,熊大夫为“闹闹”打针治病……等等。看来,实际上都是他们以往知觉后留下的种种表象,经过时间的筛选后,贮存在记忆中的库存作文材料。作文时,又根据各自作文的需要被重新组合,编进了童话。

  袁老师,从您对“摄取——叠印——筛选”这一心理过程的分析中,我想,老师们一定都会深深感到:知觉、观察不仅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三)影响儿童知觉的心理要素

  甲:前面说过,知觉、观察对获取、积累作文材料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知觉的材料越具体、越直接,知觉映象越鲜明、强烈,记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就越有助于获得与作文有关的材料。

  正因为这样,为了提高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除了要探讨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心理过程,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在这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知觉定势。

  所谓知觉定势,简单地说,就是在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基本包括这几种因素:l.主体先前的经验;2.主体的需要、动机、情感等。

  儿童感知觉的经验性较强,且兼受成人教育的较大影响。同一儿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时候,其知觉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原有的经验,经验中有的,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则低。

  乙:从这一点来看陈小平老师的教例,她选择动物玩具让学生编童话故事,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玩具、小动物和童话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他们的记忆中贮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在这次作文训练中,观察、想象、描述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甲:儿童初入学时,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教育的影响,儿童逐步学会从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觉。需要产生动机、激起兴趣,动机和兴趣调动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某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事物,事物的那一部位就会被显著地凸出来,被优先地、充分地知觉。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他所知觉的许多事物是无所谓的。只有那些与儿童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儿童产生情感。只有那些被情感体验过的事物才能拿来作文。相反,没有经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则不能作文,即使写了,也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动人。

  乙:陈老师这次作文训练饶有特色,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感到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正是,她注意调动了需要、动机、情感这些心理因素对知觉的积极的影响。

  陈老师选择了学生喜爱的、饶有趣味的玩具动物,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里观察、描述的方法,鼓励学生变一种摆法,编一个童话。这对满足儿童选择性模仿的需要,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都起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儿童获取作文材料。

【心理的作文】相关文章:

描写心理的作文:时间与心理08-12

心理的作文06-17

心理的作文12-24

心理作文08-28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遐想08-09

有关心理的作文:自卑的心理10-25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700字09-07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750字08-03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650字08-03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800字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