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2-08-16 08:14:48 [第七单元]写一篇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关读后感的作文汇编八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读后感的作文汇编八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暑假里我读了《小男生杜歌飞》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阿姨,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一本特别搞笑的儿童书。书里讲了小男生杜歌飞的好多趣事,这些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熟悉又搞笑。

  杜歌飞是个活泼、调皮、热心助人的小男生,他喜欢穿背带牛仔裤,因为这条牛仔裤上有八九个口袋,他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就可以随身携带了,我也想有条这样的裤子。

  我感觉最好笑的是杜歌飞尿裤子事件。下课第一件事应该是先上厕所,但是可爱的杜歌飞只顾玩忘了上厕所,所以就发生了尿裤子事件,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

  杜歌飞又是一个热心关心班级的小男生,他热心帮助老师去搬书,可是由于下雨路上有水,他滑倒了,书脏了。他非常担心同学老师埋怨他,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原谅他了,还争先恐后的要那些脏了的书,没有怨言。

  在评选少先队员时,杜歌飞没有自信了,感觉自己一定没人选,不过还是有同学积极选了他,还列举了他的种种优点:聪明、热心、有爱心、爱动脑筋、学习好、体育、、、、、、。

  感觉杜歌飞就像是在我们班级一样,就像是在我们身边的同学一样,我喜欢这样的小男生。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听了这个名字,你肯定奇怪这"两个人"是谁吧?他们就是双胞胎兄弟马一左和马一右。

  内容的大致是:马先生订了一份晚报,里面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喜欢看的内容,马一左喜欢看故事连载。可今天,故事连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则圆梦启事,马一左也有梦想,他的梦想是当一名主持人。他将梦想寄出去以后,却一直没有回信,马一右为此感到非常气愤。为了马一左的梦想,他开始动员班级上的同学开一场演唱会,由马一左担任主持。经过同学们和马一右的帮助,马一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马一左的圆梦行动中少不了马一右的帮助和同学们的支持,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实现梦想是不能单打独斗的,需要大家的帮助。

  我也有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我觉得做好老师有两点。第一,要学好每一项课程,课后多查资料;第二,不能怯场,多跟同学交流竞选等活动积极参加。

  我要为圆梦而奋斗。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对于教师而言,其主阵地在课堂教学。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教学究竟有没有规律?影响教学的关键在哪里?这些在我们的脑海里不停地盘旋着。《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这本书的观点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教师、优秀教师到名师,其每个阶段皆有规律可循,且决定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和教学中的灵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第一节课成功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那怎么样上好第一堂课呢?《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就是赵国忠编著的关于优秀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公开课和第一堂观摩课的成功经验的一本书。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篇章: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优秀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公开课、名师如何上好第一堂精品观摩课。每个篇章又分为三个部分:理论、优秀教师教学心得和典型案例。不同的部分都能呈现“第一堂课”的不同的方面。

  我作为一个第三年站上讲坛的新教师,我就针对看的第一部分“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谈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开篇于永正老师说:“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半数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用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段话基本上说出来上好第一堂课的几个要点。理论部分分析第一堂课常见的问题有:急躁心理、紧张心理、自达心理、自卑心理、重视程度不够、一进课堂就讲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书里提供了一些参考策略:1.备好课,包括备好教案、备好学生、备好自己、课要熟;2.讲好课,包括教师形象、富有激情、抓闪光点、活而不乱;3.收好尾,包括以身作则、及时倾听、做好教学反思。其中,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备好自己、活而不乱两点。备好自己不光是要求新老师在上课之前调整好心理状态、考虑好自己的仪容仪表,还要求新老师要在走上讲台之前就给自己“充好电”——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锻炼好自己的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也要过关。这个“充电”的过程,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完善自己的方面!初看时我不解什么是活而不乱,看完才明白活而不乱是说课堂气氛要活跃,但不能没有规矩,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对于名师怎样上好第一堂精品观摩课这个板块中,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几个模块,让我觉得值得借鉴。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们的备课和写教案划上了等号,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备课包括钻研教师、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教案是最后一个环节,相当于“备忘录”。而我们通常上课之前的准备,就是写教案,然后把教案推给学生,也不考虑学情等等。在这其中,于永正老师还强调,与写教案比,更重要的是钻研教材,思考教法。教师必须自己钻研教材,也就是“文本解读”。是这样的,只有老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那就能把握住自己的课堂教学了。但是想想我,平时几乎一天一课的新课量,根本无暇去仔细研究文本,往往粗略地看看,就站上讲台了,想来真是惭愧不已。

  《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这本书看似都是理论知识,其实细细读来,发现自己在和一位位优秀的教育家对话,他们亲切的语言解除了我心里的一个个疑问我还是一名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认真备课、预设教学方案对能否上好课至关重要。一定要让自己在站上讲台之前有足够的底气,这样才能驾驭课堂。这就需要充分地了解课程标准,要熟悉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合上此书,受益良多,我将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上好我的每一节课。

  最后,我想用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一种观点作为结尾:课堂是艺术的天堂,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一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哪节专家的课,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了。我们应该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的“蜜”。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暑假,我读了一本《爱的教育》,是一个意大利的小孩写的日记。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卡拉布里亚的小男孩来到了意大利的一所学校,他感到有些孤独,老师说:“如果有谁欺负卡拉布里亚的小孩,就因为它不是本地人,那谁就没有资格面对我们的三色国旗。”在老师和同学友好的关爱中,卡拉布里亚男孩感受到了温暖。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们学校也有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和他们热情友好的相处,让他们感受不到孤独和陌生,爱上我们的学校。

  还有一篇让我感动的文章是同学科列蒂。科列蒂在爸爸出门的日子照顾生病的妈妈,帮忙搬木头还给妈妈煮咖啡。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象科列蒂那样,帮助爸爸妈妈做事,为他们减轻负担,要孝敬父母,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端水送药,因为我们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会儿摸摸我们的头看看有没有烧,一会儿给我们喂药,担心的不得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读了几篇《一年级的小朵朵》里面的故事,让我和妈妈一边读一边笑个不停!

  在妈妈给我买的好多书中,我最喜欢这本书了!尤其喜欢第二集“可爱的外号”和第六集“男猴子和女猴子”的故事,我觉得江明明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他把聪明用在学习上,我相信他会更优秀!

  我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爱是什么?对一个六年级的我来说,还真有点抽象。有人说,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对亲友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爱像什么?我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人说,爱像美酒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含义,也有人说爱像茉莉花一样纯洁芳香。

  暑假,当我走进《爱的教育》后,我才真正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原来,爱是如此重要,爱又是离我们如此之近,父母之爱,友情之情,师生之爱。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的我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我不禁感叹于自己的年少无知。

  记得上个星期,我因一件小事而惹得妈妈喋喋不休,于是妈妈的唠叨成了我们吵架的导火索,一整晚,我们母子无语到天明。

  第二天,母亲依然叫我起床,嘱咐我路上当心,但我仍耿耿于怀,扭头就走。放学时不愿回家而在街上溜达了许久,心中却有一股报复的快感。直至天黑回家,只见妈妈做了我几个最爱吃的菜,静静地等着我,慈祥的眼神中透露时自责和悔意。“孩子,昨天的事,是妈妈对不起你……”,妈妈呀,妈妈,你可知道女儿刚才在路上是故意拖沓而让你担心吗?在你那光辉的母爱下,我显得多么狭隘和自私啊,此时的我无地自容。

  爱是什么?一本小小的书籍让我懂得爱有多深,它无处不在。如果我请求妈妈原谅,那我就让她原谅我年少不懂爱的深。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在林语堂的闲谈散文中,我们读到了自我,从他的漫不经心,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的闲谈中,我们看到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及较为恬淡的心境、闲情逸致的浓浓的生活趣味,融成了林语堂闲谈散文的整体风貌。

  林语堂为文一生,独尊“闲谈体”,一个“闲”字标榜了它的情调,一个“谈”字表明了它与读者的关系,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另外两类文体即启蒙式与自语式鼎足而立。林语堂也许算不上特别伟大,但他在百年文学史上独具一格,而独特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不可重复本身就有一种永久的生命力。

  林语堂的闲谈散文内容丰富,识见卓著、极见灵气,才气横流、心态平正、语言优美,如一桌满汉全席可令人尽情欣赏和品味。越是到了人生的中年和晚年,这种文体越是受到欢迎,因为它包含了人生成熟的智慧,那是看透一切表面的浮华,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之后,产生的一种自信、雍容、平淡和宁静的心情。在这方面,林语堂圆熟的闲谈散文会给人教益良多,也会令人终生受益的。

  最后,笔者引用美国波士顿西门斯学院图书馆学专家安德森对林语堂有一段这样的赞词作结:“他一身融汇了东西的智慧。只要将他的著作读上数页,谁也会觉得与高人雅士相接,智者之言,亲切有味。其思想合理中节,谦虚而宽容,开朗而友善,热情而明智。其风度,其气质,古之仁人,不能过也。其写作著述,机智而优美,巧慧而闲适,不论涉及人生哪方面,莫不如此。于人生则因林见树,由大识小,辨别重轻,洞悉本末。若寻一词足以形容林氏,只有‘学养”一词。若谓文化人中之龙凤,林氏当之无愧也。”

  笔者很清楚、很明白,用自己局限去读林语堂闲谈散文的丰富,很难“论”出他的千姿百态。仅仅想从“我”的冰山一角,道出一点寒,读出千万个林语堂中的“我”那独有的一个。

  读是体验,感是收获,思是触动,悟才是智慧的果子。用感性去读,用理性去感,用智慧去悟,想必这样读林语堂才会通达,也应该是最闲适不过的。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后感作文04-10

读后感的作文01-27

读后感的作文06-09

读后感作文06-18

读后感作文精选:《欧洲笔记》读后感12-25

读后感作文:《云南看云》读后感12-26

童年读后感作文400字_读后感03-04

童年读后感作文600字_读后感03-08

童年读后感作文700字_读后感03-08

《童年》读后感作文700字_读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