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

时间:2023-07-24 10:45:13 秀雯 说明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特别是条理性极强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的一类文种。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明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

  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 1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

  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吞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填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

  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 2

  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动物和植物,也知道地球上有近四十多万种植物和大约一百五十多万种劝物。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都有着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么多的动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众说不一……

  有人说,有了地球就有了这样繁多的动植物。《圣经》上说: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于正确地解答了这个问题,1859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书中指出现在的物体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各物种间有着亲缘关系。

  可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又在哪里呢?人类在草地层发现了许多化石,化石证明了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叫做化石。在煤层中经常可以找到植物化石。

  在不同地层的植物化石表明,在距今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细菌和蓝藻,距今3亿年的古生代,裸蕨在地球上繁盛奋又经过漫长的年代裸蕨进化成种子联。裸子植物,最后被子植物出现了,就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这些都在化石发现后证明了。

  地球上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后来,单细胞动物进化成多细胞的'动物,逐渐形成无脊推动物。后来,出现了脊索,如文昌鱼。由于气候的变化,河流干涸,少数鱼类转移到陆地上。1956年在非洲东海岸发现的矛尾鱼和许多化石证实了这一点。鱼类来到陆地进化成为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点被承认了。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内发现了既有爬行动物特征又具有鸟的特征的动物——始祖鸟的化石。同时期,爬行动物又一支进化为哺乳动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澳洲的鸭嘴兽。人类还通过古猿的化石,找到了自己的祖先。

  地球上不仅有许多“死”化石,还有大量的“活化石”。植物中,银杉被誉为“活化石”。此外,人们认为已经绝灭的水衫和银杏也相继发现都成为研究动物进化和地球气候变化的珍贵资料。动物中,矛尾鱼、熊猫、扬子鳄,也都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人类弄清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历程。这都应归功于化石。

  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 3

  恐龙是爬行动物,它和大多数其它爬行动物一样是下蛋的。蛋要保存为化石,显然远比骨骼、牙齿为难,因为蛋壳太脆了,一碰即破,何况还要在岩层里保存六七千万年至今呢!可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部分恐龙蛋到底还是被保存为化石了,并且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报导。因为当时还很稀少,极为珍贵!随后,世界各地相继有所发现,我国则更丰富。据今所知,我国南起广东,北至内蒙,西起新疆,东至浙皖,这样大范围内十几个省份均产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堪称世界第一。我们不仅有单枚的蛋化石,还有成窝的。有时一窝可多达二三十枚,上、下重叠数层,成同心圆排列,煞是好看!记得早年笔者与我师杨钟健教授漫话恐龙蛋时,他曾提问:成窝的恐龙蛋是一条恐龙一次下的,还是多次累积的?恐龙是站在同心圆中心向外下蛋的,还是站在圈外、转圈向里下蛋的?因无真凭实据,笔者当时交了白卷,未知读者们能否答得上来?

  关于恐龙蛋,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凡产恐龙骨骼化石的地方,往往没有蛋化石或不多。反之,产蛋化石多的地方,往往没有恐龙化石或不多。这是为什么?有人解释说,这些蛋化石都还没破壳,是“坏蛋”,孵不出小恐龙来,所以蛋多龙少。反之,凡孵出了小恐龙的'蛋均已破碎,就不可能保存为完整蛋化石了。于是龙多蛋少。自然,这不过只是“一家之言”,孰是孰非,还有待印证。

  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和恐龙足迹(脚印)研究一样,是古脊椎动物学中的一个侧枝。它主要着重于蛋本身形态、构造的探索,而较少涉及这蛋是哪一种恐龙下的。因为蛋和恐龙通常是分别保存为化石或甚至光有蛋而没有恐龙,这就难于确定蛋的属主了。正如你家养了好几只鸡,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能准确说出某一蛋是哪只鸡下的吗?所以,在古生物学中,蛋化石的属种鉴定自成一系统,不与恐龙的属种一致。我国有关恐龙蛋的研究也自杨钟健教授始。他根据蛋化石的外形构造订了长形蛋、圆形蛋、粗皮蛋等好几个属种,只在论文的后部,讨论了某蛋可能是某种恐龙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恐龙蛋的研究也进而“由表及里”。学者不仅注意蛋的外部构造,通过磨片、显微照像等技术,观察蛋皮各层次的细微结构。发现不同的蛋化石,具有不同的蛋皮构造,说明它们系不同恐龙所下。更有意义的是,根据蛋皮各层次厚薄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可探讨不同蛋化石对当时环境的适应程度和孵化成功率的高低,进而阐明恐龙种族的衰退和绝灭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不断有恐龙蛋的新发现,特别是河南西峡县,据最近报道,竟出产上万枚恐龙蛋化石,实属“世界奇观”!更教人振奋的是,据说,我国生命科学学者从一枚破损的恐龙蛋中,获得了恐龙的遗传基因片段DNA。消息一传开,各报刊大为宣扬,成为当时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人把它的重要性与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媲美,有人企望复制出恐龙来!但是,也有人怀疑,这DNA果真是这枚蛋里的吗?蛋既已破裂,难保会被别的生物“污染”!究竟结果如何?科学定能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化石的形成初三说明文】相关文章:

雷电的形成说明文08-08

节约资源,化石燃料初三作文(通用25篇)05-31

初三说明文11-17

初三说明文08-24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09-07

参观化石展览08-27

荷花初三说明文08-08

初三说明文作文09-18

初三说明文范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