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时间:2024-04-07 19:00:26 志华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通用2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青团作文(通用2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通用25篇)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

  清明节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过我们的教室,你一定会听到我们一阵阵欢乐的笑声,闻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会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会回答:“我们在做青团!”

  下午一点到了,每个小组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仿佛正开展着一场食品展览会。瞧:有绿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馅儿;还有一个个道具。道具准备好,就盖和面了,这可是制作青团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个个和面高手——老师请来的家长们陆续登场。她们娴熟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许的水,接着,陈冠宇妈妈将手伸入盆中,熟练的揉了起来。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陈冠宇妈妈手中变成了柔软的大面团,然后,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汁,继续和。终于,青色的'面团揉好了,家长们把面团分成几段,依次分给每一个小组。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取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面团,在手中来回揉。揉成一个光滑的圆球体时,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面团轻轻压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压扁的面团窝成一个圈,再把豆沙馅挤在里面,注意不要挤太多,小心馅儿会漏。挤好馅儿,用筷子把馅儿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团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鲜膜将青团包好,这样一个完美的青团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驾麟在青团上来回抹上黑芝麻,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团,不知道蒸出来味道怎么样?看看成娅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团一起搓,使青团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其它小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头奋力做着,整个班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第一课下课了,朱老师给我们每个组评了奖。我们这组光荣地获得了“最佳纪律奖”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组制作的青团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陈申一组的青团,他们十分创意,有“长方形”;有“五角星”;有“饺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飞船”;还有“青团一家”……他们这组不愧是“最佳创意奖”。奖评好了,就该把青团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联想起了青团的味道,一定是软软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美味的青团,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青团,剥开保鲜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说道,这青团带着一股黄瓜的清香,吃进嘴,软软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一直浮现着下午活动的场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团飘香。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3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4

  江南的春天细雨绵绵,到了四月,水乡田间,绿野青山,多了一队队踏青扫墓的身影,菲菲细雨中撑着阳伞,或缅怀,或赏景。返程时,手里多少都拎着几个绿色面团一样的食物,江南人告诉你,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团。

  这年的清明节,我有幸参与到制作青团的全过程。那是临街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糕团店,每年这个时候,店门口总会排起长龙,等着买三五个青团,或自己品尝,或送亲朋好友。我吃过这家店的青团,鲜香四溢不粘牙,馅料十足易饱腹。但是这青团是怎么做的?这面团是怎么变成绿色的呢?趁着下午没什么人买的档口,我向店里师傅请求学做青团,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首先,我在装满面粉的盆里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断搅和,让面粉与水充分糅合,只是搅和来搅和去,搅和成了“浆糊”,愣是搅和不出团团来。“你这手法不对。”师傅见了,立马用他自己的独特手法,不一会儿就成了面团。我惊讶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这个是靠手法,要勤学苦练才成。妈呀,做个团子都这么费劲,干哪行都不容易啊。接着,放发酵粉,醒面1小时。这时,师傅拿出了新鲜的艾叶,用榨汁机榨成了艾草汁,绿汪汪的`,我把这艾草汁倒入盆里,与面团充分搅和……这面团绿了!原来青团之青的奥秘在这里!师傅拿起一个锅,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钟,取出备用。又拿来红豆,捣成豆沙,倒入刚才煮成的糖汁搅拌均匀。又到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这翠绿的面团搓成长条状,揪下一段,揉成小团团,压成饼,放上豆沙再包裹,一个豆沙青团就成形了,再往锅里煮五分钟,香气四溢甜上心头的青团就出锅了!

  我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团,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烫啊!“你冷冷再吃!”我妈一脸无奈地说我。烫过之后,感觉味道不错,既有豆沙的软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团吃完了,可心里还是,甜甜的。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5

  又是一年清明,望着桌上刚刚买回来的青团,我不禁愣住了,姥姥亲切的脸庞又浮现在脑海中

  儿时,与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小小的农家小院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每逢清明节姥姥便会准备好一切制作青团的食材在厨房忙碌。

  我和姐姐可不会错过这种有趣的事情,姥姥刚刚开始上手,我们便一个人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桌子旁,姥姥见了也不赶,只是笑着警告道:不准乱摸哦,衣服脏了可是要挨打的。我和姐姐低头看了看刚刚换上的新衣服,乖乖地点点头。

  艾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清香顿时袭卷了厨房,我和姐姐深深的嗅了一口。姥姥用那双苍老温暖的手把面和在艾草的汁液里,白色的糯米粉一点一点融入艾汁的绿色里,不一会面团就揉好了。姥姥把面团揪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用双手搓成一个圆溜溜的球,随即用大拇指压在圆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转动,做成一个小碗的`形状,再用勺子舀了一小勺豆沙进去,双手不停地转动把小碗的口子慢慢收拢。一个可爱的、小巧玲珑团子就做好了,一个个青团如同一块块光滑的翠玉。

  我和姐姐这时也顾不得什么新衣服了,站到凳子上去拿面,姥姥见了,也不恼,揪出两个小小的面团放到我们的手中,教我们该怎么做。脸上的笑容仿佛融进暖暖的阳光中。

  把青青的团子放进蒸笼,盖上盖子,静静等候着。蒸笼上开始冒热气,许是团子太绿了吧,竟连这冒出的热气也是绿绿的了。揭开锅盖,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在外玩了一天的小花猫也寻着香味回家了,趴在灶台边,不肯离开。

  抬头朝窗外一看,已是傍晚,姥爷早已在院子里摆好了桌子,姥姥把青团和菜端出去,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抓起刚出笼的青团,被烫得嗷嗷直叫,赶紧把青团扔到盘子里,姥姥连忙拉我们过来把手放在水里,嗔怪道:怎么这么不小心。眼里的疼惜似乎要从眼眶中溢出。

  回到桌边,拿起已经没有那么烫的团子,塞到口中,一股清香在口中肆意游窜。姥爷拿起那个已经不知用过多少年的白瓷杯,啄了一口酒。姥姥在旁笑着,眯起的眼睛里满是幸福。小花猫卧在桌脚,慵懒地伸了个懒腰,趴在那儿,睡着了。

  想至此,回过神来,抬手拂面,不知何时泪叮咚地落下。拿起桌子上的青团,轻轻咬了一口,满口清香,却不是熟悉的味道。一滴泪滑到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叹了一口气,轻轻离开桌边。

  原来,当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6

  青团应该是清明前后应时当令的新鲜玩意,在东坡诗里写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候踏青,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着新鲜的绿色,吃团,喝寒食粥,若是再应景的下些小雨,尤有韵致,身心一快。怪不得有诗人说:“这是在吃春天”。

  青团又叫艾米果,清明稞,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蒸好几摞小笼,一屋子热气腾腾。熟了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皮亦微皱,不软不硬有咬劲,带有清淡却悠长的艾草香气,味甚隽,远胜年糕汤圆,一口入肚,三春不忘,是寒食时节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天然绿色健康的时令食品。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青团品类也颇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党皆可满足。虾子冬笋以鲜著称,虾子放的太多,会汪出些许汁水,“鲜得连眉毛都掉了”。豆沙馅心甜而不腻,沙色紫的发黑。红豆水滤去皮,熬烂,澄出细沙,加少量白糖,北方叫“澄沙”,南方叫“洗沙”。初期的青团最离不开豆沙。豆沙又最能吸油,故易作馅。

  青团历史悠久,比如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面就专门写了作为糕点之一的青团的作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最好采用清明前的艾,这个时候是最嫩的,嫩绿的样子,嫣然可爱。将艾在开水中略烫,沥去水,碎切,揉进糯米粉内,与糯米粉同抖匀,乃以蒸成,候冷,尤妙。

  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顷刻下肚,鲜嫩腴美,不可名状,意犹未足。至于为什么吃青团,众说不一。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后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一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的介子推。介子推当年跟着晋文公各国逃亡,立下过功勋,后来晋文公发达了,介子推不肯接受晋文公的'回馈封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视介子推的才能,于是在绵山找到他,想让他出山帮自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晋文公就索性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最后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悔恨交加的重耳下令举国在他的忌日禁止用火,人们开不了灶,只好吃冷食,提前蒸好的米食成了填饱肚子的首选。

  青色寄托着古人助长阳气增长的愿望,寒食小温担任着俗世纷扰的小确幸。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7

  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灿烂地开放了。这个时候,在乡间的小径旁、河畔、山野里,艾草正长得鲜嫩。用手轻轻一掐,揪下一根来,放在手心里一搓,满手都是绿色的汁液,把双手凑近鼻前,只闻见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个时候,最适合做一种美食了。这种美食叫青团,是我们宁波当地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它其形如圆月,手掌般大小,上面印着精美的图案。由于这种美食外面还粘着一层金黄的松花粉,所以又称金团。咬一口,又软又糯。再咬一口,香甜的芝麻黄豆馅儿从青团里流入口中,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就已滑入肚中。松花香、艾香和着甜甜的馅儿,真叫你吃了一口又一口,停不下来呢!

  你想知道这种美食是怎么做的吗?哈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首先要准备糯米粉、新鲜的松花粉,刚采摘的`艾草和自家做的黄豆馅、芝麻馅,等这些食材准备好后,一切就绪,先把艾草煮熟,挤出苦汁后,和糯米粉放在同一个蒸笼里蒸熟。等蒸熟后,一同倒入一个大石臼中,然后两个人配合着,一个人用木杵捶打,另一个不停地翻,到最后艾草和糯木粉完全融为一体,青色的糯米团像黏土一样,就可以开始做青团了。由一个人先捏出一个小圆球一样的糯米团,递给下一位。第二位就把糯米团捏成小碗状,然后把馅儿舀一勺放进“小碗”中,把“小碗”的口封住,再递给下一位。第三位就把这个有馅的糯米团在松花粉中打个滚,掸一掸,让青色的糯米团变成浑身金色的,再递给最后一位。这最后一位呢,拿来木头做的印花板,将糯米团放进去,用手心轻轻地压一压,再倒出来,呀!一个带“喜上眉梢”金团就做好了!

  青团的味道就是我家乡的味道!要是你来到我的家乡,我请你来尝一尝这美味,保准你吃了忘不了!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8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春游后我要跟我们班的十九个同学一起去参加制作青团活动。

  到了中山公园,老师先教了我们三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杜牧的《清明》;韩翃的《寒食》;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学完古诗后我们就要开始制作青团了。老师分发给我们材料有:一袋加了糖的糯米粉,一小袋艾草粉,老师说这是从艾草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直接用艾草做的,还有一包红豆馅和一些肉松。对了还有一个小碗和一杯水。

  我们开始做青团了,我先用面粉倒满碗的三分之二,然后加入一点艾草粉和二十分之二的水开始和面。不过我把水加多了,结果我的面团变成了“冰淇淋”,后来经过老师的帮忙后我终于弄好了。不过到做第二个面团时我加了太多的糯米粉而把我的手套黏在了碗里,经过老半天跟糯米面团的'斗争后我终于摆脱了困境,来到了加馅料这个环节。我打算做一个红豆馅青团和一个肉松馅青团。“啊!”是谁叫这么大声,我转头一看,原来是思媛包的红豆青团被她揉破了,红豆馅料和糯米团子简直分不出两者是谁。我还看见了几个同学的肉松青团被揉散架了。我心里不禁担心起我的肉松青团,不过幸好我的肉松青团命大,并没有像其它肉松青团一样散架。

  通过这次制作青团的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承的。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9

  那些点滴的记忆,缓缓地在时间之流里散开,它弥漫出简而不凡的香味,这就是青团。

  那年,正值清明时节,要包青团。听到这个喜讯,我便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

  只见奶奶手上捧着一碗糯米粉,攥了一小团便扑在砂碗里,往里面浇上叶绿色的艾草汁,慢慢地揉匀,用双手一压,便成了青团膜。接着,在膜里铺上如毛毯般整齐的红豆沙馅,往馅的边缘均匀地抹上清水。最后,再把它们滚成一团,揉成一个“馒头”,青团便成了,不一会儿空空如也的锅盘便立起了一个一个绿油油的“蒙古包”。

  我也跟着做,却跟奶奶相差甚远,我做的青团就像一支融化的雪糕,有气无力地趴在了桌上,但我不服气,便又燃起斗志,按照刚才的步骤重塑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迎接我的是一个个“残疾患者”,歪七扭八,少胳膊少腿,连立都立不起来。

  我渐渐消耗了耐心,越来越不想干了。这时,奶奶看我垂头丧气的,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便说:“孙女呀!凡事都是有技巧的,因为你的方法有点错误,所以才拿捏不好。还有,凡事要坚持不懈,不能放弃,加油!”接着,奶奶就一遍遍地给我示范,我就像在灼热的沙漠遇见了一片瓜田,迷津顿开,专心致志地认真照做。

  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个“士兵”终于站在了我的.面前,不久后,便有了一个“军团”,它们整齐地立在蒸笼里,等待着蒸笼的魔法,开始膨胀变大……

  “叮呤呤”,新鲜的小青团出炉啦!它们一个个油亮如玉,一股扑面而来的艾草清香引诱着我,碰一下,瞬间被弹了回来,就像气球似的。我大口大口地嚼着,享受着这丰收的果实。味道真好,我可爱的小青团!

  小小青团让我体会到了蕴含着的道理。我想,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也要克服消极心理,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还要不断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于是,每逢清明时节,我就特别想青团的味道,还有包青团的故事……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他选自《清明》这首诗。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吃青团,我只吃过青团,但没做过青团,今天我就要做一回青团。

  我和妈妈准备好了做青团的材料,有绿油油的艾草,有雪白的糯米粉和面粉,还有做馅料的豆沙等。说干就干!我们先一起择艾草。择艾草可是要有耐心的哦!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艾草的根部全部摘掉,只留下嫩嫩的叶子。接着我开始洗艾草、洗好后放到锅里煮一煮,最后把艾草切碎,再放到碗里捣成艾草泥。艾草是要和面用的,它就像个魔术师,可以让面团变绿。

  妈妈拿出了昨晚我们花了一晚上时间煮烂的豆沙馅料。进入做青团的'关键时刻啦,我特别紧张,生怕做错了一步。妈妈一边教我和面一边说:“要做青团,最重要的是和好面。面和得有劲道,青团吃起来才有嚼劲,否则就会粘牙齿。“我们把艾草泥倒进糯米粉和面粉里,用手将它们混合起来。我撸起了袖子,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停地揉啊揉,一个青色的大面团就完成了。接着我用手掰了一小团的粉团,揉成像乒乓球大小的小圆球,用大拇指在粉团中间压出一个深深的洞,接着往两边捏,把洞变大,捏成一个碗状。再用勺子把豆沙馅舀进粉团的大洞中,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封口封好,再搓圆,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我终于松了口气。然后我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好几个青团,做完豆沙馅,我灵机一动,把豆沙、红糖和红枣全部放进了馅里,做成了”黑暗料理“。青团一个个包好以后,我立马要蒸几个尝一尝。15分钟后,锅子里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看,青团换上了碧绿碧绿的外套。我仿佛看到调皮可爱的小青团在向我招手。我连忙拿起一个先咬一口,哇,馅甘甜爽口,整个团子香甜软糯还香气四溢!

  第一次做青团竟然成功啦!没想到做青团也那么不容易啊。我既体验到了做青团的乐趣,又知道了清明节的习俗,真是一举两得呀!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我们家乡有扫墓、祭祖、踏青等风俗。其中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种美食――青团,翠绿诱人、糯韧绵软,带着清淡香柔的香气,让人抵挡不住诱惑。

  清明前几天,我和奶奶来到附近的田野里采集艾草。艾草匍匐在地上,绿油油的,遍布了整片田地。我和奶奶拿着剪刀一株一株地采集着,不一会就装满了一大袋。

  回到家里,我们将摘来的艾草用清水洗净,放到开水锅中烫熟捞起,艾草碧绿碧绿的,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等它凉了以后,奶奶把艾草揉成团,挤出多余的水分,跟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一个面团。接着准备青团的馅料,有甜甜的豆沙馅、白糖芝麻馅、咸菜笋丝馅。只见奶奶把绿色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剂子,搓圆,用大拇指掐出一个坑,把馅料放进去包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团子,放到锅里蒸了20分钟,香喷喷的青团就做成了。熟透的青团晶莹剔透,好像一个个无瑕的翡翠,也像一个个珍贵的绿明珠。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顿时艾草的香味融合着馅料的`甜香扑鼻袭来。尝过甜的,我又拿起咸味的品尝,春笋的鲜嫩夹杂着豆干的醇香,简直是绝配啊!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怎么也吃不够。

  奶奶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一个劲地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奶奶做青团的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每年要帮很多人家做青团,还把自己做好的青团分给邻居们呢!每年一到清明,远在上海的、厦门的亲戚,都争着打电话指定要吃奶奶做的宁波青团呢!

  清明时节,我们总会带上青团去祭拜祖先,寄托哀思。小小的青团,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代地传承,传统风俗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2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3

  家乡有清明时节吃青团的习惯。随着祭祀功能的淡化,青团已逐渐成为一抹春色,成了一道专属春天的味道。这不,刚开春,奶奶就开始张罗包青团了。

  周六一大早,奶奶就起来做馅,有豆沙馅、芝麻馅,都是我爱吃的。豆沙馅是超市买现成的,只要拿出搓成小圆球;芝麻馅则是将芝麻和核桃仁炒熟、碾碎加白糖调和。馅料准备好后,奶奶把菠菜榨汁,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粉中,再加入少量猪油,搅拌均匀,搓成碧绿的'米粉团。接着,再把大米粉团分成鸡蛋大小的小剂子。然后,逐个按扁包入馅,捏拢收口搓匀,放在湿布上。为了便于区分,青团的形状有所不同,圆圆的是豆沙馅、椭圆的是芝麻馅。我看着觉得很简单,也洗手来帮忙,取一个剂子,轻轻压扁,托在左手掌心里,再放上一个豆沙小圆球,左手五指微微收拢,右手赶忙凑上帮忙,然后两手配着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捏。可是,捏着捏着馅儿从底部漏了出来,眼看包不起来了,只好宣布失败!“奶奶,请求救援!”说着,往奶奶手里一塞。只见奶奶三下两下一捏,竟化腐朽为神奇,“破肚”的青团整容成功!不行,我得继续尝试!第二个没漏馅,可是收口处的米粉料太多了,没搓均匀。不灰心,继续练!我暗暗鼓励着自己,接下来自然是越做越好了。排列整齐的青团子,都挺着圆圆的肚子,像一个个小胖墩,可爱极了。奶奶说:“你别小瞧了这胖墩的肚子,它可以装下好多东西,不仅可以装豆沙、芝麻,还可以装蛋黄、肉松,各有各的味道!”我听得都快流口水了,催爷爷赶紧蒸团子。

  大火蒸了20分钟左右,可口的团子终于蒸好了。它们色泽光亮,油绿如玉,分明就是春草的颜色;拿在手里,软绵绵颤巍巍的,充满了弹性;咬上一口,清新自然的春草气息霎时弥漫了整个口腔,外皮糯软Q弹,馅甜而不腻,一口一个满足,这是江南春天特有的美味!

  没有青团的三月不能叫春天,不吃总感觉少了什么。这种把春光揉进“肚子”里的味道,每每总能让我惦念一整年。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4

  青团又名清明果,不仅好吃还开胃,是清明节时吃的。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青团。走了几分钟,我终于发现了青团,我认真地看了看材料,发现有艾草、清明草、糯米……,妈妈挑了四个,其中有一个是芝麻味的,其他都是豆沙味的,在结算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平均一个大约是1.5元,不贵。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青团,可妈妈对我说要明天早上吃,我只好答应了。到了晚上,我又想起青团来。我对妈妈说,“前天,我们学校中午有青团吃,绿绿的,一尝,我就知道里面有豆沙。并且,还有点草香味,好吃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我迅速地起了床,因为我要吃青团。准备吃青团的时候,妈妈醒了,他对我说,“留一个青团给我吃。”我回答了一声,“哦”,就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啊!”我高兴地叫道,因为这青团实在是太好吃了!吃完第三个青团。我收住了嘴,因为要留给妈妈吃。

  过了几分钟,妈妈吃掉吃掉了最后一个青团,她连忙地说好吃。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唱着唱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到了。

  这几天,朋友圈里最火的就要数清明节吃青团了。于是,妈妈也带我去赶了个趟。一路上,总有一些问题从我脑海中闪过:“青团长什么样呢?青团为什么是青色的?”

  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说:“青团相当于就是一个大菜团子,只不过馅不同。”超市里人山人海,我们直奔蛋糕房。大老远的就闻到了青团的香味。到了门口,只见一个个蒸笼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青团。有绿的,居然还有紫的。原来是试吃啊!我和妈妈都拿了绿色的,找了位置便坐了下来。

  乍一看,青团就像一个绿色的.小球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滚掉似的。我拿起青团,咬了一大口,黑芝麻的。被我咬后的青团,就像一个绿兜装着许多可爱、黑色的小生灵,正争先恐后地想往外跳呢!嘴巴里,黑芝麻的香甜夹杂着微微的艾草的清香,真是“绝配”啊!我留了一半给妈妈尝尝。妈妈的青团是蛋黄肉松馅的,我咬了一口,是咸味的。真是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味道啊!

  回到家,我立刻上网查了“青团为什么是青的”。哦,原来青团是把艾草的汁和到了面里。我的疑团终于解开了。青团真好吃,我也推荐大家来尝一尝。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6

  清明节在我们家乡,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堆的青团,除了扫墓祭祖时用,更多的是大家围在一起应令尝新。

  今年的清明节,我们家也像往年一样。一大早,就见奶奶开始忙活了起来。只见她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放在洗干净的脸盆里,再把嫩绿的艾草煮熟放入脸盆中,加入少许热水,就开始和面了。这时轮到我上场了,我帮奶奶打下手,用力地按住脸盆,使奶奶更方便地和面,奶奶说:“要做青团,最重要的是要和好面了,面和得有劲道,青团吃起来就有嚼劲,否则就会粘牙齿。”不一会儿,面和好了,奶奶把它分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青团放在脸盆中,犹如一个个绿玛瑙洒落在了大玉盘上,有趣极了。开始做青团了,先用大拇指从“球”的上面按下去,再用其他手指在表皮上挤捏,然后在凹进去的地方放一些馅料,最后把口封住搓圆,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糯米上滚上一圈,青团上粘满了一颗颗雪白的米粒,一个青团就做好了。

  看着奶奶做起来这么简单,看得我也心动了,连忙下手做了起来。可一会儿后,我不怎么想了,因为我做的青团没一个像样的,有的馅料漏了出来,有的'表皮开了一条裂缝,还有的变成了一个四不象……奶奶告诉我做这个必须心静下来,不能着急,我按照奶奶教我的方法,最后果然做成功了。一个、两个、三个……看看一个个身穿雪白珍珠的青团,整齐地排列在蒸锅上,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会儿,美味的青团就蒸好啦,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心里别提有多甜了,感觉自己学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本领,非常有成就感。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7

  青团,是汉族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之一。为了加深对这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在老师和家长们的精心策划下,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包青团的活动。要说吃,长这么大我已吃过多次青团了;可要说到包,我可是初次尝试,面对桌上那一大团揉好的青面团,我跃跃欲试。

  看来心急的不止我一人,老师才宣布活动开始,只见六、七只小手纷纷伸向面团,转眼间,面团就变了型,这边一处高山,那边一片洼地——面目全非。我也揪起了一小团面团,软软的,还带着点余温,闻了闻,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扑鼻而来。我先把它揉得圆圆的,然后放在桌上用力压扁,变成了一张薄薄的面饼,接着往面饼中间放了两勺豆沙馅儿,揭起一端的皮向另一边合拢,把边缘压牢并按出花边,我的第一个清明饺就这样出炉了,看着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就做成功,心头涌出喜悦和成就感。

  趁热打铁,接下来做个什么呢?瞧了瞧身边的同学们,对,清明团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又揪了一团面团,把它揉圆,然后在中间用力按下去,使它呈现出一个碗状的坑,为了让我的清明团能多装些馅儿,我要把坑按得大一些、深一些,哎呀,一不小心,底戳破了,“失败怕什么,重新揉过,何况这还是我第一次做清明团呢!”我不禁想到。这回,我小心翼翼地按压,中间的`坑逐渐变大变深,耶,我成功了!我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次包个芝麻馅儿的,放好馅儿后,我一手拿着团子,一手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把洞口一点点捏拢,直到封住为止,为了美观,我特地把它放到了做青团的模具上按一下,一个漂亮的花形清明团就呈现在了我眼前。

  我越做越带劲儿,越做越有信心,又连续做了好几个动物形状的青团,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一个比一个有特色。望着桌上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青团,它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带着我走进了艾的童话世界!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8

  清明节到了,我们来到奶奶家,准备向奶奶学做清明馃。

  奶奶事先采来了一种叫“青”的植物,洗净过水后和米粉混合在一起,慢慢加水不停地揉,还放到石臼里使劲地捶打,直到把米粉和“青”混合均匀。这样,绿色的面团就新鲜出炉了。

  奶奶先搓出来一个个小团,揉成碗状,往里面放进豆沙馅。然后把“碗口”捏紧,最后倒在一个模具里面,压出了漂亮的造型。

  看着做好的一个个清明馃,我心里痒痒的,也想动手做一做。于是,我问:“奶奶,我能来做一做吗?”奶奶说:“好的,你就负责压吧。”我听了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赶紧去洗手来帮忙。我把裹了馅的青团塞进模具里,用手慢慢往下压,让青团充满凹槽。最后把模具翻过来,打一下桌面,青团就掉了下来,面上印上了花朵的图案,真是好看。我笑着说:“这个好像是在捏橡皮泥,下次我要把家里大象、老虎的模具都带来,做一个动物系列的'清明馃。”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奶奶还做了咸的清明馃,把边捏成了漂亮的褶子,真能干。

  奶奶把做好的清明馃放到锅子里去蒸,热气腾腾的清明馃真好吃。我心想:下次奶奶家做清明馃,我还要来帮忙。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19

  清明节到了,瞧,又下起了牛毛细雨,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在今年清明节,我们一家扫墓结束后,妈妈要自己做青团让我们尝个鲜。我也洗干净了双手,兴致勃勃地学做起青团来。

  开始做青团啦!妈妈先把绿油油的菠菜在水中煮熟。接着又熟练地把煮好的菠菜放进一个又大又深的.铁盆。再往里面放雪白雪白的糯米粉加一点沸水。妈妈将糯米粉和菠菜用力揉捏,过了好久终于揉好,成了一个绿绿的糯米团。然后我们每个人掐了一点糯米团搓圆,捏成小碗状往里面放了香喷喷的黑洋酥,再把口“封”起来,最后,我们把青团放进了锅里去蒸。还没蒸熟,一股香味已扑鼻而来。“真希望快点好。”我一边想着,一边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厨房,等待吃了!终于好了,我发现青团的颜色变成了墨绿色。吃着自己做的青团,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清明节,它不仅让我们追忆已故的亲人,续亲情,还带给了我们一份悠闲,一份难忘。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0

  星期天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心情非常高兴。一会儿,奶奶打电话给爸爸,叫我们早点过去。于是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奶奶正忙着做青团,我就跑过去说:“奶奶您在做什么?”奶奶说:“我在做青团,你在边上看着,等你长大后做给我们吃。”我说:“我现在就要做。”奶奶说:“那好吧,你看奶奶做,跟着学,做几个小的试试。”

  奶奶就给我一个粉团,我拿在手上跟着奶奶学,先把粉团搓成圆形,然后右手大母指伸进小圆里,左手转,右手捏,慢慢地把粉团捏成小茶杯一样薄薄的形状,再把陷肉放进去,左手把青团抖一抖,右手把口子闭合捏成三角形,然后继续揉,揉成圆圆的。左手到右手,右手到左手,象抛球一样抛几下。然后就放进蒸笼里蒸。

  一会儿功夫,我的.作品就出蒸笼了,我把它拿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边吃边说:“真好吃,由由你长大了,会做青团了!”我心里乐滋滋的。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1

  青团,就像是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一样,它也是清明节的象征。它是清明节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食品之一。我也非常喜欢吃,尤其是咸菜馅的。

  今天是农历三月十四清明节,重要的扫墓活动及其仪式过后,我和妈妈拿着蓝来到田野中,妈妈东张西望。“妈妈,你这是在找什么呢?这‘荒山野岭’的,有什么好东西可找到?”“我在找荠菜,你知道吗?”随之妈妈拿来一棵开小百花,长三角形果实的“野草”,“看!就是它,不过这棵开花了,太老啦”“切——找棵野草忽悠我,我才不信呢!”没想到,妈妈已经找了一大篮这种“菜”了。我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不甘示弱地找起了所谓的荠菜。不一会儿,就有满满一篮了,深青色中还泛着点点白色,虽然好看,可是——“看看你,弄了这么多老荠菜,我还得挑一挑,这跟我找有什么区别,想锻炼我找茬能力啊?!”说着妈妈疾速整理好了所有的荠菜。

  回到爷爷家,妈妈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正确的清洗整理荠菜“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我忙活了半个小时才将所有的荠菜清洗整理好。接下来妈妈把荠菜分成九份放入多功能豆浆机搅拌成糊状,然后掺入少许面粉后在搅拌,只见糯米粉与荠菜糊慢慢融为一体,“好了机器的.任务完成了,该改手工了”我很不解,机器搅拌不更好吗“为什么要手工啊?”“还要加许多糯米粉,在搅机器就该粘住啦!再说机器搅出来的没有人和出来得好!”“哦——”我学着妈妈的样倒了一点糯米粉,再往糯米粉中间到了点刚刚搅拌好的荠菜糊,和啊和,糯米粉渐渐变绿,这就好了,我端来我的最爱——咸菜馅。往糯米粉里裹,一个有一个,一排有一排。

  “啊呀!终于包完了”整整一百二十九个啊。

  奶奶拿来了大蒸笼和洗好的粽叶,“蒸青团喽——”

  不一会儿,香气扑鼻,我不顾有多烫忍不住吃了一个“哇——这香味,我敢相信!!”我学着汪涵攒着。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学会了一道新小吃——做青团。青团吃在嘴中,香在心里啊!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2

  今天是桃花节的后一天,因为昨天要上课,所以只有星期天去了。

  早上九点,妈妈把我叫了起来,我毫不乐意的起了床。爸爸昨天就去了外婆家,昨天晚上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我们准备好东西,出发了。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旅程的旅程我们终于到了富阳市新登镇半山村的外婆家。

  途中,山上的土地上种有许许多多的桃花树。桃树林里树木茂盛,桃花争奇斗艳,满山遍野的桃花都开了,仿佛在举行选美比赛呢!美丽极了!

  晚上,我们吃好饭,做清明团子的材料准备完毕了。

  我先拿一团糕和一撮面粉,用力地把糕搓成椭圆形,然后挖一个大洞,把芝麻放进去,然后按上图案,清明团子就做好了。我又做了没有馅的清明团子、各种各样的'清明团子:小兔子、UFO、小熊、小猫、小花……一共做了九个呢!

  过了一会儿,清明团子蒸好了,吃了自己做的清明团子,心里甜滋滋的呢!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3

  放学一到家就看到妈妈面前放着一大盆米粉,嗯,一定是要做清明团子了。

  我忙放下书包,赶紧帮妈妈打打下手,妈妈让我倒点儿热水,我马上倒了适量的热水,妈妈马上用手和起了面团,米粉渐渐成了形,趁着面团还热乎,妈妈又赶紧放了已经煮好的艾草,和在了一起。“嘿啾,嘿啾!”妈妈揉这个大面团,揉得气喘吁吁,不过艾草早已融入了团子里,整个大面团变成了青绿色,这第一项任务就完成了。

  吃完晚饭后,我又与妈妈忙活了起来,妈妈先把“绿”面团抓了一块下来,把它放在撒有米粉的砧板上,又揉了几下,接着妈妈把它分成几块,分别捏成陀螺状。然后,妈妈就开始包馅儿了:她先将大拇指给“陀螺”的尖头按出了小坑,另外四根指头在“坑”外转,大拇指在“坑”里转,转出了个“大坑”,用事先准备好的`菜料填平“大坑”,再包起来,就成了。我学着妈妈做了好多清明团子。

  做好后,妈妈分了好多次蒸才蒸完了所有清明团子,吃上一口啊,满口留香!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4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了。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不但可以给故去的亲人扫墓,还可以到郊外去欣赏春天的美景。今年的清明节我学会了做清明团子。

  看见别人都送了我们许多可口的清明团子。我看见奶奶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春笋,我说:“我今天要来学包清明团子”,奶奶说:“你先把手洗干净”,于是我就兴致勃勃地帮助奶奶去包清明团子。我拿了豆干、春笋、辣椒,首先我把材料洗净,然后再把它们切成丁,加入调味品,这就成了包粑用的馅。我开始和面了,我加入一碗面粉和一碗水,面粉非常硬,我用手猛地一拍,面粉飞到了门上和我的袖子上、脸上。奶奶说:“你不加水,怎么叫和面?”我又加了一点点儿水,可是面团还是非常的`硬。我狠狠心,又拿了一碗水往面团里倒,一下子面团变得像稀糊一样,摸上去粘糊糊的。奶奶又往面团里倒了不少的面粉,我终于把面团揉好了。我把艾叶放到了高压锅里,因为热度高,所以艾叶的叶看不见了,除了艾叶水,还有一些非常烂的艾叶茎。我把艾叶水全倒入了面团里,面团立刻变得非常?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面片摊在我的'左手掌上,再拿来勺子,用勺子舀了一勺馅,把馅放入面片里面,再捏合。我有时放了太多的馅,包起来的时候,馅全部都露了出来了,有时又包了太少,清明团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我心想:“算了这样太累了,不要再包了。”因为包的次数多了,所以我包习惯了,我包得好多了。我包的清明团子像一个个检阅的士兵。

  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清明团子,觉的格外香甜可口。我学会了一个家务活,我很高兴今年清明节学会了包清明团子。我知道了:不克服困难,就不会得到成功。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 2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正是在几百年前的今天,大诗人杜牧即兴创作的。一提到清明节,我想大家都会想到一种美食——青团。

  在去买青团的路上,转念一想:我吃了那么多次青团,这次我为什么不自己包一次青团呢?于是,我参加了一个关于青团的特别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先跟我们介绍了青团的由来。相传在上千年前,晋文公与他的功臣介子推意见不符,介子推很生气,就跑到山上去了。晋文公为了把介子推逼下山,就放了一把大火,但介子推这个人非常固执,一直不下山,被大火活活烧死在山上。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在他的祭日里,所有人都不能生火。于是,就有人把艾草的汁拌进米团中,并把豆沙塞入,这就是青团了。

  接着,就是做青团了,我将艾草的汁拌入米团,使米团的皮呈青色,把一大团豆沙塞进去,向下一按,只听“卟”的一声,豆沙溅得我满脸都是。用各种吃法吃掉这些豆沙后,我想:应该是豆沙放多了,应该少放一些。

  我再次调好青团皮后,用小勺子轻轻地取了一些豆沙,放到了青团的皮中,再把皮合起来,一个豆沙少得可怜的青团完成了!

  但我依然不是很满意,因为豆沙实在太少了,都是皮,一点都不好吃,所以我又进入了尝试阶段,我包了各种大小的豆沙,有一些像第一个一样,把豆沙“还”给了我,还有一些成功了但豆沙总是太少。

  终于,在不断地尝试中,我终于得到了最多而又不会“卟”的豆沙!那是我的第19号试验品,口感很好。

  虽然口感很好,但是在颜色上,我与老师包出来的样品差距依然很大,老师的`青团青,就好像把世界所有的青都融了进去。我的.青团却是绿绿的.,没有那样漂亮的颜色。再次经历了一番尝试,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还比较好看的绿,勉强算得上“青”。

  就这样,我学会了做青团,我咬了一口自己做出的青团,一股清香在我嘴里荡漾。正是这股清香让我想起了那些烈士在战场上的情景,让我想起了烈士永远停留在的草地。在清明这样的一个节日里,青团让我明白了它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为我们现在的和平所作出的贡献与付出!

【清明节的青团作文】相关文章:

青团·清明作文03-21

清明节做青团的作文(通用25篇)10-05

上海人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05-03

清明青团飘香作文(通用46篇)04-13

描写青团的400字作文(通用20篇)04-07

清明食青团优秀作文(通用29篇)05-24

做青团的说明文(精选39篇)05-04

清明节做青饼作文(精选15篇)03-26

清明节做青团作文(精选29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