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600字

时间:2024-02-03 15:32:56 民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的民俗作文600字【常用7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俗作文600字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民俗作文600字【常用7篇】

民俗作文600字 篇1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民俗作文600字 篇2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各个店铺里堵得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 来到街上我们也融入了这个热闹的气氛里,姐姐拉着我走东蹿西,一路逛下来,我们发现了不少灯笼,每一个都独具特色,让我垂涎三尺,有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广场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马灯,这只走马灯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远处的`夜空中鞭炮齐鸣,当烟花绽放在夜空中时,吐露出“元宵节快乐”的五个醒目的大字,这个原本就热闹的元宵又增添了几分韵味,那一盏盏美丽的莲花灯,帮人们传递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么吸人眼球,但我却享受做花灯的过程。 做花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挑选好竹子是关键,竹子的好坏直接决定花灯的成败,不过我只会说说而已,这光荣的任务就交给实战经验丰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准备好了,我可不能闲着这刺绣就交给我了,你可别小看我,我可是卧虎藏龙哦,说得轻巧,实践起来可难着呢,不是刺错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经过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务了。“嗯,不错不错可以买个好价钱了。呵呵” 在这一天,纵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扫而光了。

民俗作文600字 篇3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大柘镇塘根村,那里的婚礼风俗习惯非常传统,近似于影视中的古代婚礼。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呜里哇啦”吹响唢呐,热闹极了。吹唢呐的有七八个人,节奏欢快,铿锵有力,高亢明亮,那场面用语占真是无法形容;你看,从花轿里走下来一位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马上扶她走进大厅,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时啦。那老婆婆拿来一根红绸带,让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仪大喊一声“肃静”,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司仪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来一盘食盐和一盆山石,寓意他们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这时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个小男孩身上?原来那个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献I二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鸡蛋寓意早生贵子,这两个鸡蛋寄托了亲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该是敬茶的时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盘中香味浓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给他们。父母高高兴兴地接过茶,一面细细地品味着,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新人,这又是长辈对他们和和睦睦、白头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仪大喊一声。顿时整个大厅人声鼎沸,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向自己的快乐天地。房门前,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石竹,寓这对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户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头焕然一新,希望这对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丽的画卷。

  老家的婚礼习俗可真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民俗作文600字 篇4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想玉帝禀报这家人一年里的善恶,供玉帝据以惩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没期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据说在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众神同来人间过年,这个时候,家家则会举行“接神”,“接灶”的仪式。

  在腊月二十四,我随妈妈、爸外婆和奶奶一起打扫家里的每一处地方。以前 打扫的时候,都是胡乱打扫一通。但是,这一天是“扫房日”,所以可不能马虎了。此后家几乎胡焕然一新,店铺、百姓人家,新帖的春联光线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除夕这天,家里祭祖、接神、接灶,非常热闹。大家也已经不工作了,在外的游子也千里迢迢的追赶回来。家里的长辈和晚辈汇聚一堂,随后我与弟弟妹妹们等待这发“压岁钱“。”压岁钱”的名字还有一个小传说:“年”好比“岁”,过年时,人们怕“年”来捣乱,就把压岁钱放在小孩子的床头枕底下。当“年”来到百姓家吃孩子时,枕头底下的红包发光,就把“年”给吓走了。从此,人们便有了这个习俗。

  吃过团圆饭,一家人陆续来到了门外,将鞭炮整齐有序的摆在两道中间。然后爸爸和舅舅把火线点燃。门外的鞭炮声跟鞭炮的.名字一样——“震中雷”。看着一家人脸上露出的欢悦的笑容,听着门外震耳欲聋的声音。我不禁想起了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通宵灯火齐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在电视机旁看着各种节目,一起拍手叫好,欢歌笑语连不停,尽情娱乐。人们辞旧迎新。当新年的钟声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

  初一一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

民俗作文600字 篇5

  锣鼓阵阵,鞭炮声声,传统民俗中张扬的舞龙,铿锵有力的锣鼓,以及欢快的民乐表演都令我深爱。

  爱在奔腾跳跃的舞龙节目中。广场中央,舞龙的.队伍已经就位,只见龙头上两只龙眼炯炯有神,直视前方,龙嘴微张,似喷云吐雾,龙须也随风而摆,龙身上的金黄色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音乐响起,随着舞龙人的舞动,龙头时而昂扬向上,气宇轩昂;时而又颔首微低,不怒自威;长长的龙身也随着龙头上下翻滚,一会如蛇形盘旋,所向披靡;一会又如蛟龙出海,直冲云霄,颇有横扫千军万马之势。

  爱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几位鼓手头上系着白羊肚毛巾,身穿大红马甲,黄色裤子,腰间还系了一条大红色绸带,只见他们轻盈扬起鼓槌又沉重落下,那鼓声便一会儿如春雨般轻盈的洒落,一会儿又如雷鸣般震耳欲聋,那绑了红绸带的鼓槌也上下翻飞,他们后背微弓,脚步随着鼓点左右跨越,腰部也十分夸张的扭动着,他们还时不时地齐声呐喊,真是振奋人心,看了这铿锵有力的锣鼓表演,我的心也澎湃起来。

  爱在轻松欢快的民乐表演。舞台上几位乐手相互配合着演奏了一首又一首民谣,只见他们手指灵活地在乐器上弹奏,时不时还相互对视一下,或走下台与观众互动。好几位吹奏的脸色都泛红了,可依然尽力的演奏着,见他们吹奏的如此卖力,台下的观众也情不自禁的为他们鼓掌叫好,观众的叫好声伴随着音乐声氤氲在空气里,让过年的韵味更加浓厚。

  传统民俗,历史悠久,让我们走进民间,贴近生活,去尽情地感受那传统民俗的魅力吧。

民俗作文600字 篇6

  年,都在过,就连外国人也有过的。可过年的民俗风格不一。

  过年最忙的就是节前的几天,大街上的人你来我往,每家忙的不可开交,吃的、用的、玩儿的,都要买齐全了,好像所有的日子都要在这一天过似的,害得爸妈换着班的`往商店跑,商店里的人更是拥挤不堪,想买一件东西顺利地走出来,这时也变成了一件难事。

  农历三十这天的上午,必须要完成挂红灯、贴窗花、春联,福字要倒着贴哦,寓意在福到了。做完之后,屋外节日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郁了。

  各民族过节都有燃放鞭炮和烟花的习俗,我们这里也不例外。最激动人心的阶段是午夜前后。室内灯火通明,酒香四溢,桌上摆满热气腾腾的饭菜。这也是最能显示出一家人团圆的时刻。大家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把平时不开心的事一股脑地丢到脑后,兴高采烈地一边喝着、吃着、聊着,看着春晚节目。一时间,室外的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的烟花纷纷扬扬,色彩缤纷的。把整个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直到零点钟声响起来,守岁才算完成。

  春节最热闹的习俗是看秧歌,男男女女一帮人身着各色服装,手摇彩扇,踩着高跷,随着吹鼓手的节奏和高跷接触地面整齐的“咔咔”声,一摇一摆的往前走。秧歌队到了谁家门口,谁家都要放鞭炮,给一些香烟和酒作为答谢的礼品。看秧歌的人群,簇拥着秧歌队,浩浩荡荡的从西走到东,又从东折到南,无论天气有多冷,都一步不离地跟着看……

  民俗是节日的调味剂,没有了这些,节日将枯燥无味。

  桦甸市二道甸子镇中心小学六年二班:李雨晴

民俗作文600字 篇7

  襄樊是一个风景优美秀丽的古城,也是我的家乡。说起咱家乡襄樊那特有的民风民俗可还真不少呢!现在,就根据我了解到的民俗给大家讲讲吧!

  襄樊人历来好客。在待客方面,只要有客人来,必定不停喊着“稀客”,忙着端茶倒水,陪客人闲谈。而当客人走时,拱手相别,嘱“慢走”、“再来”。留客吃饭,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说,叫做“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就走”,强调酒的重要。一般先酒后饭,不可先饭酒。饭酒必强劝,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来一碗,趁其不备,叩进客人碗中,直到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叫“叩饭”(襄樊人土音念“KANG”饭)。

  而寿诞,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岁、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主人置酒款待。

  丧葬,旧时土葬,对棺木很讲究,我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进棺内,名曰“入殓”。灵柩放入灵堂“停灵”三天。然后送至墓地掩埋。然而建国后,封建迷信的活动渐渐废除,火葬渐渐兴起。

  而穿天节为襄樊古代特有节令。宋代的左季裕《鸡肋编》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去交南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在滩中找有孔穿的不白石,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襄樊的风俗之丰富,远不止如此,每一个风俗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或传说。如今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处处充满了幸福、宁静、祥和。生活在这里的我,也越来越爱上了她!

【民俗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民俗的作文05-30

民俗作文11-23

(精选)民俗的作文01-17

民俗的作文01-02

民间民俗的作文10-10

有关民俗作文04-08

民俗活动的作文04-02

【热】民俗的作文04-10

【精】民俗的作文04-10

民俗的作文【荐】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