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作文

时间:2021-12-12 17:00:57 故乡 我要投稿

【精选】故乡作文合集六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故乡作文合集六篇

故乡作文 篇1

  寒假,临近过年时,我回到了生我养我但阔别已久的故乡。

  许久未归的屋里已经有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些边边角角甚至生出了许多蜘蛛网,显得破败不堪。街坊邻居的老屋早已翻新,从前一下雨就满地泥泞,风一吹就扬起漫天风沙的土路不知何时铺上了平整的水泥,道路两侧还有了高端的路灯、大气的栅栏、上档次的垃圾桶等设施,简称“高大上”。更使人诧异的是,一个小小的乡村竟然会堵车!可见,如今的故乡发生了多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好不容易回到故乡,少不了去看望一下幼时的玩伴,分别多年,还真是甚是想念呢!

  我熟门熟路的找到了“小燕子”的家。门一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张陌生又熟悉的脸,五官还是那么清秀水灵,但少了些稚气,多了分成熟。

  “你是……”小燕子一见到我就满脸不可置信地说,好像看到了怪物一样。

  “好你个小燕子,连我都不认识了!找抽啊你!”我嗔怒道。

  顿时,她马上两眼放光,一把抱住了我,又蹦又跳地说:小桃子!真的是你啊!刚刚我都不敢认!想当年你又矮又胖,跟个毛桃似的,没想到现在在我们几个当中你竟然是最高的!对了,咱们去找小正子他们玩吧,他们保证认不出你……唉!小燕子果然名副其实,叽叽喳喳个不停。在村头小河旁,我们与小正子他们碰了头,一切果然如小燕子所料,他们一个个跟见鬼似的看着我。

  一路玩着跑着,我们很有默契地来到了儿时的秘密基地——大槐树下。

  回忆往昔,还记得那时一旦我们不开心了,就会爬到树顶,肆意地玩闹。可如今,我们早已不似当年身段那般轻盈,如何爬的上去呢?看到那棵百年老树,我不禁黯然神伤。小正子许是看出了我回忆当年的伤感,利用敏捷的身手,轻而易举的爬上了树,并把我们都拉了上去。坐在树顶上,我们几个儿时玩伴畅所欲言,毫不避讳地聊着当年对方的囧事以及现在的生活趣事,笑声阵阵从树顶传出,在寒冷的冬天宛如一股暖流,沁人心脾。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落叶归根”,当我们在喧嚣的城市倦了,累了,不妨回到儿时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那里珍藏着最纯真的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无论现代社会多么险恶,那里永远都有最甜美的笑声。

  这个寒假,不虚此故乡行!

故乡作文 篇2

  故乡的温度好像被淡忘了,会想起故乡那份天真的童年,洋溢着欢笑,洋溢着幸福。那里播下来欢乐的种子,收获的却不是欢乐的庄稼。

  故乡似乎像孩子一样安静,在白天喝春雨的琼露,在黑夜安静的靠在山妈妈的怀中,平静的度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寒冬腊月。三分之一的平原,三分之二的丘陵,是我发现,自己开始厌恶丘陵。到处是山,这一些山山水水我已经看厌了,多么希望有平原呀!

  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我可以骑着马,驰聘在辽阔无边的草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马的脚印,大地的每一次反作用力,从马传入了我的心田,深深地印刻着!看着天上的那一轮太阳,看着地上的青青小草,眺望远方,可是,除了草,还是草。有时候看见几个孤零零的蒙古包,我无从选择,一人待在原地,我,迷茫了……

  一霎那,周围的一切如梦境一般破碎,一切还是一样,行人匆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野狼的嗥鸣,青翠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蒙古包,伴随着镜子的破碎声,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切的梦想掉入了黑暗的黑洞中,那里,深邃,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只顺手抓住了失望,悲痛。

  故乡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乱,以前的抗战,对于一座小城来说,好像没有发生一样,更多的只是我们那破碎的回忆,不过,我喜欢安静,没有外界的干扰,两耳不闻天下事,好似一个世外桃园呀!走在故乡的山上,鸟语花香,溪水默默无闻的伴奏,大树替我遮住了阳光,好像故乡挡住了外来的侵略者,阻挡了恶毒的阳光,让我们安静的歇息。

  故乡的原野上少了一些辽阔,多了一些作物,放眼望去金色的一切,闪烁着刺眼的光芒,抑或是绿色整片,整洁而又协调,看了心旷神怡。

  走在故乡的历史上,似乎没有多少感觉,只给我一丝平淡,这才是我所需要的吧!

  平平淡淡的生活下去,抛弃世俗的利益,把一切看淡,就这样生活下去吧!我的故乡也这样生存下去,永远,永远……

故乡作文 篇3

  有人说,人出生以来就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对他而言只能叫“家乡”,而不是“故乡”,只有游走在他乡的人,那个地方才能叫做“故乡”。一字之差,感受却大有不同,遥望明月,故乡永远在别处。当我们身在他乡的时候,我们才更清楚哪里是故乡。

  “好 ”&“好唔好”

  第一次搭飞机,想不到那目的地竟然是上海。“魔都”,魔幻的城市、东方巴黎、犹太人曾经的避难所,那到底是什么样子?满怀期待,我终于登上了上海东方航空的班机。

  到达一个地方,首先听到的是这个地方的语言。对于上海话,最初的认识是小时候《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刘涛扮演的上海媳妇胡幸子。每当要发表意见的时候,幸子都是“阿拉”这样“阿拉”那样的。那时候觉得“阿拉”就像是那个音符的名字“La”,有着某种音乐美,很适合幸子这上海女孩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份气质。后来认识的是微博上热起来的“好 ”、“侬”等,这些都是对上海话的零星认识。本来以为这次到上海,就能轻易地听到地道的上海话,殊不知在上海的机场、出租车、街道上耳边掠过的都是带着各种味道的普通话,京味、东北味、港台味,甚至还有外国味。于是,直到登上回广州的飞机,我的心中都有着某种遗憾,也许是因为我在上海走过的地方太少了,也可能这地道的上海话只藏在这弄堂的一扇扇窗里了。

  一座城市,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越高,就越不可避免悄悄地淡化一些本土性很强的东西,如方言。上海地方虽小,却有足够的吸引力,五湖四海的人都来此做着自己的梦,普通话成了很多人交流的共同语言。不知道是否值得庆幸,在上海人心中还只是“乡下”的广州,在街头、地铁、饭店我还可以听到亲切的白话,听到美女帅哥讨论着哪里好玩“去边度”,听到阿姨们说别家孩子考重点大学“好威水”,听着婆婆公公们说着回家“煲靓汤”。听到一些人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不可以介样啦”、“湿湿碎啦”,同时也听到各种口音的白话,“内猴”、“大佬,你好么”。如此种种,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令人哭笑不得,心里却更觉得他们可爱。

  这几年,各个地方保护方言的呼声都较高,身在粤语区感受尤为深刻,“保护粤语”曾经闹得挺大,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有香港“撑住”。其实,粤语历史悠久,是广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梁文道言“粤语是可以思考的语言,讲粤语是天经地义的”,粤语足以成为广州的名片、城市印象。卡尔维诺曾经写道:“方言文化有其完全的影响力,确保一个城市、地域、流域身份的认同,与附近其他城市、地域、流域区隔开来。”“在这个世界上(说实在并不大)方言是界定自己会说话,赋予地方习俗形式,总而言之,存在的方式。”广府文化中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和气生财”也许会让人觉得广府人做人做事“是但”、“求其”、“所谓”,但其实“内秀”或者“不争辩”不代表没有底线。原则上的东西是动摇不得的,如一些传统习俗,如粤语,这并不是因为排外,或者是傲慢,而是因为源远流长的文化系统使然,而是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下了从上海飞回广州的飞机,在机场里走着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母子,母亲貌似正在教训调皮的儿子。听到了那亲切的“一早话你噶啦”、“好心你啦,好唔好!”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回来了。

  “弄”&“巷”

  大城市往往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我们称之为地标,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如广州的“小蛮腰”,它们让城市变得更有知名度和辨识度。但其实,在我心中它们都是一个地方现代化、城市化的标志,时刻在要求着更高更大更有设计感,却也同时让人有着某种距离感,缺少生活的亲和感。木心说:“生活是琐碎的,是琐碎方显得是生、是活――小慷慨、小吝啬、小小盟誓、小小负约,太大了非人性所能挡得起,小街两旁的屋里偶有悬梁或吞金服毒者,但小街上没有悲观主义,人们兴奋忙碌营利繁殖,小街才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间。”小小的角落里,琐碎的生活,反而显得更真实。一个城市的灵魂就在民间,在角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相比于去参观上海的“东方明珠”,还有微博上戏说的“上海滩三大神器――注射器、开瓶器、打蛋器”,我更愿意走进上海的小街小落去感受上海。在去上海社科院的那一天,当听到“淮海中路622弄7号”这个地址的时候,我的心兴奋了一下,这意味着我要看到上海的弄堂、石库门了吗?在淮海中路又走了一大段路,路过了一个门牌“××弄××号”。抬起头往上看,被法国梧桐半遮半掩的楼并不高,窗是旧式的,窗框是朱红色的,两扇玻璃被分成六个格子,紧闭着。放下头来继续走着,心里却想着那窗里关住了多少故事,挡住了多少流言,是否也有鸽子飞过。

  去完外滩原路返回的那一天,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我看到远处一字排开的民居,不知道那些都是多少弄多少号的房子?窗子也是旧式的,比现在普遍的铝合金窗外加不锈钢有味道得多。窗下固定着几根铁棒,有些则是不锈钢架子,晾着些衣服。有些窗是紧闭着的,有些则是接近180度的敞开。没有阳台不要紧,精明的上海人总能想到好办法,每一寸地方都能用得恰到好处,物尽其用。

  想起了广州那些门牌号“××巷××号”,想起了小时候伯公伯婆经常带我在楼下附近的小吃店吃滑滑的肠粉,那一条条随处可见小吃店的巷子,爱吃和会吃的广州人散布在每一个角落,想起了那些风格各异,或可爱搞怪或古雅别致的巷子名字“甜水巷”、“飞来对面巷”、“杏花巷”、“九兜二巷”,想起了《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西关大屋,西关那大街,连接着不知伸向何处的小巷,小巷连接着人家,有玩捉迷藏的小孩、树阴下聊天下棋的老人,想起那天跟同学去完陈家祠后自己在日记中写下的“走在陈家祠的巷道里,仿佛走进了别人从前的一个梦,我要窥探,他们都梦见过些什么。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我闭上眼睛,念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请求佛祖赐予我智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做着普通人做的事,怀着一些普通人的心愿。”…… 上海有里弄,北京有胡同,广州,有巷子。巷子里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朴素而真实,琐碎而生动,它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一些人成长的记忆。

  “城里人”&“乡下人”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一个段子,说在广东人的眼里,除了广东或以南的人是南方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北方人”;而在上海人的眼里,除了上海人是城里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当时对于前半句话我只在心里一笑,对于后半句话则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短短的几天上海之行却让我对后半句话有了更多的认识。

  走在上海的街头,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很多,外国人也多,而且很多都是白人,不知道他们是在这里旅游的,还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不管是哪样,都让我觉得上海的国际视野比广州的大得多。也许就是因为国际范较足,上海人觉得自己见识广、文明程度高而自居“城里人”,将自己跟“乡下人”区别开来?

  很多人都说来上海出差或旅行,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因为稍不注意就会被这里很讲究穿着打扮、注重时尚的上海人“看不起”。在上海的文化里,宁可住得简陋吃得不好,出门的衣着打扮也要光鲜,穿得朴素会被认为“寒酸老土”、“下里巴人”而被势利眼。幸好,在上海的几天我还没遇到过“只认衣衫不认人”的情况,而且,他们的穿着打扮也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除了那几天不怎么看见有人穿人字拖上街,看见的多是皮鞋、凉鞋、洞洞鞋,而且见到的穿洞洞鞋的人都穿袜子的。另外,在天桥走着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我看了她一眼,她一直看着前方。后来,她走过很远后同伴告诉我那个女孩背着的LV是假的,有一个细节处跟真品不同。

  记得有朋友曾经开过玩笑,“在广州,别看人家穿着人字拖、短裤在街上闲逛,分分钟有可能是百万富翁!”也许,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广州只能叫做“城乡接合部”,有很多“乡下人”,不过相比于做过分注重门面功夫、讲面子的“城里人”,我倒更愿意做一个“乡下人”,“舒服就好、实用就好”这样的务实有着更持久的力量,最起码做人更轻松一些,“装”的生活会很累。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当我们身在他乡见识到更多了解到更多人,拓宽了生命的'宽度,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更容易重新审视自己,深化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审视那自以为熟悉的在别处的故乡。“流浪的去程有多遥,回家的归程就有多远。”希望每一次归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更美好的自己。

故乡作文 篇4

  乡下人赶集不方便,平日里过日子所吃的蔬菜多是自己种植的无公害无污染蔬菜。我老家乡下的农村人也不例外,除了每年开春时栽种各种蔬菜之外,每年农历的七月份左右,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菜园子里栽一块儿大蒜。青蒜苗耐寒,以至于在整个寒冷的冬天,餐桌上都可以见到蒜苗的踪影。无论是用来做面条的浇头还是用来炒回锅肉或盐煎肉都是非常不错的首选食材,既新鲜方便又经济实惠。

  到了农历三四月份,碧绿的青蒜苗还会竞相吐出非常胖嫩的蒜苔来,每每此时,也正是大蒜成长的最佳时段,只需将吐芯的蒜苔抽掉,过不了多久,大蒜也就到了采挖的季节。将新鲜的大蒜挖回家后,人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大蒜连同大蒜的茎叶像扎头发辫子一样辫起来,挂在屋内阴凉通风处,每次需要时,顺便揪一颗下来,就可以当即享用了,足足可以管一大家人吃一整年。

  每年在辫大蒜之后,难免有剩余或残缺的无法扎辫子的“独蒜”,老人们都会将其顶端及根部用剪刀剪掉,剥去外面的一层粗皮,洗净后用来腌制糖蒜。母亲就是腌制糖蒜的能手,每年将洗净的大蒜处理好之后,先是将大蒜晾干水汽后,放入瓦盆内,加入红糖、白糖、盐巴等调味料,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两三天,至红白糖完全被晒融化后,且大蒜的部分水分挥发后,加入自家酿制的柿子醋(其他食醋亦可),醋的比例以勉强淹没大蒜为好。最后加盖放置约莫半个多月时间,糖蒜就算大功告成了。糖蒜腌好之后,不仅大蒜可以吃,用来腌制糖蒜的汁水还可以用来调味。尤其其汁水用来腌鱼,不仅可以除腥,更能增鲜,烧制出来的鱼肉也别有一番滋味。

  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在腌制糖蒜时,我总是屁颠屁颠地尾随其后,出于好奇,母亲在进行腌制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时,我都会禁不住询问母亲一些腌制糖蒜的细节,为此我没少被母亲责备过:“一个屁伢子,学习咋没那么认真,光知道顾嘴皮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受母亲影响,掌握了一些腌制糖蒜的技巧。据母亲讲,腌制糖蒜时,要以白糖为主,红糖为辅,其次便是食盐,要根据原料的比例加入调味料,突出甜味,盐的口味不能压住甜味,再一个,腌制糖蒜的过程中,不能见生水或油迹,要不然大蒜很快就会染菌,容易腐烂。只要储存得法,腌好的糖蒜存放一两年都会完好无损,且不会变质。

  每次无论是吃稀饭就馒头还是吃面条或米饭,只要揭开腌制糖蒜的器皿盖子,满屋子里都会弥漫着柿子醋的果香和糖蒜特有的浓郁,夹几颗置入餐碟内,白里剔透的糖蒜无不使人口舌生津,忍不住便会直奔主题,不仅可以去除油腻,促进人的消化和吸收,有高血压的人经常吃糖蒜也会起到降压的作用,因为大蒜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所以经常吃糖蒜还可以预防心脏病,每天用餐时吃半块糖蒜还能够增加人的胃肠功能。经过腌制后的糖蒜集酸、甜、脆、爽于一体,没有一丝辛辣,嚼在嘴里,酸甜适中,香脆可口,每次都会使人大快朵颐流连忘返。

故乡作文 篇5

  故乡,永远是城里人的后花园;老家,永远是远方游子的牵挂。国庆期间,正值中秋,尽管秋雨绵绵,也挡不住人们回乡团圆的脚步。这天一大早,妈妈就把前几天买好准备带回老家的东西,大包小包地塞满后备箱,催促着一家老小,亲自驾车驶向老家,驶向秋之深处。

  桂子飘香,菊盈清露,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意,在橙黄橘绿、红叶纷飞中愈加深浓,与在雨雾朦胧中的远山,翩然而至,如约而来。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即到了故乡的村头。透过薄雾望去,依稀可见老屋翘起的房脊,似有人影晃动。一阵秋风拂过,便清晰地看到,曾祖母和二婆早已站在路口等着我们。“孜儿回来啦,丁儿长高啦……”只听曾祖母那爽朗的笑声、二婆那热情的招呼声由远及近。车刚停稳,曾祖母和二婆忙着帮我们拿东西,顿时让整个院子热闹了起来。

  刚落坐,只见曾祖母急匆匆地从柜子里取出花生、板栗、核桃等许多好吃的东西,见到如此“美味”,我们几个小“吃货”一下子哄抢了起来。“别抢,别抢,还有好多呢,让你们几个小馋鬼吃个够、吃个饱”。曾祖母一大把一大把往我们口袋里塞。顿时,我们几个裤兜里、手里全都鼓囊囊的,“吃货”们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听二婆说,曾祖母好几天就在扳着指头数,念叨我们要回来,为给孙辈们准备好吃的,年事已高的她居然不顾雨天路滑、山高坡陡,到2公里外的山顶上拣野生板栗。用了整整一上午,才收获了不到两斤“野味”,返回的路上还差点掉到山崖下。此时,我的喉咙像是有东西堵了一下,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旁的曾祖母连忙说:“哪里有这么严重哟,只是这腿脚不听使唤了,想起年轻的时候,这算个啥,背个百来斤东西上山下山歇气都不用”,又对着我说:“孙儿快吃,秋天老家的山上什么都有,只要你想吃了,给祖祖说一声,我找人给你带来。”此时的我,只是机械地点了点头,吃着板栗,甜蜜与苦涩交织在心头。

  在我的记忆里,慈祥、勤劳、善良、朴实是曾祖母的鲜明特征,她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是最有权威的,膝下有我爷爷等八个儿女,一生困苦。听大人们说,曾祖父刚过50岁就得重病离祖母而去,一大家人的重担全部落在曾祖母身上。在那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年代,要把八个儿女拉扯成人,比登天还难。曾祖母横下一条心,硬是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常年省吃俭用,勤劳苦干,自己经常饿着肚子参加集体生产挣工分,让八个孩子少饿肚子,长大成人,至今她都有不吃晚饭的习惯。

  听爷爷给我讲,曾祖母很重视子女读书,为让他们八个兄弟姊妹都能有学上,每到秋天,曾祖母都得起早贪黑去山上拣桐子、板栗、松果等山货,去市场变卖成钱拼凑学费,硬是让爷爷等八个兄弟姊妹都相继接受了高小或初中教育。为子女的成长,曾祖母付出了很多,那两鬓的白发、额头深深的皱纹,和那满是死茧的双手,就是最好的证明。曾祖母就是一本书,一本让我们子孙永远读不完、读不厌的无字之书。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故事,都是曾祖母生活点滴的记载,都是生活的真谛。

  俗话说:父母在,家就在。曾祖母虽已84岁高龄,但她身体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几十年来从没有离开过老屋半步,一直坚持独立生活,自己做饭浆衣,做一些农活,守望着老屋。曾祖母最钟情秋天,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看着谷物满仓,晾晒着从地里收来的花生、山里打来的板栗、核桃,成天忙着挖红薯催肥猪,一年的希望,一年的生计有了着落,心里踏实多了。而在这个季节里,远在他乡的儿女孙辈们也在盘点一年的收获,计算着回家的日程。长辈们无论工作再繁忙,路途再遥远,都会在秋意渐浓的这个季节,相聚团圆在老屋。春华秋实。我想,正是由于曾祖母的勤劳与付出,才有这个大家庭的和睦,才有这份亲情的归宿。

  一阵微风吹来,撩起曾祖母丝丝银发,院外的银杏叶打着旋儿,落在根的四周,在我心底荡起阵阵涟漪……

  故乡之秋,令我魂牵梦绕!

故乡作文 篇6

  静下来现在仔细想想,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七、八岁时,那时候吃饱了就睡,不用担心会变胖;看不顺眼就打,打不过就跑,最不抵也是两败俱伤;用泥巴堆过小城、捏过娃娃,还有各种永远也吃不完的小零食。

  虽然那时候会因为掏鸟蛋、翻墙、上树被母亲揍,可哭完后又是面不改色心不跳“英雄好汉”一名。

  我们那里的窑洞,虽不及延安的出名,但也是冬暖夏凉,还有热乎乎的土炕。老人们说睡土炕以后不会得风湿病。

  春天满村梧桐的花,用脚踩踩会发出很清脆的响声,花谢了可以把它串起来做成风铃状的东西,然后把狗脖子上挂的铃铛挂在上面,就是玩具。

  夏天的雷阵雨过后,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就坐在门前的水泥地上玩抓石头的游戏,听说那样雨就会很快停,小时候的我们大都是个野孩子。

  秋天时候我们都很忙,不管是在果园里、还是在门前的场里。别看那时候我们小,却也帮家里干了不少的活。

  冬天黄土高原的风貌尽显,光秃秃的山沟,一场大雪过后,虽不及童话世界那么好看,却也是别有一般风味。

  这一年四季里,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放羊。在山沟里放羊是最自由的,只要不让它破坏庄稼就可以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玩纸牌、睡觉或者听那些老人讲过去的事情。听了他们的讲述后,就崇拜起他们,那些战役、奇闻逸事在老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重新有了色彩。

  后来有一年,村口的梧桐树都被卖了,随着电锯声音传来的是树木倒下来的巨响,后来一段时间,一出门就看到一片荒芜。直到某一天,那里多出了一排排杨树,才觉得那曾经眼前的一片绿回来了。

  村子被一条铁路隔成东西两边,每当火车从桥下经过,我就会跑去看。心里觉得坐火车的人都是了不

  起的,我们经常拿着各种土块往下扔,还一度怕车厢里的人知道后找我们来算账。长大后也坐了很多次火车,才明白压根就发现不了。

  随着城镇化的加剧,村子里的人渐渐都搬走了,只剩下几户老人。老人们都说,住在城里空气不好,一眼望不到边,看到的全是高楼大厦。老人们不愿意搬,大半辈子都在这村子里,这村子大概已融入他们的生命里了吧!听着突然就觉得悲伤,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这些年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待的天数也屈指可数。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老了后在农村老家的院子里,前面种喜欢的花,后面种各种蔬菜,自给自足,最起码不用担心粮食安全、蔬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