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时间:2022-01-28 13:34:4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在技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呢?想象一下每秒120格的画面,两台4K三色激光放映机宽色域、高动态范围成像的画质,RealD 3D放映技术以及12声道外加重低音的环绕式声效。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一:

  在错过了《指环王》、《阿凡达》之后……这回的视觉奇观,总算赶上了第一拨儿。

  电影开始前,还有放了一段李安对本片的技术说明。

  他斯斯文文,如例是一副怪不好意思的模样。

  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好像自己也是新技术革命的参与者似的……

  看完之后的感受是,好电影!

  ……但是估计后续的票房好不到哪去。

  首先是对于新技术的观感。

  并没有十分令人震撼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全片几乎没有大场面。

  但是3D效果,无疑是远超之前的电影的,两个人站在那,有着异常清晰、明显的层次感。

  以及夸张丰富的画面信息,地上的草皮在非特写的情况下,根儿根儿可见。

  大树如羽毛般的叶子,眼白中一丝丝的血丝……

  它的炫技,并没有用大的场面来展示。

  但在看的时候,不由在想,如果这种技术,以后更广泛地应用。《变形金刚》里擎天柱身上的每一根螺丝、每一片铁片,都可以那么清晰,将会是何等震撼的画面。

  关于120帧的适应性问题,作为一个高度近视,加晕车很厉害的人,并没有不适感。

  不可避免地要和李安的上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

  可以说,《比利》在各方面都不会有什么优势。

  《少年派》当年在国内创造票房奇迹,最牛的地方有三个:超出同侪的.画面、精巧的叙述诡计,引发热议的人性讨论。

  但在《比利》里,这些都没有,或者说不突出。

  画面虽然很好,也是最大卖点,但前期的宣传,已经将人们的期待调得太多,以致于真的看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惊喜。

  故事非常简单,除了不断地闪回,补全前情之外,几乎算得上平铺直叙。

  而关于人性……这部片子虽然也在讨论,但是很显然,恐怕并不讨喜。

  其实探讨人性,也是有可以取巧的地方的。

  简单来说,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喜欢看你批判别人,但不喜欢看你批判自己。

  ……因为后者真的会疼。

  所以韩国电影黑,但往往都是在黑政府、黑警察——总之是别人。

  《少年派》里,派漂泊汪洋,很有可能干出了灭绝人伦的事情,大家揣测他、同情他,为他的选择津津乐道。

  因为其实并没有谁,真的相信自己会被扔在那么“吃人”或者“死”的一个绝境。

  但《比利》不同,我们真的可能会作为一个普通人,去面对英雄。

  以及,我们作为自己的英雄,可能真的会别人轻视和伤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的真的是一个十分残忍的故事。

  普通人在残酷的战争中,意外成为英雄,受到大众的追捧。

  而当他终于接受了自己是英雄这一事实的时候,大众又毫不掩饰地告诉他,真当你是英雄啦?你丫就是一碎催。

  大众——人民——你和我——的自私和短视,在这部110分钟的电影里,被无情地剥露出来。

  “英雄伟大!”、“永远铭记英雄”、“不让英雄有后顾之忧”……这些话,每个人都可以张口就来,反正也不需要什么证明,什么代价。

  但当那个美丽的拉拉队员,因为比利林恩可能因为爱她而留下来,而吓得落荒而逃时,影院里响起尴尬的笑声。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她:远远观望的《魂断蓝桥》多么浪漫。

  柴米油盐的《革命之路》才是我们的生活。

  某个角度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可以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对应着看。

  越战和伊拉克,同样普通、善良的青年,在军队中逐渐发现自己的杀手本能,并最终返回战场的故事。

  《全金属》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小丑在不断地逃避中,回到了宿命的战场。

  而《比利》则反映了人民对士兵的扭曲,比利在不断地犹豫中,最终选择了回到了战场。

  因为那里,没有好莱坞没有加长轿车没有碧昂斯没有拉拉队。

  那里只有早已射出的子弹,他们的家。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二:

  当传统银幕语言呼唤明确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和好战行动的时候,怎样去拍一部心理上审问反战,维护士兵利益的美国电影呢?李安试图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这部电影解答这一难题。影片讲述一名19岁美国士兵,因其在伊拉克战场的英勇表现而被请到舞台,成为了半个明星。电影较为忠实地改编自本·方丹(Ben Fountain)2012年出版的小说。原著讽刺幽默的风格被认为与《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异曲同工,而电影确舍弃了这一风格,更多地以写实的影像展现了一个国家幼稚地迷恋于战争的功成名就,却忽视战争的残酷现实。

  至于主流观众是否会接受该片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等11月11日,也就是纽约国际电影节点映后、索尼娱乐在全球发行该片时方能一见分晓了。4年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上映时大获成功,借此李安重新定义了3D技术在影像叙事中的运用范围。在《比利·林恩》中,他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影技术,突破性地结合了4K、3D和120fps(5倍于标准帧率),借以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会是什么样的?考虑到少有电影院配备支持该格式的`设备,这个问题也就不太重要了。但在特为纽约国际电影节安装的屏幕上看来,至少在电影节观众眼里,影片超级真实清晰,效果远好于大型高清平面银幕。边缘清晰,有很多超近特写——李安和摄影指导约翰·托尔(John Toll)在影片中大量运用特写镜头——是具有穿透力的。但我发现,技术创新将我带入电影,同时也同样将我带出电影。可以这么说,这种格式的电影更适用于年轻演员,至于影片里年纪大的演员,效果就不那么好了——抱歉啦,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

  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Jean-Christophe Castelli)撰写的剧本以电视新闻开场。新闻里出现步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饰)冲向前帮助受伤的陆军中士施卢姆(范·迪塞尔Vin Diesel)的画面。在闪回的片段中,我们看到比利与敌方交火并与敌军徒手搏斗。但大多数情节都围绕持续两周的2004年感恩节胜利巡回游行展开,比利和他所在的勇者之队的幸存战友被安排在美国巡回举行一系列见面会,旨在趁他们被重新派驻伊拉克战场之前,重燃美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持与热情。

  勇者之队的这些小伙子在橄榄球比赛当天被请为达拉斯牛仔队的嘉宾,参与名流的自助餐和酒会,之后排成一队进行新闻发布会,小组队长诺姆·欧格里斯比(Norm Oglesby)表现得格外殷勤。他们还被安排作为客串,出现在”真命天女”(Destiny’sChild)的中场表演中,而这次表演却让他们感到惊恐且更加迷失——现场的烟火、闪光灯和烟气爆炸效果刺痛了他们被战争折磨的神经,令他们觉得无法挣脱战争的阴影。即使蒂姆(Dime)中士这个在战场上骁勇镇定的人(加内特·赫德兰Garrett Hedlund饰)此刻也心慌意乱。意料之中的,李安走的这步技术棋在这个相对克制的电影里将获得回报。

  好莱坞三线演员阿尔伯特(Albert,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饰)当天负责陪同他们,期间还接打电话想促成一笔电影生意,因为他在这帮小伙身上看到了生财之道。而不善交际的比利在此时却悄无声息地突然喜欢上了啦啦队长、基督徒法松(Faison,麦肯兹·利Makenzie Leigh饰)。法松把这一次短暂的快乐视作精神义务。但最引人入胜的情节是比利内心的挣扎,是选择忠于战友还是选择自保。比利在得克萨斯州斯托瓦市的姐姐凯瑟琳(Kathryn,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饰)与退伍军人医院的心理医生交流后,决定说服比利退役,因为他可能会因此患上创伤后精神压力症。

  除了淡化小说的讽刺性,电影还将小说里比利闹情绪回家的详细情节做了精简。凯瑟琳是除主角外唯一完整的角色。一次车祸给她造成的身体伤害使得她与比利走得更近,更是他入伍的间接原因。既强势又柔情的斯图尔特与阿尔文两人的内心都困惑重重。两人间不多的对手戏堪称全片最佳。

  影片其他部分的表演则较为生硬。除了一些明显的细节,如口音和民族,勇者之队的几个步兵基本可以相互替换。塔克演的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演员,略带滑稽、说话很快,但出乎意料的是,史蒂夫·马丁并没有将他的角色发挥好——这个角色本可以更丰富的。迪塞尔没有发挥出水平,看起来没有禅学家施卢姆那样有说服力。他的情节也多出现在闪回中。

  影片整体上非常有意思,充满感官刺激,将战场令人窒息的恐慌与无数陌生人浮现在脑中滔滔不绝讲着勇敢、牺牲、保卫和平的话交织在一起。那些空洞的话语在阿尔文惊恐的眼睛里被放大,因为比利越来越意识到大多数人对真正的痛苦根本无动于衷,他们只是喜欢干净、方便的英雄主义。

  李安和卡斯特里在展现这一点上有所保留,也就是说电影可能不会像小说粉丝希望的那样单刀直入。然而,比利的战友情谊虽然在美国本土和伊拉克都得到了充分刻画,但他脸上的天真却在消失。在参加各种花花聚会、见识各式炫富浮夸、遇到各种琐事之后,他终于和队长诺姆起了激烈冲突,向诺姆表达了他对勇者之队的向往。这使得《比利·林恩》即便最终不去吹捧它使用的先进科技,也将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角色研究电影。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三:

  要看懂这部电影,首先要了解一个术语叫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也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简单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PTSD主要发生于男性身上,尤其是经历战争的士兵,所以称此为“炮壳震惊”(shellshock),也称其为“战争疲劳”(battle fatigue)。患者常会情绪不佳,认知下降,并偶有入侵情思绪。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布拉德•科尔伯特(Brad Colbert) 从伊拉克回来后,他坦白PTSD危害和治疗的重要性:“从伊拉克回来后,我已经不会正常开车。我到现在被吊销了25次驾照,这是一个我希望你们永远不会打破的记录。”

  这也就解析了《比利·林恩》的镜头为什么如此飘忽和随意,因为任何一种应激因素如烟花,音响,烟雾和灯光都会引发主角的战争回忆。PTSD甚至会激发患者的侵害情绪和非理性思维,所以就有了在升国旗时突然浮现和女友翻云覆雨的一幕,镜头下的比利还泪流满脸。对比如此讽刺的映衬,现实却是如此病重和无奈。

  电影的技术足以载入史册。创纪录的4K/3D/120帧先锋技术,在全球仅有纽约、北京、上海和台北共四家影院能够全帧播放,洛杉矶的影院还在协调。所以其它影院一律是播放60帧和24帧的降帧版本。但即使如此,也足让以往的实景3D电影相形见绌。那深邃的景深和细致到毛孔的清晰就像是用2000万像素单反对比800万像素手机的成像质量,让后者无处安身。先进的技术使得舞台中场和伊拉克战场的.效果如身临其境,耳浸目染。

  剧情一如既往的李氏风格,缓慢的入戏,不温不火的节奏和恰到好处的几个点题镜头。电影主题并不在于反战,而更多在于对战争英雄和战后创伤综合症的反思。主角偶然成为英雄,到回国后受到的各种尊敬和不公,以及在收获爱情后被迫戴着英雄的光环告别家人重反战场。对于战士来说,战场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他们不在乎荣耀和光环,只因为战士的使命就是上战场。一言道破了战争的无情和战士的无耐。而对于PTSD患者而言,由于很难重新融入社会,重返战场反而还是一种解脱,所以片尾还不忘讽刺一句“Let’s go back to Iraq, back to a safer place.”

  尽管不及期待,但也仍然优秀,至少比《荒野猎人》好不少。单凭景深和观感就值回时间和票价。

  “Our country needs a hero, so we simply build one. Then we will derive a great film from the story to cater to the admiration of the audience and make money. That’s it! Who cares a shit about the hero himself and how badly he is treated in reality. ” -Chumi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相关文章: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11-19

未来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201611-19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

11.1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

李安最新大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

2016年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

2016年3d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