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黑板有感

时间:2021-08-16 17:41: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黑板有感三篇

  电影黑板观后感(一)

  我们常常说一些我国西部山区教育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残破的桌椅,简陋的校舍,还要面临随时可能辍学的困境…… 如果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学习环境,那你就错了,和电影《黑板》里的情节相比,这简直不算什么,最起码还有固定的老师和相对稳定的学生,以及教和学的环境。

  电影《黑板》描述了在伊朗战火纷飞的库尔德地区,一群教师背着黑板到处找学生以此糊口的的故事。影片里的两个主人公――两个老师,在岔路口分别,开始了自己不同的经历。一个老师遇上了一群迷路的伊拉克难民,无人愿意雇佣他学习知识,无奈之下他背了黑板充当起向导,报酬是四十个核桃。途中他与一名有些智障的女人滑稽的结了婚,聘礼是他的黑板。目的只是为了给女人即将病逝的父亲些许安慰。当难民队伍停留休息时,他用黑板为自己和女人隔绝出了一方小天地,镜头转至黑板的另一边,痴傻的女人自顾自啃着食物,而这位老师却用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写下“我爱你”,不厌其烦的教着女人,而女人始终沉默。来到伊拉克边境,两人又因为国籍的不同同样滑稽的离了婚。女人带走了他的黑板,难民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只能影影绰绰看到黑板,一种悲凉凄惨之感让人心寒。

  另一位教师身背大大的黑板去村里寻找学生,却无人问津。他在村子里踟躇徘徊,大声招揽着生意,让人心酸。最终他遇上了为边境走私者充当搬运工的一群少年,没有人愿意向他学习知识,于是他以极强的耐心紧紧追随着这帮年轻人,时而要陪同他们躲避搜捕,时而要在他们进餐时忍饥挨饿。途中孜孜不倦的一遍遍游说,终于感化了一名少年!可就在少年学会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一颗流弹结束了少年的生命…… 又一种悲凉凄惨之感涌上心头。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到既滑稽又悲凉,感觉被导演带到了那个饱经贫穷与战乱的环境。那里的人们因为长期生活在这个闭塞的环境中,他们无法更好地与外界联系,使得教育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他们就更没见过黑板,因此当我看到那些黑板被用来当作晾晒衣物的工具或者抬人用的担架时,这更是一种悲哀。当然,他们心中不会感觉到这种悲哀,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了,如果这些黑板可以用来躲躲炮弹,可以用来晒晒衣服,可以用来抬抬人,也就不错了,何必还需要那些看不懂的文字呢?看了这部电影,作为教师的我,在阵阵悲凉之后,我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而庆幸,而祖国的日益富强更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我不必像电影中的老师那样为了生计,四处奔走,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工作,以校为家,爱生如子,让教室的那块黑板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电影《黑板》观后感(二)

  《黑板》讲述的是一群教师背着黑板在伊朗和伊拉克边界山区四处寻找学生的故事。老师们背着黑板,如同基督背负着救世的十字架,但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不是他们的双肩能负荷的。他们试图说服无知的人们,知识将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拥有知识的老师,却改变不了自己落魄的境遇。()在贫困和战乱面前,知识的救赎显得苍白无力。

  大片的黄土、荒凉的环境、简陋的衣食,还有听不懂的语言刚开始的时候让人看着很压抑,但是继续看下去,你就会觉得心灵被深深的震撼到,某些场景会让人眼前一亮,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黑板是始终贯穿于影片的一个道具,一方面它发挥它本身的功能,用来教学,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包扎伤口,运输病人,躲避武器的袭击等等。黑板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象征,《黑板》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伊朗人民是处在怎么样的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以及知识文明对于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性或者还有别的一些人生道理。

  主线的两位老师,带着他们的黑板开始了各自的旅途。黑板,记录了他们的故事。最后,甲老师就像一个半途被遣送下车的乘客,望着“ 前妻” 背着那块写着“ 我爱你” 的黑板,渐行渐远。对这场短暂婚姻的回忆成为了他唯一的行李。

  而乙老师最后只剩下半块黑板,但是,比任何时候都沉重。谁会想到一个孩子在这块黑板上初次写出自己名字的欣喜?谁又会想到这短暂的欣喜会瞬间化作绝笔的悲恸?一群孩子骡子般的命运,让老师心痛却无能为力。在生存面前,这时知识的救赎却又显得那么势单力薄。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具,甚至没有出现任何惊心动魄的场面,然而如果仔细品味这部电影的话,我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战争的残酷,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荒原上的流浪者们,生存是第一要义,而影片最别具一格之处是,机智地展现了那两位教师因为有了知识也具有了知识分子独有的“ 智慧的烦恼” ――哪怕是仅仅只接受过两年的教育。影片拍摄的冷静客观,只呈现生活状态而不作刻意解释,这种不落俗套的制作方法让《黑板》具有高级的格调。

  看完这部电影后,片子中的诸多特写细节在我的视线之中来回俯冲,纪实的手法将真实的生活凸现在我的心中。但我仍然能透过硝烟,隐隐感到对他们的梦想、爱情、信仰等等渴望和坚持。一群并不伟大的小人物身上散发出了质朴、恒久的人性魅力。片名《黑板》就是解读该片的线索和关键词,天才女导演也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我们经历了一场感情和良知的洗礼。

  黑板,这个本来是老师用来教导孩子的工具,用来教育与启发下一代的象征,在贫穷、战乱以及饥饿的迫使下,成为一片遮挡与保护的庇佑之伞,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还是单薄无力。细品这些在《黑板》中看到的简洁和朴素的对白,蕴涵着人性的光辉,也蕴涵着伊朗民族电影的真正魅力。也体现出全世界的教师的无私精神。

  我们自做教师起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环境,更没有经历过找学生的痛苦,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没有这么落后。因此,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更应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一份责任和贡献。

  对伊朗电影《黑板》的一些感想(三)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以前也看过很多很感人的电影,动容之处也会不禁流下眼泪,但是在看了伊朗 电影《黑板》之后,作为学生的我,心里就深深地感觉它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尽管它深刻的寓意对我这点阅历的人来说还不能真真懂得。

  该电影通过两位教师背着黑板找学生的经历——一个遇上了为边境走私者充当搬运工的被戏称为“骡子”的一群少年,另一个遇上了一群在库尔德地区迷路的伊拉克难民,之后就从这两方面展开了后面的故事。大片的黄土、荒凉的环境、简陋的衣食,还有听不懂的语言刚开始的时候让人看着很压抑,但是继续看下去,你就会觉得心灵被深深的震撼到,尤其是那个男孩写出自己的名字而兴奋的告诉老师时,他被一枪打死了;还有最后那个女人背着写着我爱你三个字的黑板走的场景…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正如我理解的Ezra Pound 的这首诗所描写的“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一样,这些场景会让人眼前一亮,深深触动心灵。

  黑板是始终贯穿于影片的一个道具,一方面它发挥它本身的功能,用来教学,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包扎伤口,运输病人,躲避武器的袭击等等。黑板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象征,《黑板》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伊朗人民是处在怎么样的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以及知识文明对于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性或者还有别的一些人生道理。

  记得暑假去湖南支教,当时觉得那边的学校条件真的是太差太差了,只有一个老师却要教3 个年级,而且有一个班是复合班,桌子椅子都是破破烂烂的,有的学生要三个人挤一张桌子。加上地处农村经济水平落后,人的思想观念也落后,所以大多数孩子上课都是松松散散、想来的时候就来,不想来的时候就不来,上课的时候也经常跑出教室。当时我只是感觉是农村落后的环境和薄弱的师资力量造成这样的,不该怪这些学生。但是看了这部影片,我才发现他们是多么的幸运,至少他们处在和平的环境中,至少他们还有教室、至少还有好多的好心人关注着他们的学习,从物质上、精神上帮助他们。而现在大多数的我们是拥有有利的环境的,但是我们根本没有珍惜过。记得有一次逃课了,然后有个同学调侃道:“哎,交了钱却不去享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力,人家想享受还不能享受”当时,我也没太大感触,但看了这部电影后,真的有点后悔。晚上12 点多以后还能听到保安巡逻的声音,在自修的时候保安会来查人,出校门的时候自行车也得刷卡,其实他们也是在为我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吧。有人说“清明节应该回你读过的高中学校扫扫墓,因为那里埋葬了你的青春 ,清明节应该回你读过的大学扫扫墓,因为那里埋葬了你的 理想”. 现在都快大四了,然后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学到,碌碌无为,青春埋葬了,理想也埋葬了。如果 3 年来每天都是充实的也就罢了,可是回首 3 年的日子,我发现它好空白……

  《黑板》能充实我们的思想, 引起我们对生活, 生命的思考,它真的是一部值得我们看的好电影。杨善洲电影观后感牛玉儒电影观后感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观黑板有感】相关文章:

观《飞天》有感06-06

观《海峡》有感06-09

观简爱有感07-18

观《榜样》有感08-22

观忠魂有感05-17

观《潜伏》有感05-17

观阅兵有感05-18

观起风了有感08-21

观《法眼》有感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