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古诗作文

时间:2023-01-27 16:13:43 改写 我要投稿

关于改写古诗作文汇总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改写古诗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改写古诗作文汇总7篇

改写古诗作文 篇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

  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改写古诗作文 篇2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写古诗作文 篇3

  在大唐天宝年间,汪伦曾给“诗仙”李白写过一封信,信上说道:白兄,我听过您的大名,非常仰慕您。所以,请您来和我饮酒作诗,并且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请您务必来我们这里做客。

  李白听后非常开心,特别想去。于是坐船到了那里,汪伦早已在岸上等候多时,准备迎接李白了,李白和汪伦两人互相行礼,李白迫不及待地上岸,上岸之后向四处来回看,似乎在找些什么。汪伦说:“李兄你在找些什么东西啊?”李白说:“你在信上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在哪里啊?”汪伦笑了笑,说:“李兄啊,这十里桃花呢,说的是在十里处的桃花渡口,万家酒店则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便跟汪伦去了十里桃花,他们边喝着美酒,边观赏着桃花。

  过了几天,李白觉得待在这里的时间有点太长了。于是,早上凌晨就背着包裹走了。刚上船,就听到岸上传来唱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和乡亲们赶来送自己。李白内心非常感动,眼里含着泪花,汪伦说:“白兄,你怎么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啊?”李白说:“因为我在这里很长时间了,也该走了,不能再继续打扰你了。”汪伦拿出了一些美酒,说:“在走之前,咱们再干一杯吧!”“好。”李白好爽地回答道。两人干了这杯酒后,汪伦拿了一些点心送给了李白,在李白接下了点心后,诗兴大发,写一首《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改写古诗作文 篇4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

  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改写古诗作文 篇5

  天地苍茫一片,犹如银色世界一般,柳宗元登楼远望,见江边雪景十分美丽,便打踱步去看雪景。

  他走在雪地上,一棵棵枯黄的树木上没有一丝绿色,雪花伴随着小雨纷纷飘落,一个小东西无力地掉在地上——一个废弃的鸟窝,抬头远望,天空中没有一只鸟儿,许是飞到了远方过冬了吧。

  柳宗元不免觉得寂寞,他想起以前和朋友一起谈笑风生的日子,想起他们推杯换盏的.情景,他不由得想念他的朋友了。这时,一滴冰凉的雪花落进他的脖子里,将他扯回到现实,环视四周,哪里有人在?白茫茫的银世界,条条小路上,除了他,哪里还看得见人的踪迹?

  站在雨雪中,柳宗元漫无目的地往江边走去,只见一个棕色的小东西在江中移动,那空白一片中的一缕颜色清晰里掩映在他的眼帘中,他走上前去,想看个究竟——那是一叶棕色的孤舟,一个老翁正在江上垂钓,雨雪渐渐变大,那老翁从舟中拿起了竹编的蓑衣,动作利索地一晃,头一低套上了蓑衣,他又从船中拿出斗笠戴上,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坐在江边垂钓。

  柳中元凝神遥望,看了许久也不见那老翁钓到什么鱼,恐只是在独钓一江大雪罢了。

  这时,那老翁转过身来,看见了他,便轻快地摇着桨,划到了岸边……

  船上,柳宗元微笑着坐在孤舟上,打量着这位老翁,他约莫六十多岁光景,黄色的斗笠遮盖了住了他的白发。

  群山中,大江上,仿佛广阔天地中只有他们二人。

  柳宗元不由得有感而发,便吟诗一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傍晚时分,雪停了,老翁摇着桨与他挥手告别。

改写古诗作文 篇6

  仅仅一夜,大雪覆盖着山峰,天地苍茫,一片白银世界。四周围见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一条条小路,都被积雪笼罩着、覆盖着,小山路上也都没有人的足迹。整个大地都是茫茫白雪,银装素裹,万籁具寂。只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雨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十月寒冬,北风呼呼地刮着。风雨交加,雪花这六角的精灵、纷纷扬扬飘洒而来,山川大地,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树上满是一层厚厚的积雪,枝上挂着晶莹的冰柱;河里的水也结成了冰,游鱼潜伏、躲在水底下。简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天籁清寂。群山似银耀眼,村子变白。往日叽叽喳喳的'鸟儿声消失了,哪儿有一只鸟儿的踪影。一条条山路白茫茫一片,没有人走过的足迹。啊,天气太冷了,人们或许窝在家里,烤火取暖,所以四周围看不到一点人影儿。

  在寒冷的江面上,北风横行肆虐,雪花狂舞。这时,老渔翁独自坐在一只老旧的小船上;他砸开冰口,将鱼杆抛进水中。他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老渔翁不惧天寒地冻、风雪狂飞。他也许忘记了这一切,正在忘我地垂钓。他形体清瘦,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高傲,凛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令人钦佩。

改写古诗作文 篇7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盛开,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说道,孟浩然说:“我等你办完事再去扬州,葡萄都晒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晒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对李白说:“我在扬州等你。”李白回应:“好,等我办完事马上来找你。”船慢慢开始划动,孟浩然又说道:“你办完事可别忘了来扬州找我啊!”李白说:“放心,我不会忘的。等我到了扬州,我们痛快的`喝上几杯。”孟浩然说:“好。”船越行越远,孟浩然似乎要说什么,却已经听不见了,李白无法把孟浩然送到扬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应经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愣愣的站在那,一声鸟鸣,他才回过神。挥笔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古诗作文】相关文章:

改写古诗的作文11-09

把古诗改写成作文10-05

所见古诗改写的作文10-08

改写古诗咏柳作文06-20

改写古诗《清明》作文04-02

改写古诗作文08-11

改写古诗《秋思》作文11-19

改写古诗作文11-13

《秋思》古诗改写09-10

改写古诗牧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