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时间:2021-06-23 17:06:0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谷幽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1

  《空谷幽兰》里的某些内容虽并不十分“严谨”,不过反而提升了“趣味”,毕竟只是本游记。纵观历史有无对错呢?不好说!何说道、儒、释、佛?不说好!寻隐士不是说隐士?不能说!追寻作者的一路上,总感觉谈话刚刚开始,就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离开”,这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觉,硬生生的戳破了蛰伏在我内心深处那一道道片面、肤浅和有限的知识观念、和了解,血淋淋、赤裸裸、有点过瘾!

  什么是隐士,各人理解不同,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一点点“绝妙”的功效?待思考定论!

  虽然那么多了不起的人好像都有过做隐士的经历,相对于做不成或也没打算做隐士的我,却也有必要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净土,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良知的告诫,浇灌智慧的甘露,等待在时间中,绽放一如僻静空谷中的幽美兰花。

  丘吉尔说过愿意放弃整个印度殖民地,也不愿放弃莎士比亚;那么多人做隐士又闭关的,我选择来护关好了,因为我不想也不愿去选择做这种隐士呀!我对自己理想隐士生活的定位是:我就随便隐在我自己的一蔬一饭、一针一线、一朝一幕里!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2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空谷幽兰》的作者沿着终南山—华山—太白山,寻访在深山中的隐士。作为无神论者,每次遇到寺庙道观,我自然是不上香的,因为我知道我的心不诚,但是依然尊敬这些修行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从没有对错,有人追逐名利就有人清心寡欲,没必要效仿谁,也不需要夸贬,你只需要知道你真心需要的是什么就好。

  有人说过选择信佛信道的人都有逃避心态,可能是我见过的假信徒太多,让我对佛道有种抵触感。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对佛道,修行人有很大的改观和更深的了解。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难想象深山老林里的修行生活之艰苦,看到书中很多位大师,为了不受人们的打扰往搬到更深的山里去住,路途艰险,生活艰苦,真的很动容。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3

  读《空谷幽兰》之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究竟该如何理解。我以前的理解是那些所谓的“大隐隐”是不是没有原则的人,因为没有原则所以没有坚持,这样才可以在混沌复杂的红尘之中和任何人、事都和谐相处;进而又倾向于“小隐隐”比“大隐隐”更让我钦佩,原因是:我以自身的局限性出发考虑,在我浅薄的认知内觉得还没有贤者能做到大隐隐,而做到小隐隐的人是真实存在而且可敬的,比如陶渊明。就在这自身局限的思维下,我开始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作者的记录真实所以亲近人,译者的国文水平也是超一流的,在这赞一个!在两者的融合下,从这部作品中我能体会到作者上下而求索的艰辛;坐观庭前观花落的自在;山中隐士们的超脱与面对人生的智慧;以及我自己心灵的净化和静思;等等。

  在独罢此书,我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有了一点点新的理解,即所谓“大隐隐”是大有人在的,应该用同学的一句“他们藏得太好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发现”来描述,比如:苏东坡和王维。在假期听蒋勋老师的音频时有毛皮地接触到一点苏东坡,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东坡先生一生被贬多地,但一直以一种高昂和饱满的乐观心态去面对人生,从“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可见一斑。面对不同的地方,究竟何处是家?心安之处便是家吧。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这种态度也让他受益匪浅吧。突然想到了三起三落,这也可以算是当代版的“大隐隐”吧?而王维算是半个“大隐隐”吧,在仕途失意前期虽也在辋川别墅和朝野之间走寻,但最终也身随心前往佛教和自然的神圣国度。

  “大隐隐于市”者不争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而是因为心胸的宽度和思想的厚度已经超越了一般常人所能驾驭的.疆域,所以他们能看清也看轻很多人事,他们不埋头处理人际的复杂和身物的享受,却倾心于宇宙的浩瀚和自然的神奇。他们在世上的目的恐怕主要就是要去悟道,去寻求天人合一的大我境界,去体会并洞悉宇宙苍生的玄机。你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幸运到可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可以说他们是不幸的,匆匆在世走一遭为何不“人生在世须尽欢”?这没有对错的分别,只是个人认识观的不同。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4

  今天看完了《空谷幽兰》,她是美国的一位作家比尔波特写的,书名叫空谷幽兰,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书里清晰的描述了位居各地的隐士,他们生活的很单调,很简谱,如果硬是要以世俗人的目光来说,那是相当的困囧和贫穷,空谷幽兰读后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过不满,他们的内心宁静。每天只是靠自己种的几分薄田来维持生计,又或者靠居士、菩萨的善捐。即便是善捐,数目也是有限的。每个月只有20块钱左右,在当代社会,你别说20块钱怎么怎么够用一个月,给我们这20块钱,我想能够用一天也就不错了。但是他们这20块钱即便有,那也是可有可无,我记得书里介绍了一位女隐士,年纪很大了自己简单的搭建了个简单的棚子,用作居处,作者到屋里后,主人很客气的邀请他留下吃饭,做饭的时候,作者看见她炒菜的铲子已经磨掉了一大半。后来经过作者的询问,才知道,那把铲子用了已经有40多年了,他师傅生前一直用,后来她的师傅涅磐,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有这把铲子,还有火化出来的一些舍利子,被按照师傅的意思放在一个塔顶,其实那不算塔,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是用一些石头堆积而成的,看着外形有些形。 我忽然回想起去年回家时到山里面给我父亲上坟的那天,中午在我父亲的侄子家吃的饭,我们带过去了有2箱方便面,等等。

  后来在屋里聊了会近况,我喜欢观察,那屋里的摆设和器具都是十分的古老,一个炉台他们用了有将近50年了,听他们说,这个炉台在刚建国的时候就有了。后来我问他们是不是就在山里一直待下去?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在城市里,有没有打算到城里去住住。他们二老都不愿意。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称呼他们,因为虽然他们已经有70左右了,但是辈分却跟我是同辈的。做饭的时候,我看见白发苍苍的嫂子,从内屋里拿出来一包火腿肠,上面落满了灰尘,我不知道有没有过期,也不知道上面为什么没有标签。炒菜的时候加到了锅里,吃饭时,白发苍苍的哥哥从内屋拿出来2瓶啤酒给我喝,当然,依旧是落满了灰尘,他找了块布擦净了瓶身。递给我,我放到地上。没有喝,因为那天我实在不想喝酒。即便要喝也不会喝他们的酒,因为这酒存放的时间太长了,跟他们在一块的时间太长了,我想这酒应该留着,让它继续留在他们身边。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任务和使命完成的时候,我一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里度过剩余的日子。隐士们都有自己的信仰,每天都在深山老林里或山洞,或自建茅蓬、石头垒的房子,以作居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作者与隐士们的交谈,仿佛可以听见群山之间的溪水声,青山绿林的鸟语,虽只一人,其乐犹存。 记得里面有位隐士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如果你想修行,那就必须持戒,持戒是为了让人心不着妄,只有心不着妄才能静心修行”以前,我总觉得修行其实只要你去探索了,醒悟了。便是修行。现在觉得修行不止是探索,醒悟,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规范自己。修行的最终的终点我想应该是无余涅盘,但是悟到的并不是真的,那只是妄念,只有用自身去修行到无余涅盘时。才是修行。修行不只是出家人、隐士、道士的专利,想修行的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的门径,但前提是要知道如何去“持戒”“观内”“行外”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5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落雁修竹,月升日暮,行到水穷之处,隐于深云之中,不与人沟通交流,执着于寻找自己的“道”。他们,是当代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隐士。

  《空谷幽兰》这本书便是美国作家比尔·彼特来到终南山寻找隐士的故事。书中的隐士们,在自己仅有的一方天地里静静地冥想,有时,他们甚至可以几个月不吃东西,一直静坐,好似皎然笔下那句诗“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只是,他们醉的不是酒,而是醉于道,醉于回归自我,回归自然。

  《老子》中有一句话:“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大概意思就是世间万物有其运行规则,他们都在循环反复,包括我们的生命。懂得把握,才能知道何处是归途。

  想起陶渊明《连雨独饮》中:“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心与形,是两个存在,“心”是真正的自我,而“形”,是外在的名利。万物有性,所谓“人性”,就是率真纯粹,一颗不刻意、不雕琢、不做作的心,这样,才永不泯灭。

  《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抱瓮灌畦的故事。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也许你会觉得故事里的老人愚蠢又可笑,可是它体现了庄子那种“道法自然”的思想。

  可是,正如学者智效民在《民国旧梦》中所描述:“在一个以权谋私甚嚣尘上,金钱铺路不足为奇的社会,人们纷纷放弃普通平凡的生活,而是把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当做自己的梦想,就造成了一个病态的社会。”如今,谁没有“机心”呢?

  当然,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像终南山的隐士们那样,放弃舒适方便的生活,决意归隐于深山中,与鸟兽同眠,花草为友,而是要有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自由之学术,独立之精神”。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独立,是人人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我们要问自己,我们足够自由,足够独立吗?自由,就不会被诱惑所绑;独立,就不会被欲望所左右。说到底,人们都有一颗“机心”。而隐士们能够自由、独立,正是因为他们能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他们“守拙”,懂得舍弃,像弗兰茨·卡夫卡说:“我不想要什么东西,只想从深渊伸出双手就出自己”。

  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会使人感觉到纯净、美好。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到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田园、山林并不独属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归隐的地方,能够领悟到庄子所言的“法天贵真”。懂得舍弃。懂得回归,才能再一次出发,走得更远。读比尔的《空谷幽兰》,你的心灵将会得到一次沐浴,一次升华。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07-05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1000字(3)篇02-20

空谷幽兰高中作文10-01

空谷幽兰高中议论文04-18

空谷幽兰是不是褒义词07-24

读书笔记11-13

经典读书笔记10-17

读书笔记07-15

读书笔记的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