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17 19:19:1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通用18篇)

  《思考快与慢》,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下面给大家分享《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借鉴!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通用18篇)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

  “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慢思考。与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比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全书分为5个部分: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原理、启发式判断法研究与难以具备统计型思维探索、人脑的局限、决策制定的性质与理性“经济人”原则、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书的基础,后者则刷新了我们对日常决策过程的看法。

  卡尼曼将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测者观察打篮球的视频,其中,穿不同颜色队服的运动员不停传球,被测者的任务是记录穿某种颜色队服的人传球次数。视频中出现了一个大猩猩,当结束实验,研究人员询问被测者是否发现什么异常,结果大多数人都表示没有。为什么?记录传球次数占用了系统2,发现大猩猩这样的任务被忽略了。这种认知差异使我们的直觉充满错误,例如,对于复杂而华丽的句子,我们会觉得信息量丰富、赞叹不已,尽管它们没有传递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简单说来,如果我们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错,就像“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关于大脑的局限性,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比如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得性偏见,前景理论等。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锚定效应”,即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将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范围后停止。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当你给出锚定值,你就可以影响人们的评估结果。

  有这样一个促销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销售水果罐头,有一半时间摆出“每人限购12罐”的告示,这期间买了罐头的消费者平均购买7罐,而没有限购的另一半时间,平均每人购买3罐。由此可见,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产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观的。事实上,并不仅仅是促销领域,如果我们了解到大脑的局限并有意识地去避免,对于提高效率和理性决策非常有益。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读管理类书籍的原因,前人理论化系统化的经验总结能够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在职场少犯错误有时也是一种优势。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充满智慧,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实验案例让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和许多古板严肃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同,这本书的显著风格是“饮水机旁的闲谈”,让人感到轻松惬意。读完后,我受益匪浅,开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如何脱离光效应和可得性偏差来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如何避免锚定效应导致的非理性消费。我决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培养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而不是仅仅依赖直觉来判断是非曲直。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2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思考,其实我们在思考的快与慢中,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该书作者主要是对人们在遇到事情时进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体系。通过这个框架体系,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较思考系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反应。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主要是指人类非受控或者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不难理解,用系统1进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断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统2则更加耗时一些。

  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在第一时间中形成观点,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一旦形成就很难去改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利用系统1得不到结果,或者是结论并没有出现时人们就喜欢用系统2进行思考,在系统2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的针对我们之前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应就好比是负责思索的第1系统,而系统2只会在慢慢校对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根据思考的快与慢,我们更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思索,并对相关的事情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系统1和系统2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认为思考应该采取的模式。二者相比,系统1是比较快速的,但是在我们长期的记忆中,一些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结论和印象,会造成主观思想在思考不正确的情况下出现错误,而这种错误主要是来自于我们脑海中的偏见。系统2虽然是比较慢,但是长期记忆源自于我们对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准。以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的本能并不是外在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而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早就潜移默化的形成,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够抑制这些偏见。遇事慢些思考比我们快速的做决定更加稳妥。我们的思考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寻求能够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与慢,我们可以多一种方式进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和调整会更好的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来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们会找到更多事情的解决方法,我们能够更好的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为努力的做到最佳。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3

  马上两周了,书却没有读了一半。不过对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大脑通过快思考(且称为直觉)和慢思考(且成为理性)对某一 事物/事件 认知,随后根据认知做出反应。直觉会首先接触到所有的 事物/事件 ,调动

  记忆、感官、当下情绪等等因素对 事物/事件 进行一个初步评定(例如:好坏、喜欢厌恶、难易等等),并将评定结果传递给

  理性。理性可以选择相信这个结果,此时人会对当前的结果做出对应的行为;当直觉无法对某个事物/事件做出合理的认知和评定,或者理性认为直觉给出的结果超出了一般情况,或者理性本能的对直觉产生怀疑时,理性就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了。理性通过调动注意力、记忆和感官以及其他因素等对直觉给出的结果或者直接对事物/事件进行客观的、带逻辑性的重新认知和评定,得出更具有客观性的结果,从而影响身体做出反应。

  请于阅读完下面的问题后在 2 秒钟内给出答案:

  池塘内有一片水草,水草以每天一倍的速度生长,48 天后池塘会被长满。请问池塘被水草覆盖一半时需要多少天?

  答案是 24 天。

  我第一次回答也是 24 天。但是回答完就发现有问题了。 仔细算算,就会发现正确答案应该是 47 天。能感觉到直觉和理性了吗?有种更通俗的说法,是能很快算出47 天的的人比回答 24 天的人要聪明。

  我们通常说的 “聪明” 不光指天赋,更多的是我们能够调动更多的注意力让理性充分发挥作用。

  那么,怎么更多的让理性发挥更多的作用呢?

  sorry,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对直觉的分析结果做更多的怀疑和对事物/事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应该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确认知。但是如果每天都对自己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事件都分配很多注意力并认真思考,会不会很累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4

  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

  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

  运气像是跳动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时它会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们能做得就是把我们的袋子撑的更大些。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袋子就会被撑的更大,运气跳进来的几率也就会更大。当然我们也应专注自己的选择,不要去开“多进程”,“多进程”会用去我们过多的调度消耗,得不偿失。

  如果天上会掉馅饼的话,那请把你手中那个袋子撑的更大些吧,去收获成功后的那份感动吧。

  我们对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当我们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时候,我们内心却充满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快让心平静下来。我们需要思考,静静的思考。抛开手机和电脑,拿一本书背上小包,带好干粮。一直往前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静静的领会书的韵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觉,感受阳光的温度,聆听鸟儿的歌声,倾听不远处溪水的流动。饿了就一边品尝带来的干粮一边遥望远方无尽的地平线。亲近大自然,让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迷茫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路途中停下,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做的选择,开始试图说服自己放弃。我们该怎么办。记得年小时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见前方的路,总是左顾右看,总担心会落水。而奶奶却一直要摆正我的身子,说道:“别动,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们常常会迷失了东南西北,但我们却能分清前后左右。在我们不知道该往哪走的时候,请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计划走吧。

  在迷茫的时候好好问问自己内心,为什么你面朝的是那个方向而不是其他别的方向。请回头看看那个过去的你和那双一直在注视你前进的眼睛,它在不时的对你说:“再往前走点就到了!”你现在停下了脚步,跟自己说你要放弃,你还对得起过去的那个你吗?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6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7

  成功的快慢其实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现在已经手握几个因素了呢?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其实说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是你自己。此时的你,也许正在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着,也为了接下来做的事而思索着,对于成功来说,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决定了你对事物的判断,在随机应变和深思熟虑这两种状态上,哪个你更加游刃有余呢?

  随机应变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灵活和适应能力,还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思维敏捷。比如你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会担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环境的问题吗?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瞒时,能快速鉴别这个人的目的?或者说,你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气候和环境等,这些你都有体会过吧!你是如何应对的呢?

  像之前我们去菲律宾旅游时,知道海岛上的生活条件有别于城市的完善,可岛上的居民都不差于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朴而善良。毕竟是旅游海岛地,肯定会有商贸,那自然就有桶装水卖,就不会对淡水资源的问题产生什么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铺,当放好行李后,就组织大家去买日常所需的饮用水。

  看吧,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实会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和新环境时,能及时作出的判断,也是一个人的直觉惯性得来的系统1。而深思熟虑也能在那次海岛旅游中体现出来!因为旅游地是在东南亚,8个人的自由行旅游,考虑交通和住宿问题,肯定需要精打细算,是直飞还是去香港转飞?

  而这个考虑的过程就得对比不同机票价和计算总和结果后,分析判断后讨论方案如何执行,这个过程的思考就慢了,就是系统2。

  只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后,你所做出的判断才有利于你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会需要说一个人的思维直觉做出的判断不准确,其实也是取决于人们对某一方向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才能提升系统1初判断的正确性。

  在此之前还没有这一功力的话,我觉得还是需要对系统2进行长期的刻意训练。凡事都有个过程的,惯性思维也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产生的一个思维方式,因此慢思考需要考虑事情的逻辑和发展因素,也能减缓事情发展的负面影响。思考,快与慢,接下来跟大家来探索一下,“学会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的范畴也不同,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8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第一位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每一个人生活在看似应该的表象之下,但千差万别。当所有人犹太人都认为德国人是魔鬼的时候,也会有这样一个发了善心,把一个宵禁时候走在大街上的犹太孩子送回家,所以人性是复杂的。

  丹尼尔.卡尼曼主要研究非理性的成分。峰终定律-就是说一个人评价这个东西的痛苦程度,最重要的是看他峰值和结束时候的感受,中间的往往被忽略掉,而结尾的时候的痛苦量才是他判断的一个依据。

  我们的大脑有两套思考体系,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简单直观的想法,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费脑力完全处于自主的状态,就像自动驾驶。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一遇到阻碍的时候会向系统二求助,当求助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生理性的指标就是瞳孔会放大。人类的大脑非常懒,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这是所有人的通病,因为用脑真的是会损耗能量。

  曝光效应-熟悉的东西更容易被别人相信,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你产生感情,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同意你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你经常出现在他面前。看得多了,对你熟悉了,慢慢的产生认知放松,就把你当成自己人了。如果你在遇到了谈判的时候,对方提了一个数字很高,你其实是没法控制自己对于锚定的想法,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拍案而起,摔门而出,下次再谈,因为你已经被他锚定了,下次我们要想办法先出我们的锚定。

  效应层叠-就是一个并不怎么严重的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被炒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热。真正能够培训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手段是表扬,就是你要肯定他做得对的时候,这时候才能让他表现得越来越好。回归均值-人们往往把先后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人类的大脑即是上帝最杰出的创作,又是最糟糕的创作,因为有BUG.未来一定是不可预测的。事前验尸-当你特别乐观,特别有信心的去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先用事情验尸的方法来进行纠偏,减少过度乐观所带来的决策错误。

  你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绝对不是简单的通过算算术就能解决的,你要去了解人们心理当中能够感受到这个东西的强度。厌恶损失-每个人都不想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心理账户-一个东西本身值多少钱不知道,但是它心理账户的价值却不一样。在我们面对失去的危险时,我们才更容易冒险。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情;当结果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情,愿意赌一把。

  我们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书,希望大家能够认知的学习一下。

  总结:大脑里面有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处在自动驾驶的过程中,毫不费力,但是当它需要用力的时候,它就会求助于系统2,而系统2就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认真的琢磨。因为大脑不喜欢动脑,我们大脑的习性是能不使劲就不使劲,所以我们会犯特别多非理性的错误。这里边就包括了用启发性的问题来替代实质性的问题,然后带来启发性的偏见,同时产生过度的自信和决策错误,因此马云才会采用事前验尸的方法来解决阿里巴巴未来的问题。通过前景理论我们也可以知道选择与风险。通过这扇窗户让我们了解到了非理性的世界,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清晰,更加明白的认识自己。

  樊登老师最后一句说的特别喜欢:听完这本书我们很有可能还会用非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自己对在哪里,错在了哪里,这就是进步。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9

  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数量经济学会会员、实验心理学家学会会员。 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先后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93年起,卡尼曼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思考,快与慢》这部杰作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 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 1979年,阿莫斯和作者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第五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两者间没有共性。 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

  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 书中还谈及了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整本书围绕着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两种人格(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格和行为经济学中的人格的概念)、两个自我(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展开, 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学分析,继而带领读者将心理学的推论引向经济学的范畴,最后又从深入的理论分析中跳脱出来,回溯追求幸福的现实生活。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 情感、记忆和经验, 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 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 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书中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0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1

  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

  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启动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反驳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喷柴静雾霾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2

  《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2002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L.Smith)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

  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快”的叫做系统一, 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 系统二才会上场。系统二其实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词就是ego,而系统一是id,它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宰着你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些心智活动有上限,所以人会犯错。但是若能把统计知识加进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时,同时考虑很多讯息,这时系统一只好退位,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设计来做这种事的。在统计数据的帮忙下,逻辑的思考就使我们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这时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3

  在股市很多年的朋友,都会觉得股市里面发生的事情特别多,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的按部就班就显得很慢节奏。在有散户大厅的年代,有人就在股市开盘前后给一众散户测量心跳,结果是股市开盘前心跳数据正常,一旦开盘,心跳会普遍升高。不知道谁设计的这个实验,真是有意思,把那种激烈心态化繁为简,直接体现在数据上了。

  这一天和一位朋友一家聚会,聊到很多,朋友的二十多岁的孩子说起他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快乐,其中说到骑行时,给我们放了一段一个顶级的骑行手从滑雪场一路骑下来,翻越各种障碍,还要躲避各种管理者的追逐,非常高速流畅,真实表演叹为观止。孩子津津有味说到自己骑行时的经验,峰值的时候,每分钟心跳达到180-190下,然后再慢下来,身体感觉非常棒。从孩子的快乐但并言语不可尽情表达的描述中,我只体会到他对于那位顶级的骑行手的感受更能体会和理解,而我毕竟没有参与过这个运动,只能理解到一点点,这可能就是平时说的专业差别吧。

  有理论说是运动会产生某些化学成分,让人快乐,也许所有让人心跳加快的活动,都因为体会到快乐而让人倍加喜欢吧。那个极端的翼装飞行而遇险的女生,还有那些极端运动而丧失生命的事件,变得有可理解的理由。而热烈参与股市的人们,就变得更可理解了,大不了只是损失一些金钱,而能获得一个思维活跃的生命运动过程,而且一旦到了牛市,就没有损失的问题,相反还有金钱的奖赏,简直是欲罢不能的活动。

  现在,即便没有了散户大厅,在家在手机上看盘,进入交易状态的人们,其实依然会心跳加快,只是没有人去大规模测量罢了。其实在股市中的活动没有多少是体力的,但又要比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更复杂,纯粹的思维,就让人心跳加速,无疑思维也是一种消耗体力的活动。而日常生活很少有需要人们开动思维努力运转的事情,除了绞尽脑汁的工作,而大部分工作是被动的,不像股市中的努力那么自觉和全心全意。

  现在股市里面人越来越多,那么,股市里面的人们知道自己到底在经历什么吗?

  这几天闲暇时读起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著作是他50年研究的成果,分析的是思维的过程,里面有很多小实验尤其精彩。我是不由自主地带着股市里面的感受,慢慢读着这本书。

  卡尼曼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模式,即大脑中有两套系统。

  系统1的运行是快速的,无意识的,不费力的,没有感觉的,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例如复杂的运算。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是快思考。系统2是慢思考。

  就像下载了软件,运行一下试试。把这些理论带到在股市里面的感受,人们每天就是在进行着快与慢两种思考,因为股市的行情和消息广泛性,会导致运算的复杂性。获得信息的过程是快思考,运算的过程是慢思考,费脑力的是慢思考。

  书中描述的慢思考是这样的:

  首先,你会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然后加以运用,这个过程不容易,你得记住很多内容,你要知道自己算到哪一步了,下一步该怎么算,读后感m同时还要记住已经得到的结果......这种计算不仅是大脑活动,身体也会参与其中,在计算时你得肌肉会紧张,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速。若在你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人在近处看你的眼睛,他会发现你的瞳孔也会扩大。

  股市的感受非常相似,毕竟科学会涵盖。只是股市里面,素材太多了,运算也不让人停歇,很多得到的结论,可能很快又被新生的情况否定掉,只好继续运算。就好比,在多年中你只想运算出涨跌的规律,每天不断地看行情快思考,又在不断地把涨跌的归因于政治,经济,和突发事件等,在股市,这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过程。作者:周密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4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最后,作者分享了怎样避免各种效应对理性思考的影响,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1.了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觉得,自己有时太慎重,做一个决定时反复斟酌,犹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时候,又太冲动,想都没想就做出了选择,尘埃落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模式一,我们把它称作快思考。模式二,我们把它称作慢思考。面对不同的问题,大脑会自行选择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行为。

  在快思考模式,大脑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它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间就产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脑集中精力开始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最后做出判断。慢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谨慎而认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虽然两种思考模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喜欢快思考。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惰性。事实上,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时刻保持理智。特别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第1个原则是,等待你做决定的领域,是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第2个原则是,你在做决定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且已经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了这些规律。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深耕。在同样一个领域的长期训练,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而反馈到我们的练习中,获得不断改正的机会。日积月累,这会成为一种正确的习惯,保证我们直觉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公式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受情绪波动的干扰,只关心数据和概率,比主观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开直觉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帮助我们思考。

  所谓成长,就是在思考中不断进步,持续前行。快思考,让我们在琐事面前能够迅速做出判断,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让我们深入探索,理性抉择,不至于因为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当两种思考模式自由切换,统筹工作,我们的大脑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5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

  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6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

  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

  1、启动效应、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

  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

  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

  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7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

  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反应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

  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篇18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对来说,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产生了最终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或许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从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04-23

《思考快与慢》的读书笔记04-19

快与慢的思考作文01-13

思考,快与慢作文09-10

快与慢的思考作文03-09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11篇)06-07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06-24

高中作文快与慢的思考07-25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