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上初一

时间:2021-07-22 12:34:46 初一作文 我要投稿

家有儿女上初一

  初一是整个中学生活的起点,初一学年的孩子状况,往往对整个中学阶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常言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孩子的初一学年若能平稳、顺利的度过,此后的各个学习阶段的变化都会顺利实现。

家有儿女上初一

  升入初一,原来的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发生了变化的不仅仅是身份,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内容、人际群体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些变化,往往造成孩子的一些心理压力,可能产生心理困惑,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若心理困惑长期得不到调适,重者还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不能不引起初一新生家长们的重视。但这种重视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把一切初中的要求一古脑地说给孩子,这样会压垮孩子脆弱的意志;也不能急切的关注孩子是不是进步了,过分的关心同样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更不能不闻不问,顺马由缰,由着孩子自我探索,那样的话会使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初一,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探索,引导孩子从容地适应初一,从而顺利度过初中年级。孩子升入初中会面临哪些变化?

  一、从幼稚向成熟过度,自身矛盾重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12岁后的孩子,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出现不平衡状态。生理上的成人感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的半成熟状态造成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活动矛盾重重。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身体的急速成长,生理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成人感,便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般的信任和尊重。但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自己是成人,却又得不到成人待遇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说白了,就是遇到问题家长来管,一帆风顺我自自由。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升入初一以后的孩子慢慢的自以为长大成人,但他们又没有充分的经验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生理心理困惑,诸多苦恼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和成人交流又认为得不到理解,所以不愿意主动开口向成人求教,这种矛盾状况促使他们转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这也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哥儿们意气”的原因之一。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初中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多表现为“二元”模式,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灰色”区。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就喜出望外。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一蹶不振。这两种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二、学科内容陡然增加,一时不知所措

  孩子在小学期间,虽然也有六七门课程,但所有的学习、作业主要围绕语文、数学进行,进入初一,在语文、数学基础上,增加了思品、外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而且,这些学科在教学上都是齐头并进,所有学科的考试结果都事关科任教师的业绩与待遇,都事关孩子能否顺利升入重点高中,因此,每一门学科教师对孩子施加的压力是均衡的。学习科目增加、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时间延长、学习挫折随之增加,处理不好,会让孩子难以适应。

  三、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压力突然增加

  小学期间,老师的讲课更多是带有直观的性质,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多用展示的办法进行,甚

  至有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作辅助。进入初中,由于知识结构,教学要求的变化,老师的授课就逐渐引导孩子走向抽象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想走向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的思维方式的重要转折,这种思维变化带来的授课方式的变化有时会让孩子很茫然。同时,教师每节课传授的知识量增大,有时还没有完全听明白,老师已经转向别的内容,孩子觉得难以适应。另外,初中阶段,要求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更加灵活,学习、考试讲究活学活用,不再像小学时期,多记、多背就能获得好成绩,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逐渐学会使用资料。

  四、人际群体发生变化,孤独感油然而生

  小学阶段,大家都在一个基本的基础上走到一起,生活经验基本空白,伙伴从陌生到熟悉,所谓的朋友也只是玩伴而已,相互之间也没有实质性之的竞争。升入初一,原有的伙伴群体分崩离析,各走一方,在新的班级体里,满眼望去,都是陌生的面孔,平添了许多孤独。同时,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新伙伴群体,他们的学习成绩、处行为习惯、品性状态等都带着差异,各自虽然走进同一所初中,但怀揣的梦想是不同的,这时的孩子由于接受小学时期老师和家庭的日常引导,大都有了各自朦胧的目标,实质性的竞争逐渐展开。虽然,新的环境、新的人际群体对孩子扩展人际关系,锻炼交往能力十分有益,但一时间还是很难适应。顺利融入初一,对于平安度过中学阶段十分重要,升入初一年级孩子的这些内外部变化,必须引起做家长的高度重视。我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单有这方面的意识不行,口头说说也不行,必须要落实在悉心指导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中,落实在家长的切实行动上。具体说来,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给孩子以无条件积极的关注,让孩子有心理安慰和情感满足感

  初一年级起,孩子所有的生理心理状态,甚至出现第二逆反期的端倪都是正常的,家长首先不要被这些变化弄得惊慌失措,只要给孩子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孩子情感获得满足,平稳度过初一后的生理心理变化是可以实现的。许多的家长纳闷,我们好吃的、好穿的供着孩子,总是满足他们的要求,怎样才算无条件关注?难道还不算无条件的关注吗?其实,满足物质欲望只是关注孩子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初一时期的孩子,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精神支持比获得物质满足的愿望要强烈得多。

  1、注意与孩子保持沟通。孩子需要与家长保持正常的交流,家长也需要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动态。最好的场所就是利用饭桌时间,多跟孩子交流在学校的情况,谈论老师同学的趣事,学校的活动,烦心事件等,同有意无意的交流,了解孩子的愉快、烦恼所在,及时地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化解挫折与烦恼,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交流的过程家长要多注意倾听,多一点孩子语言,多一点“无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话头,更不要动不动就批判孩子的交流内容;一般的普通谈话不要过多涉及孩子的学习。否则的话,孩子觉得没有共同语言,慢慢的就不再与家长交流。

  2、保持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静。孩子升入初一,本身面临着一个紧张的时期,紧张的学习开端,紧张的师生关系开端,紧张的同学关系开端,这紧张的开端让孩子无时不处在压力之下,这时期,如果家长过于敏感,不时地显现出焦虑和紧张不安的情绪,一定会投射给孩子,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感。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长不要先焦虑不安,生活失序,甚至是惊慌失措,一定要给孩子展现正常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应有的平静,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减轻孩子的压力。

  3、用足够的耐心,与孩子保持同理心。十二三岁的孩子,在体察现实、处世态度等方面还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处理得好,消退的也快,他们的讲话也可能口无遮拦,全无理性,这是他们这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对此,我们必须用足够的耐心,站在他们的阶段感受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保持与孩子的同理心,不是简单的迎合孩子,也不是一味地的附和,而是站在孩子的情感角度,与孩子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和家长探讨问题,倾诉烦恼,接纳教诲。例如,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回到家里向家长倾

  诉老师的不公平等不满情绪,家长应有的态度是耐心引导孩子完整称述事情的真相,等待孩子发泄完不满情绪,用同理的心情和孩子交流:“是的,再优秀的学校,也可能有不合格的老师,确实有些老师批评学生不讲方法,甚至冤枉学生”,“你看,要不要爸爸(妈妈)到学校去一趟,和这位老师沟通一下,帮你想讲明事情的原委?”。倾诉,同理心,到这份上,孩子的恼怒会大半消掉,同时因为拉近了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但不能到此为止,前面说过,同理不是简单附和,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施加教育影响铺路。同理心让孩子心平气和后,要及时转折和孩子一起对倾诉的问题进行深层的探讨:“不过,我们冷静后想想看老师为什么批评我们?分析一下,批评的内容有几分道理?对有道理的部分我们还是应该接受,对那些不公平的部分,我们找机会和老师说明,你看怎么样? ”

  4、给孩子无私的爱。我们看到这种说法可能会感到纳闷,难道家长对孩子爱还包藏私心吗?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爱的确包藏着私心。想想看,我们对孩子的哪些行为没有与对孩子的期望挂上钩?当家长不满意孩子行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供你吃穿,我们辛苦养你,你看看你的学习成绩?”“就你那成绩,还要这要那!”“我辛苦做了这么多好吃的,你就吃那一点儿?”等等,不胜枚举。表现出来的含义就是:我们家长的行为一定要孩子给予马上的回报。这里提醒家长对孩子施爱不要包藏私心,并不是说不要对孩子确定努力的方向,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而是提醒家长不要对在孩子身上施加的爱进行等价交换。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理念:养育孩子,爱护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孩子被家长爱天经地义。同时告诉孩子,他们的责任是努力搞好每个阶段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把对孩子的爱与对孩子的期望脱钩,上升到各自的责任意识高度,并不断强化这种责任意识,这样既不让孩子感受到接受爱的压力,也让孩子明白了自己是有责任的,还培养了孩子成长的责任感。这样的前提下,和孩子的交流就不会陷入单一讨论学习的状态,话题会更加宽泛,孩子会倍感轻松,亲子关系会更加融洽,反过来说,在与孩子轻松的交流中,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给孩子无私的爱,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思考,我向许多家长问过一个问题:“我们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可能问的突然,也可能家长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被问到的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考虑绝对是对的。但接下来的问题家长们就若有所思了:“如果孩子的生命载体不复存在了,我们去教育谁成才呢?”如果我们为了一己私心和虚荣,不切实际地把孩子逼向绝境,生命不存,何谈成材?人类社会的复杂,是因为主宰社会的人类对自身的行为赋予了太多的非本质的东西,就像我们养孩子,其实只有一个本质的目的,那就是:延续种族,延续人类。在确保能够顺利延续种族,延续人类的前提下,再来考虑延续的质量才是养孩子的本来目的。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只要家长有效地担负了家长的责任,孩子尽到了孩子的责任,我们养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1、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任何活动有了目标才有了意义。学习目标是孩子学习的努力方向,适当的学习目标能帮助孩子奋发向上。

  学习目标的确定一要适当。每一个家长在孩子的身上都寄托着自己一代没有实现的愿望,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目标一定要适当,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孩子一败涂地;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目标的确立应和孩子充分探讨,共同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二要明确。就是所确立的学习目标要便于日后对照和检查。如:“数学课语文课都要认真预习。数学成绩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目标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还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措施,如:课前预习、上课排除干扰认真听讲、作业力求做对每一道题,做到不出错或少出错、努力挤出时间做一些课外习题来扩展知识等。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门课程逐步扩展的。因此,帮助孩子从一个问题、一门功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非常重要。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不要落下功课,不欠知识账、作业账,要及时帮助孩子清理学习过程中的“债务”,扫除学习障碍。当孩子有了进步,或解开了一道难题,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得到鼓励,会增加愉快的感受,这种快乐积累多了,便会产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家长就可乘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他的主业、他的责任就是学习。有了责任意识,这时再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内化为孩子的学习自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笼统地要孩子“自觉”学习是很难奏效的。

  3、启发孩子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的学习内容,家长要完全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题,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启发孩子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是家长能应尽力而为的事。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简言之,就是在学习时能思考,思考每个知识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思考怎样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怎样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怎样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怎样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怎样在理解基础上扼要笔记等等。因为这种思考,能帮助孩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就会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预习的、复习的、听课的、背记的、思考的、解题的、考试的等)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就游刃有余,学习也不会成为孩子的难事了。

  4、辅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学习是孩子的工作,是孩子这个阶段的责任。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一些学习工具。笔和尺是工具,各种字典、词典、课本以外的资料也是工具,都有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会用、善用,就能促进学习。现在还有电脑、电子教育软件等,这写是更高级的学习工具,怎样使用要学习,怎样利用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安排。家长在这方面,也要通过咨询学习,才能履行辅导帮助孩子掌握这些学习工具的职责。

  5、科学安排作息时间。进入初中,课程门类增加,每个学科老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学科上多花时间,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因此,必须帮助孩子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时间的安排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有了科学的时间安排还不够,家长要经常检查督促,指导孩子科学利用时间,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三、指导孩子积极的人际互动

  1、提醒孩子有别人超越自己的准备。孩子升入中学,在学习征途上进入了一个高台阶,不要总是想着小学时怎么样。即使当年成绩突出,那也是过去,新的起点,新的目标,学习有了新的要求。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运动世界的特征,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既然有竞争,其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你超越别人,另一种是别人超越你。当你超越别人时可能会很高兴,但不能自満,否则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当别人超越你时,你可能不服气,这也是正常的,只有不气馁、不逃避,汲取教训才会转败为胜。

  2、帮助孩子主动结交新朋友,适应新同学。心理健康靠朋友,孩子在学校最大的快乐是有同学一起玩,最大的烦恼是没有人和他玩。升入初一,离开了原有的伙伴群体,在相当一段时间会有失落感,这种失落如不及时得到处理,孩子就会慢慢的离群索居,性格逐渐变得孤僻起来,不仅对学习,对成长也是不利的。家长要及时指导孩子主动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群体。要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新朋友,朋友圈越大,对我们未来适应社会越有好处,而每一次的人际关系重组,都是我们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只要我们要带着一颗友善的心,积极主动地向新同学示好,很快就会找到新朋友、建立新友情。同时,指导孩子学会选择交往的伙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诉孩子,交朋友应该选择那些品行端正,学习上进,

  无不良奢好,无怪异行为的同学交往,要肝胆相照,不要臭味相投。交对朋友一生受用,选错伙伴,误入歧途,遗贻害终身。

  四、与老师建立良好互动

  孩子升入初一,面对的老师多起来,每个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有所不同,孩子面对不同老师的不同要求,会有些不知所措,家长在一开始就应当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建立起良好的积极的互动关系,在孩子和老师间搭建顺畅沟通的桥梁,不要等到出现了隔阂再出面,造成了裂痕修复得再好也还是有裂痕。

  定期与班主任交流,报告孩子的近况,反映孩子在生活中的异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了解班级管理规范,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修正。主动与科任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了解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避免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出现对孩子要求的真空,学习内容一旦落下,弥补起来就需要大费周折。因此,与其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被动地接受班老师的约请,不如主动沟通,赢得孩子教育的先机。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与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的互动应建立在对孩子准确评价基础上,建在全方位了解孩子基础上,既向老师准确地介绍孩子的校外情况,也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内的优缺点。对于孩子在校内出现的问题,要适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把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

  孩子是自己的,我们今天的付出,决定着未来收获自豪或是痛苦。“玉不琢不成器”,作为家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责任,也没有任何借口把孩子的成败全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不付出一定不会有收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耐心、耐心、再耐心,细致、细致、再细致,指引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尽到家长养育的责任,不为未来留下遗憾。

【家有儿女上初一】相关文章:

家有老小-初一作文大全02-14

儿女结婚贺词01-22

家有小狗作文01-04

家有“馋猫”作文03-04

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初一作文10-10

儿女亲情_1000字01-25

家有“球迷”老爸作文03-05

家有大方姑姑作文09-22

舌尖上的初一作文2500字01-31

家有温暖作文(3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