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作文

时间:2021-11-24 10:13:11 成功 我要投稿

那一次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作文

  篇一: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你瞧,那个作文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孩,谁能想到她也曾经是一个害怕作文的丑小鸭。她一二三年级的时候,作文本上总是千篇一律地打着良,在她的作文本里找到优的人,眼睛都会瞪得像是找到了稀世珍宝那样大。从四年级开始,她的作文慢慢变好了。良就像一个个犯了错的小孩子,灰溜溜地从她的作文本上逃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帮叫做优的自信小朋友们。接下来,就让我把她写好的作文的开端与大家分享吧。

那一次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作文

  那天,她正在抄作业,不擅长作文的她抬起头,看到了老师刚刚加的一个作文作业,不禁皱了皱眉,可还是记了下来。

  回到家中,她绞尽脑汁,竟寻思出一点内容。但过了一会儿,她又没了头绪。她咬了咬笔头,想从脑袋中挤出点思绪来。可作文妈妈好像是舍不得孩子,就是不愿意把思绪宝宝交给她。她越想越无聊,最后竟拿起了旁边的小玩意儿把弄起来。就在她玩得正尽头时,她突然看见了上次在农业观光园拍的'照片。思绪如潮水般向她的脑海中涌来,她立刻放下了手中的东西,拿起笔“唰唰唰”地写了起来。她越写越欢、越来越快、思绪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整整写了两面半。

  几天后,老师把作文发了下来,还表扬了她,听了老师的表扬,她心里美滋滋的。深灰色的铅笔字衬着鲜红色的“优”字,她觉得分外鲜艳、分外耀眼。

  这次的事情使她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她坚信,这一次只是一个开端。她的作文会写得越来越好。

  哦,对了!忘记告诉你们,这个从害怕作文的丑小鸭脱变成作文场上带着笔展翅翱翔的白天鹅的女孩正是本人。

  篇二:成功的滋味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一次,那甜美的滋味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知成功了多少次,但最能让我品尝到成功滋味的,还是去年的学溜冰。

  正好赶上放寒假,我在家里闷闷不乐,不知干些什么好。于是变去找同学。来到同学家的楼下,看到他正在院子里学溜冰。他看见我后,对我说:“你来的正好,与我一起去溜冰吧。”我一时头脑发热,随口答应了。

  来到溜冰场,许多同龄人都在这里学习,我在座位上做着,看着溜冰者的姿态:有的象燕子,来回在人群中川梭;有的象小鱼,摆出游动的姿态在场地上溜着,宛如在河里游动;有的则象一头疯狂的牛,在场地里横冲直撞,真像是西班牙斗牛士在斗牛一般。我看着看着,不时有些忍不住了,穿上溜冰鞋便跑到了场地里。

  起初,还想像燕子般滑行,可还没等站住脚步,就先来了个乌龟四只朝天。跌的我不轻,我轻轻站起来,又猛的来了一次,结果下场一样,又跌了个底朝天。这时,小伙伴滑了过来,嘲笑的说:“你也太笨了,看你这般摸样,真想起了翻倒的乌龟。”我一听这翻话,气的火怒三丈,真想将他立刻跌的粉身碎骨。可一想起自己现在的样子,与同学嘲笑的没有什么两样。可是怎样才能滑好,不被跌倒呢?我一边想一边去观察其他溜冰者的动作。经过一翻细视后,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根据观察去自主学习。不在被嘲笑。经过我三番五次的跌倒与失败后,终于学会了溜冰。那种滋味真是能让我忘掉跌倒后的痛苦,被嘲笑后的怒恨,好象雨过天晴一般清凉爽快。我这才感到那些痛苦的经过值得这一次甜美般成功的滋味。

  篇三:那一次,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

  生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那一次,有许多的事情就像过眼云烟一样消失不见。而那一次,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使我记忆犹新。

  去年暑假,我报了舞蹈班,由于表现出色,我很快就被升到了三级班。三级班可不简单,难度迅速增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到了“翻筋斗”。“翻筋斗”难度很大,不但风险大,一不小心,还会抻到腰。我们一听,都害怕了,谁也不敢尝试,都怕受伤。在老师的鼓励下,才有一个胆大的同学勉强去试,可她翻到一半时,却吓得浑身打颤,没办法,只得败下阵来。看到这,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心想:还是不要再试了。

  有的同学也想试,但看到她失败了,便放弃了这个想法。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都不甘落后,争强好胜心促使我去试一试。我双手举到头上空,两脚快速向前迈,双手落地,一脚腾空,要翻过来的时候,一不留神,脚下一滑,重重地摔了一跤。我疼得眼泪在眼里直打转,同学们马上围过来,老师也跑过来,问长问短,“要不要紧,还要不要再试了?”我顾不得疼痛,爬起来,又翻了一下。我这次注意力集中,肢体配合默契,终于完美完成了“翻筋斗”。我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家都为我鼓掌,我陶醉其中。

  “失败是成功之母。”任何成功人士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重重阻难。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也写过28口大缸里的水,勤学苦练,早起晚归地练习,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没有人坐享其成,没经过失败就成功的。

  那一次,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以后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决不半途而废,把“持之以恒”看做我生活中的座右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