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时间:2022-02-16 16:51:36 总结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寻:寻找)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于:在。中庭:院里)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

  三、课文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知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闲人”的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闲”?(“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有关语句: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本文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11-1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11-11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及赏析08-16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07-10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1-11

记承天寺夜游讲解11-07

翻译记承天寺夜游11-05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