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3-01 18:23:46 总结 我要投稿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命题形式

  1、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如南通市古诗阅读《春雪》:诗歌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两首同题材诗词比较评价,这种题型往往要求比较阅读两首诗词,对其内容、情感、观点、手法等异同进行比较,如扬州市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作比较赏析,既体现了开放性,又体现了选择性。

  二、命题角度

  1、概括内容主旨、感悟诗人情怀。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古人云“诗言志”,这里的“志”主要指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有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两种,但诗贵含蓄,所以,考思想感情绝大多数考那些耐人寻味的情怀。如:连云港市陆游的《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南通市《春雪》: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无锡市杜甫《绝句》: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黄冈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2、把握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方面指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即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因为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如昆明市的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对本诗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就涉及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由于被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理解整首诗意、体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营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杨柳、明月、梅花的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思的统一。这类题型往往要求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景、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盐城市《游山西村》: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温州市《送友人》: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什么样的景象?

  4、体会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是语言的艺术,“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了炼字炼句追求的境界。品味语言类试题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学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如无锡市杜甫《绝句》: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湖北恩施市赵师秀《约客》:第四句诗(“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同样是陆游的《游山西村》赏析,徐州市从炼字入手: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而连云港市则从炼句入手:简要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的哲理。黄冈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一问没有规定回答问题的角度,考生需要从语言欣赏、情感体悟、内涵探究这三方面中的任两方面作答。这类试题命题常见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领会诗词中某个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最有意味、特色的一句或一联。

  做阅读理解的步骤

  1、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于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这个脉络要搞清楚,否则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点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4、根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段落寻找答案,让自己的题目做正确。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局限于阅读练习题,应该在平日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6、对于阅读要怀着自己兴趣,不断的思索,读出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水平。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2

  一、一词多义

  1、见:

  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

  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

  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

  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

  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

  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

  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

  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

  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

  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3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语文必背语文古诗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语文阅读做题技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xx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xx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一、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二、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

  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四、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五、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旦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六、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4

  考点透析

  考纲中对扩展、压缩的要求等级为D,表达应用。

  扩展语句:是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要求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文句通顺,以所给的词为重点,还要符合情境,有逻辑性等。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一组词语(主题词)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另一种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充实或者合理扩展成几句话。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要求做到语句简洁、不遗漏主要信息,特别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提炼要点,主要抓关键句或关键词。

  (2)概括观点,把某一具体道理变成泛指的通用的道理。

  (3)组织导语。

  (4)拟定标题,等等。

  【解题技巧】

  扩展语句:

  1.添枝加叶法。就是在只有句子主干的情况下,添加附加成分,使句子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如:扩展下面语句,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扩展后: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纷凋零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2.人物描写法。即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如:扩展下面的语句,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二女儿王海棠扮演“扫北”里的公主。

  扩展后:二女儿王海棠真像一株海棠似的袅娜,她扮演“扫北”里的公主,有一种女英雄的轩昂气概,含嗔带怒里蕴藏着微笑,眉宇间又透露出脉脉的深情。

  3.情景创新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逻辑思维,从而合理得推导出一定结论的类型。这种类型的题限制性较大,难度较大,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形式:

  (1)续写式(或结论式)。

  (2)填补式。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5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二、复习要点:

  1、朗读背诵;《荆轲刺秦王》

  附背诵部分: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概括要点;

  3、提取精要;

  4、培养语感。

  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6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词语解释

  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2.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驹,少壮的马。

  3.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风,风趣。生:生动。

  4.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通了。

  5.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指为人出主意,制定计谋策略。

  6.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数量巨大。

  8.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9.物华天宝:物有光华,天有珍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晋武帝时,牛、斗两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雷焕做豫章凤城县令,掘监狱地基,得到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两宿间的紫气也消失了。后来两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

  10.人杰地灵: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在《滕王阁序》中指东汉时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贫,常亲自耕种。他品行高洁,为人所景仰。

  十二、文学常识。

  1.重点作家:鲁迅、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苏轼、泰戈尔、韩愈、孔子、蒲松龄。

  2.重点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社戏》、《聊斋志异》、《论语》、《水经注》、《安徒生童话选集》。

  3、古诗文默写篇目。

  1.王湾《次北固山下》(唐)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4.刘禹锡《秋词》(唐)

  5.杜牧《赤壁》(唐)

  6.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宋)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8.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9.《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南朝梁)

  10.《论语》八则

  11.郦道元《三峡》

  十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九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务学与求道。

  还是要引用孔子的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它揭示了务学与求道的基本关系。

  务学就是学知识学本领,掌握技能;而求道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思考得来的有关事物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在这里可以认为是那些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务学与求道又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务学与求道必须协调发展,保证二者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务学和求道结合的好处很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出苏轼的《日喻》来读读,那里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

  搞好务学与求道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思考和实干结合上,二是在研究学习方法和实践学习方法上。

  思考和实干必须结合:在学习中应该善于思考,从学到的每一点经过思考能够扩展出许多知识,这样就丰富了你学习的内容。这里仅举一例。初二物理学习压强时涉及了连通器原理。书上是这样写的:“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人教版物理第一册2000年3月第一版156页)那么就可以这样思考上端不开口的是什么样子的(托利拆里管),思考下部不连通改为上部连通是什么(虹吸现象),思考连通器中不装水而装了两种不同的液体会怎样(液体压强的计算),思考连通器中的水如果流动会怎么样(液体流速对压强的影响),思考连通器有哪些应用(船闸的原理),思考在一个水面施加压力,另一个水面产生向上的压力是多少(帕斯卡定律,千斤顶的原理),思考如何证明水面会相平(平衡力)。一个定义,引出了7个思考。这样你的知识就大大地丰富了。

  研究学习方法和实践学习方法必须结合:通过思考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就一定要试一试,通过尝试为自己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反复的思考这些经验又能够想出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不断的有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确定学习方法的方法。

  搞好了务学与求道的关系,是使自己永远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的必要条件,也是不断保持最新、最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要点。坚持思考与学习同步发展代表着先进的学习方法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学习理论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掌握最广大知识的能力水平。务学与求道必须协调发展,二者要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九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会考作文07-30

高二语文会考的作文01-06

重庆高二会考语文作文08-23

高二会考语文往年作文08-04

高二语文模拟会考作文07-16

历年高二会考语文作文08-07

高二会考语文真题作文08-04

语文《背影》知识点总结归纳12-07

语文背影的知识点总结12-07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离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