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读后感

时间:2022-11-08 17:32:41 自传 我要投稿

荣格自传读后感集合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荣格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荣格自传读后感集合3篇

荣格自传读后感1

  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荣格自传读后感2

  我从荣格对他自己的童年的描述中曾多次出现过“好奇心”和“原罪”,这让我想到:如果你对一个人的行为感到好奇,便会去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探索其内心的欲望,了解他为何会犯罪——原罪。而我们的分析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猜测,这可以追溯回自己即伊德,再感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渴望及希望自己能获得什么,这些思想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引导,若是不好的方面,便可能会引发因原罪而犯下的罪行。

  荣格和卡伦都是弗洛伊德的门生,他们都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对其吸收和批判,他们都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局限性,只看到了个人的潜意识,但是人类的行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受集体潜意识、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我认为荣格他自身的局限性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家庭的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荣格希望用上帝来解释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本身违背了科学性,并且会让心理学理论变得不可知化。读后感·荣格在他的童年这部分认知中太过个人化,特殊化,他认为他小时候的梦、雕刻的玩具都有性的意向,都有远古含义在里面,我个人觉得,小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大脑灵活度较高,他们更善于把吸收到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新的东西,他们渴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体验感,每个小孩子都会有的,只是记忆深浅的关系。而在他的中学时代,荣格热衷用上帝来解释他所认知的一切,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现象,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荣格自传其实是描写了一个在哲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人,在他童年的时代,他热衷问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他对自然有浓烈的兴趣,他可以操控自己的身体,让他生病,到中学时代,荣格意识到他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父亲觉得荣格以后没有出路,但是他从我是谁过渡到了我要做什么。

  感叹于荣格对生活的细微体验,更感叹于其对生活的一丝一毫的思考!

  事情发生于我们的身上,我们顶多是感叹几许时间的匆匆,而缺少一种相应的思考。童年的经历对于荣格个人品格和往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直接为其研究提供了个人例子。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匆匆的时间洪流中细细地品味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一切。

  荣格在与佛洛依德有不同意见时,自己及时与其熟悉且佛洛依德已视荣格为己出的情况下,也敢于坚定自己的观点,实为难得。

荣格自传读后感3

  荣格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从小教育荣格相信上帝,无条件的爱上帝,这时候会读《圣经》的荣格却觉得并非这样。但是父亲告诉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怀疑的,这使荣格感到苦恼。后来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他抛弃了自然科学,选择了在当时颇为冷门,整个医学界都不愿意承认的精神学,当时的精神病学是不系统的,甚至被认为是骗人的学科,但荣格对精神病学有着相当刻苦的研究和看法。

  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个理论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个学科,由于从未学习过心理学的课程,故而心理学在我心中是神秘的,遥远的。我自小一直多梦,且梦的内容常常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仔细品味,又像在迷雾中迷了路。后来与一位友人倾诉时,她向我推荐了荣格和荣格的这本自传。

  老年荣格以讲述者的身份叙述了他的这一本自传。这本书里,荣格的梦境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童年时期的他依靠着梦境来探索未知的现实,在这点上我与他产生了共鸣,有些梦有着耐人寻味的世界观,这些虚幻的精神世界常常让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荣格在探讨自己潜意识中常常出现幻觉,他记述出了他的幻觉,有叫做利亚的老者,有着年轻的妻子莎乐美和一条大黑蛇,后来衍生出费勒蒙,他与费勒蒙对话,散步,这个他幻觉中的人俨然成了他的宗教导师。之后他的幻觉越来越多,当时他的精神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开始害怕沉溺在幻觉中无法自拔,成为一个彻底的神经病。之后,荣格做了一名精神病的医生,在当时的社会,作为精神病人,往后余生的归宿只有疯人院。荣格的这个选择,遭到了许多亲友的反对,甚至是医生们的攻击,认为荣格是在闹儿戏,疯子怎么能治得好呢?我相当好奇这位19世纪的精神病开创医生会如何治理这些“疯子”,荣格在治理病人时,注重病人的情感,他费尽心思让病人放下戒心,先要做到接受他,然后进入病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缓慢的、有效的引导。当我看到他治好的一个“女疯子”在几年后上街买菜,认出他后进行了正常的交谈时,我的心里非常的感动。

  书如其名,荣格的自传从回忆起童年时的梦,由梦启发的思考,选择人生的道路,成为心理学的泰斗,发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研究心灵的结构与动力。荣格将“分析心理学”视为释放创造力和促进个人心理发展的治疗方法,艺术、历史、哲学和神话均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荣格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荣格自传读后感04-08

荣格自传读后感11-04

荣格自传读后感3篇11-04

荣格自传读后感(3篇)11-08

《荣格之道》读后感10-21

关于荣格的名言02-03

荣格名言32句06-12

劳动光荣格言08-31

自传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