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有什么习俗

时间:2022-07-22 15:02:34 节日常识 我要投稿

火把节有什么习俗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等等民族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火把节是很多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火把节当天,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火把节有什么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火把节有什么习俗

  火把节的来历及传说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火把节的习俗:“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拓展阅读】

  彝族的火把民风民俗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民族传说

  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

  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阿潘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把那个坑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

  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

  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火把节的来历

  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

  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此后,皮逻阁果然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于难。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后来,皮逻阁听说了这个聪慧贤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礼葬其夫后,她就闭城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只留下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感人故事。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

  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并发觉酋长的妻子阿南夫人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在祭夫时,阿南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阿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勇士摔跤斗恶魔,众点火把烧天虫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在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十大力蛮横地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等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杀税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战害虫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便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阿南公主的故事

  大理一带,则有阿南公主的故事:“汉元封间,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

  蕴含意义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淫恶”的感情和愿望。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

  楚雄彝族火把节美食

  火把节也是一年中“吃”的节日。楚雄彝族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食谱很多,菜品丰盛,原汁原味,味道独特。在彝族众多美食中,“羊汤锅”最具代表性,火把节吃“羊汤锅”也成了楚雄人的老习惯。今年火把节期间,彝人古镇、紫溪彝村和彝海公园旁彝海大成三处地方都开展彝族“羊汤锅”等特色美食展示活动,届时游客可尽情品尝彝家美食,感受彝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为主,菜种必不可少的就是辣味,这大概与其民族分布的地域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彝族人能歌善舞热情豪爽,而且喜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无论时间地域如何变化,一个民族骨子里的特性是绝对不会改变的。不仅如此,彝族餐馆的餐具和布置还都使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和饰物,因此我们也就毫不犹豫地将美味、传统、香艳的彝族姑娘和豪放的彝族小伙一起铭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1、楚雄羊汤锅

  楚雄羊汤锅

  羊汤锅是彝族人待客的一道名肴,每年楚雄州人民过火把节时就是吃羊汤锅最热闹的时候。将宰杀后的肥羊所有部位全部切成块,放在一锅煮,煮的时候除了放盐,不再放任何佐料,当食用的时候再放花椒、辣椒粉、薄荷等,就着蘸水吃。就这样竟形成了一个传统。

  2、禄丰烤小猪

  禄丰烤小猪

  元谋和禄丰罗次一带的烤小猪,是一种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它选用三、四十斤重的瘦肉型小猪,宰杀汤褪去毛后,去掉肚杂和四蹄,涂上各种香料、佐料放在木炭火上烘烤,直至皮黄肉熟。看起来色泽鲜艳,吃起来外焦里嫩,赞不绝口。

  3、双柏麻栗树腌肉

  双柏麻栗树腌肉

  原料为猪里脊、炒米粉、花椒、辣椒等,放在缸内腌制半年后即食。味道醇厚,切一块剁碎炒进炒饭里非常的可口。

  4、牟定叫花鸡

  牟定叫花鸡

  牟定叫花鸡选取味香肉嫩的珍珠鸡、经过腌制后包裹上香茅草或荷叶,并将姜葱等配料塞入鸡的肚子里, 再用锡纸将鸡包两层塞入烤箱,食用时剪开锡纸和荷叶就行,香味四溢、肉质娇嫩。

  5、永仁宜就全羊汤锅

  永仁宜就全羊汤锅

  永仁宜就全羊汤锅是宜就彝族人民传统的风味食品,食材选用本地黑山羊,荟萃羊肉、羊头、羊蹄、羊血、内脏等连皮带肉用大铁锅一锅炖熟,香溢数里。羊皮的香,羊肉的鲜,羊肚的脆,羊血的嫩,羊蹄的韧……,强烈震撼着你的味蕾,让你意犹未尽。宜就全羊汤锅不腥不膻,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6、元谋凉鸡

  元谋凉鸡

  作为正宗滇味的代表之一,元谋凉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凉鸡的选料考究,以未生蛋或未啼鸣的仔鸡为最佳。将仔鸡宰杀开膛洗净后,整只置于锅中慢慢炖煮,边煮边放清水,待鸡皮明显萎缩,捞出冷却后切块,甜辣的沾水配上鲜嫩的凉鸡,余味无穷。

  7、姚安手撕风干鸡

  姚安手撕风干鸡

  云南不少地方有民间制作风干鸡的传统历史,其中以滇西北的姚安县风干鸡和滇东北的镇雄县风干鸡最为出名。姚安风干鸡不仅风味独特,能烹制各种美味佳肴,而且便于保存,食用方便,蒸、烤、炖、红烧、黄焖均可。蒸熟后整只鸡撕着吃,可谓是大快朵颐,非常适合做团圆菜。

  8、南华凉拌松茸

  南华凉拌松茸

  凉拌松茸是野生菌生食的大胆尝试,后成为了南华“菌子宴”中的名菜。烹饪以天然鲜松茸为食材,切片后配上家常凉拌作料,调拌均匀即可食用。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保留松茸独特的脂香,同时可以锁住松茸内的水分,入口即可品尝到浓郁芳香的菌汁。

  9、大姚菜盒子

  大姚菜盒子

  大姚石羊古镇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用面在模具中装上面糊,做成盒子,其中装满豆芽、酸菜、韮菜等等,放入油锅中炸到外壳金黄,吃到嘴里,面盒香脆,盒中菜蔬酸香,开胃助食。

  10、武定荞粑粑

  武定荞粑粑

  武定苦荞粑粑的制作非常简单,成团的荞面,制作成长一尺,厚有三寸,宽有五尺的条形荞粑粑,放入沸水中煮熟即食。苦荞粑粑微苦回甜,无论是蘸蜂蜜还是炼乳都是非常可口的。

  火把节的故事

  一、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一般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按照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一年五季十月、每月36天、留下五日过年日(小年二日、大年三日)的年节规制,自古沿袭至今。

  彝族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为:祭祖、祭火神、祭农神、祈福消灾等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以迎火神、祭火神、诵祭火经、赞火把歌、送火神、走村串户、巡山绕田、撒火净宅、火把狂欢等仪式为主要表现形式。

  二、文献记载

  火把节风俗,在史书里多有记载。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师范《滇系·杂载》中说“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丰年,通省皆然。”《遵义府志》记载:贵州西部彝族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各醵钱祀山川、宰牲歌舞,或数日始罢。”明弘治《贵州通志》普安府风俗:“州志:夷人每岁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屠豕宰牛,以祭其先,小儿各持火炬喧戏于市,如上元,除岁然。”《黔南职方纪略》:“僰人,威宁、兴义县、贞丰、普安县、普安厅有之。男子披毡,不沐浴。六月二十四日为度岁,朔望持斋梵诵,通各苗语。”清光绪四川凉山《越嶲厅全志》卷十《夷俗》记载:“倮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满山星火,名火把节;十月朔为过大年。”

  三、十月太阳历与火把节

  火把节古代又称为“星回节”。按通例,“星回于天”在腊月岁终,但早年西南民族中有以伏为腊之俗,他们以北斗柄下指与上指来划分伏腊,从这种“斗柄指向”意义上说,腊“星回”,伏亦“星回”,故有“六月二十四日为年”的彝族习俗。同时,据彝族太阳历的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一天当作喜庆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扬花、各种作物快要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最危险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火把除虫火害,以保丰收。

  既然火把节就是星回节,星回节是彝族新年,而一年中有两个星回节,那么,是不是说彝族一年中有两个新年呢?回答是肯定的。直到近代,几乎所有的彝族地区,仍在过着这两个年节。例如《职贡图》说,“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岁首”。《易门县志》说六月二十四日为“大节”,“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节”。《越嶲厅全志》说:“六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十月朔日为过大年”。《临安府志》也说:“六月二十四为节,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这些都是很确凿的证据……因此,彝族同胞根据十月太阳历的年节规制,在每年的火把节(夏至)过小年,十月末(冬至)过大年,俗称“十月年”。

  四、传说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由于彝族人口众多、支系庞杂、分布地域广,因此民间流传着的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尤为丰富。

  1、慈善夫人殉节的传说

  这一传说源于南诏王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见诸《南诏野史》等史籍。大意为: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其它五诏,在征得唐朝中央政府同意后,以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聚会。邓赕诏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罗阁的势力不得不前往,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铁镯套在丈夫臂上送行。六诏会集祭祀完毕后,皮罗阁设宴于松明楼,至暮,皮罗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烧楼,各诏除越西诏因路远未至外其余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因臂上有铁镯得以认领回家厚葬。南诏慕慈善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据城自守,南诏发兵攻城,慈善自尽。此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均点火把以纪念慈善夫人,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2、惹底毫星烧官虫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相互往来。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个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债。耿丁有惹来到人间后,遇到人间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说火体拉巴),惹底毫星说:“你们住在天上,我们住在地上,我们互不相干,为什么我们天天给你们交租还债?今天,我们两个来比赛摔跤,如果你赢了,我们就交,你输了我们就不交。”于是两人就比赛摔跤,结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虫到地上,把人间的庄稼吃掉。惹底毫星带领人们砍来很多竹校和富杆,扎成火把,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都要举行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

  3、阿南殉夫的传说

  故事大意是:汉元封年间,云南叶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聪慧美丽,被汉将郭世忠看中。郭为霸占阿南,设计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不从,在其丈夫火化时趁守军不备纵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人们为她的贞烈所感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点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节。

  4、火把迎诸葛亮

  相传,蜀后主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众南征,五月渡泸水,六月入汉中,并七擒七纵彝族首领孟获。诸葛亮的恩威并重的策略颇得汉中人民的拥护。当晚入城时,沿途群众纷纷举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习俗,沿袭至今。

  5、牛角挂火把

  这一传说主要在布拖县流传。很多年前,布拖一带奴隶主残酷买卖和虐待、残杀奴隶之风盛行,广大奴隶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个名叫吉地苏呻的奴隶暗中组织了一个名叫“赤黑日尔”的地下组织,揭竿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反动统治,屡屡打败了当地奴隶主的武装。后来,反动奴隶主勾结其它地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进行反攻倒算。起义奴隶被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有人想出妙计,将火把捆在牛角上点燃,受惊的牛群仓皇奔逃,冲散了敌人的阵线,起义军乘胜追击,打败了奴隶主军队,取得了胜利。那天正值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此,每年的这天,彝族人民家家户户点燃火把以示纪念,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以上是流传较为广泛的几种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民间关于火把节的起源的传说还有很多,总计不下十余种。这些传说,有的只在民间口头流传,有的见诸史载,但都从各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的斗争精神和生活向往。

  当神话与世俗相遇,碰撞出的是更为激昂的节日热情。彝族火把节,那一把火足够燃烧你的心。

【火把节有什么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有什么习俗08-13

立秋有什么习俗08-15

冬至有什么习俗12-30

霜降有什么习俗09-06

大暑有什么习俗07-18

春节有什么习俗12-10

小暑有什么习俗07-09

玻利维亚有什么习俗礼仪05-24

谷雨节有什么习俗05-02